冠状动脉疾病

外周血裂隙淋巴细胞在百日咳诊断中的意义


北京皮炎中医医院 http://m.39.net/pf/a_8833207.html

作者

韦毅

单位

医院检验科

前言

在我们检验界有句话:“形态屠龙刀,流式倚天剑,刀剑合璧,斩妖除魔”。而形态学作为我们检验的基础,我们要利用好手中形态学这把屠龙刀,为疾病的诊断提前挥出重要的一刀,切开疾病的突破口,为疾病的快速精准诊断提供有力的帮助。

案例经过

患者信息:女,1月16天,咳嗽4天,呈阵发性连声咳嗽,无发热等其他症状,胸片检查示支气管肺炎,门诊拟支气管肺炎入院;

图1血常规结果

从血常规结果可以看出白细胞增高、淋巴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比均增高,血小板增高,散点图、直方图未见明显异常;CRP检测正常。

入院后的其他检查结果:SAA正常,PCT正常,ASO正常,上呼吸道11项阴性,肝肾功能、电解质均无明显异常。

单看血常规结果也许考虑细菌和病毒合并感染,WBC与CRP升高不一致;结果应该可以审核吧?

且慢:达到复检规则不妨推张片看看...

本是一张平淡无奇没有生命的血片,而当一个个细胞呈现在你面前时,我们应赋予它生命和使命,让它的出现变得有意义,发挥它该发挥的作用。

图2瑞氏-吉姆萨染色(×)

图3瑞氏-吉姆萨染色(×)

图4瑞氏-吉姆萨染色(×)

图5瑞氏-吉姆萨染色(×)

图片中红色箭头所指为裂隙淋巴细胞

该患者血片中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裂隙淋巴细胞约占12%,未见其他异常细胞,裂隙淋巴细胞的增多首先想到百日咳,与临床医生沟通后,医生立即联系疾控中心为其患儿取样咽拭子标本进行检测,两天后疾控中心回报结果百日咳杆菌核酸检测阳性,患儿未接种百日咳疫苗,结合临床相关症状,确诊百日咳。

案例分析1

裂隙淋巴细胞在正常人外周血涂片中较少见,有文献报道外周血涂片中出现裂隙淋巴细胞提示百日咳感染的可能[1]。该例患儿外周血涂片中裂隙淋巴细胞增多,最后经百日咳杆菌核酸检测后确诊为百日咳。

百日咳患儿出现裂隙淋巴细胞的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通过小鼠实验证实了裂隙淋巴细胞的产生与PT(百日咳毒素)相关[2],不仅在实验动物血液涂片中发现,而且在骨髓和脾脏涂片中也发现,尤其是在骨髓中丰富。

然而PT导致裂隙淋巴细胞产生的机制、裂隙淋巴细胞在百日咳患者体内的生物学功能等尚不明确,还需进一步探索。裂隙淋巴细胞也可见于病毒感染患者、白血病以及淋巴瘤等患者,因此在诊断时应排除恶性肿瘤[3]。

2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鸡鸣”样吸气回声,病程可迁延3月或数月,因此有“百日咳”的说法。

重症患者可出现频繁呼吸暂停、重症肺炎、高白细胞血症、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甚至死亡。儿童尤其是1岁以内婴儿是百日咳高发人群,重症及死亡病例也几乎只发生在这个年龄段。

百日咳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可通过咳嗽打喷嚏或长时间共同呼吸空间传播,从潜伏期(平均7至10天)至发病后6周均具有传染性。

典型百日咳具有3个临床阶段:卡他期、痉咳期和恢复期。病程约6~12周,部分病例可以更长。

3

实验室诊断标准[4]

1、0~3月龄: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实验室检查有以下之一即可确诊:

①血常规检查提示白细胞计数升高(≥20×/L)伴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比例≥60%);

②PCR检出百日咳鲍特菌核酸;

③培养检出百日咳鲍特菌;

④发病初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PT-lgG滴度出现显著升高(>2~4倍)。

2、4月龄~9岁: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实验室检查有以下之一即可确诊:

①PCR检出百日咳鲍特菌核酸;

②培养检出百日咳鲍特菌;

③免疫接种超过1年后单次ELISA检测PT-lgG滴度出现明显升高(>80~U/ml);

④发病初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PT-lgG滴度出现显著升高(>2~4倍)。

3、≥10岁: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实验室检查有以下之一即可确诊:

①PCR检出百日咳鲍特菌核酸;

②培养检出百日咳鲍特菌;

③单次ELISA检测PT-IgG滴度出现明显升高(>80~U/ml);

④发病初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PT-lgG滴度出现显著升高(>2~4倍)。

案例总结

百日咳细菌培养难度高,PCR检测开展的单位少,特别在于一些基层单位,条件有限,在尚未获取细菌培养、PCR检测或血清学检测结果之前,结合临床表现、研究外周血细胞计数的变化特点、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是对疑似百日咳病例进行早期筛查的有效手段。

白细胞计数升高、淋巴细胞绝对值和比例升高、裂隙淋巴细胞的增多在诊断百日咳中有重要的作用,黄道连教授在他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gr/1004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