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精彩回顾丨刘丽芳教授动脉粥样硬化的管理


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21/5948909.html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中常见且重要的一种,也是导致冠心病、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常见的原因之一[1]。其特点是,脂质成分和炎性物质沉积在动脉血管内壁,形成外观像小米粥样的斑块,使动脉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变小,阻碍血流。

AS的发生发展需要经过漫长且持续的过程,可始发于儿童时期,到中老年后出现疾病症状。致病因素包括年龄(40岁以上中老年男性)、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缺乏身体活动、肥胖、社会心理因素、慢性应激、大气污染等。这些因素容易造成血管内壁损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随即进入到动脉内膜中,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沉积在内膜处形成动脉粥样斑块。

临床上,将AS分为四期

AS可分为无症状期(斑块已经形成,管腔无明显狭窄,患者没有组织或器官受累的表现);缺血期(斑块导致管腔狭窄、器官缺血);坏死期(血管内血栓形成,产生靶器官组织坏死的症状);纤维化期(长期缺血,器官组织纤维化、萎缩而引起症状)。

初期无症状,当已经形成血栓,血管严重阻塞或完全阻塞时,可引起冠心病、脑动脉粥样硬化、外周动脉疾病以及肾功能不全、消化不良、肠壁坏死等多种疾病,以及其他器官症状。

筛查和早期干预非常重要

相关证据表明,在动脉管腔发生狭窄之前,动脉血管壁已经发生了功能和结构的改变。进行早期筛查及干预,可以控制血管壁病变的发生。动脉硬化的检测方式分为功能性检查和形态学检查。包括踝臂指数(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血管病变程度)、脉搏波传导速度(动脉僵硬度早期敏感指标)、眼底动脉检查(了解全身动脉硬化的程度)、动脉超声检查、多排螺旋CT(常用于冠状动脉疾病的筛查,具有很高的特异性)、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颈动脉、主动脉、肾动脉以及其他血管狭窄和阻塞性病变)、动脉造影(诊断动脉狭窄、了解血管病变程度的金标准)。对于存在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等AS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每6~12个月查眼底动脉或者踝臂指数,及早发现AS病变。发现眼底动脉硬化或者踝臂指数异常的患者,建议查颈动脉超声,并开展AS管理。如患者出现疑似心绞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等症状时,医院,行PWV、螺旋CT、磁共振成像、动脉造影等进一步检查。

对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

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首先要改善生活方式,其次是控制和降低危险因素。1.低脂饮食原则,推荐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每天食盐量控制在6g以内,增加钾盐的摄入,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2.每周至少min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或每周至少75min高强度有氧运动,或相等量的两种强度活动的组合。3.吸烟是独立的危险因素,戒烟时间越长,风险越低。患者应该不吸烟或减少吸烟,并且避免被动吸烟。4.对于非ASVCD患者,建议保持健康体重;对于ASVCD患者,根据临床情况并结合患者意愿,酌情确定体重管理目标。5.控制血脂(识别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尽早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实现LDL-C达标,降低AS的发病风险)。6.控制血压(一般高血压患者应降至/90mmHg以下,能耐受者和部分高危患者可进一步降低至/80mmHg以下,80岁以上个体,血压应控制在/80mmHg以下)。7.控制血糖(空腹血糖4.4~7.0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

稳定、延缓、逆转粥样病变是治疗的根本目标

对于明确诊断的患者,稳定、延缓、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或者防止ASVCD的发生和发展,是治疗的根本目标。

调脂治疗

首选他汀类药物。各项研究结果均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逆转动脉斑块的进展[2]。使用中等强度他汀,避免使用大剂量他汀。根据个体调脂疗效和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剂量,建议LDL-C为主要治疗靶标。若胆固醇水平不能达标,可与其他调脂药物联合使用,必要时加用PCSK9抑制剂。若LDL-C不达标或者当前方案不耐受,可以换用他汀种类或加用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联合治疗。3~6个月LDL-C未能达标或严重不耐受,建议转诊。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需要注意,初始或者调整用药者,6周内应复查血脂、转氨酶和肌酸激酶,3个月不达标应调整治疗方案,无不良反应且LDL-C达标后,可调整为每6~12个月复查一次。

控制血压

降压药物应用的时机取决于心血管风险评估水平,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血压仍超过/90mmHg和(或)目标水平的患者应该给予药物治疗。临床常用的降压药物分为CCB(地平类)、ACEI(普利类)/ARB(沙坦类)、β受体阻滞剂(洛尔类)及利尿剂,这些药物均能延缓动脉内膜的增厚速度。CCB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显著优于其他降压药物。

控制血糖

口服降糖药的分类

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治疗的简易路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年版)》

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作用于AS的全过程,具有抗炎、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平滑肌细胞生长、稳定斑块、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在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毫无疑虑,但是在一级预防中其地位有所下降[2]。阿司匹林的一级预防如出现疑似心绞痛、TIA等症状时,或颈动脉超声显示狭窄率>50%时,应及时医院进一步治疗。

参考文献:

[1]李佳.1例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病人的术前护理[J].全科护理.;16(7):2.

[2]王月康,华川.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46.

[3]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8(12)1-.

[4]ACC/AHAFocusedUpdateofSecondaryPreventionLipidPerformanceMeasures:AReportofthe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AmericanHeartAssociationTaskForceonPerformanceMeasures.JAmCollCardiol.Dec10.

审核专家:刘丽芳教授

来源:华润健康乡村

排版:Yin

审校:梁许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hz/1008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