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百度竞价招聘求职QQ群 http://www.sjbn.com.cn/fengshang/shangye/20201113/953.html复杂多支病变
微创搭桥能否取代杂交治疗?
对于多支病变,目前指南推荐根据病变复杂程度决定再血管化干预方式。复杂的左主干病变、三支病变以及糖尿病患者(SYNTAX评分>22),CABG仍优于PCI。随着专科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复杂病变的处理能够通过介入的方式完成,而外科手术也向微创化发展,因此就出现了针对一个多支病变,微创搭桥(MICS-CABG)与杂交(HCR)均可选择的情况。微创搭桥,即通过肋间的小切口完成多支冠脉的搭桥手术;杂交治疗则是由微创搭桥与PCI共同完成完全再血管化。随着MICS-CABG的推广,临床上这样的选择与讨论越来越多:MICS-CABG还是HCR?
01
男性,62岁
病例简介
男性,62岁,因劳累后心前区疼痛2年,加重3个月入院。2年前于活动及劳累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向左臂放射,伴胸闷、憋气,数分钟后可缓解,近3个月自觉症状加重,冠脉造影可见异常,考虑不稳定型心绞痛。
既往2型糖尿病,口服药物治疗,有冠心病家族史,查体无特殊。
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凝血、心肌酶基本正常。
冠脉造影
左主干重度狭窄,LAD弥漫病变,近中段闭塞,可见较大对角支、钝缘支,右冠中段重度狭窄,可见向LAD侧枝循环
术前检查术前诊断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
窦性心律
心界不大
心功能II级(NYHA分级)
2型糖尿病
术前讨论
1.患者冠心病、左主干、三支病变明确,前降支弥漫病变、闭塞,合并糖尿病,外科搭桥指征明确,欧洲再血管化指南对此类病变的外科干预为IA推荐;左主干重度狭窄,需要干预LAD、D、OM,右冠干预RCA/PDA,实现完全再血管化;
2.患者正常体型,无严重合并症,心功能良好,可选择微创搭桥方式,减小手术创伤,保留胸廓完整性;右冠病变相对局限且稳定,介入方式可选,而左侧因主干病变应尽可能一次性手术解决;
3.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手术方案,其要求右冠同期手术解决,决定按MICS-CABG准备;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手术风险可控,家属理解、配合。
外科干预
1.全麻、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左侧第5肋间切口,长约8cm;
2.获取左侧乳内动脉(LIMA)及右下肢大隐静脉;
3.经肋间切口显露升主动脉,经右侧第2肋间胸骨旁小切口以侧壁钳控制升主动脉,完成大隐静脉与升主的端侧吻合;
4.组织固定器稳定靶血管位置,依次完成LIMA-LAD吻合,以及SVG-D-OM-PDA序贯吻合;
4.止血、放置引流、关胸,术毕。
术后复查
术后冠脉CTA提示桥血管显影良好
切口满意
02
男性,56岁
病例简介
男性,56岁,活动后胸闷、气短半年。患者近半年活动后出现胸闷、气短,休息后好转,逐渐频繁,完善冠脉造影后明确冠心病、三支病变。
既往史: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性干燥综合征病史10年,目前口服免疫抑制剂及激素治疗。
心脏查体无特殊。
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凝血、心肌酶基本正常
胸片、心电图大致正常,心功能良好。
冠脉造影
LAD近段完全闭塞,对角支弥漫重度狭窄,回旋支中远段90%狭窄,右冠中段95%狭窄
术前检查术前诊断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
窦性心律
心界不大
心功能II级(NYHA分级)
系统性红斑狼疮
继发性干燥综合征
术前讨论
1.患者冠心病明确,三支病变,前降支闭塞,有外科干预指征;
2.患者体型正常,心功能良好,且因自身免疫病接受激素治疗,升主动脉条件可、解剖位置正常,有微创手术条件,且能够保护胸骨、减少创面及损伤,应能使患者获益;
3.LAD、LCX、RCA病变,尽可能完全再血管化,对角支条件一般,术中探查;LCX及RCA病变相对局限,杂交方式亦可考虑,与内科讨论,认为结合病变特点和自身免疫病情况,介入远期效果不明确,仍以外科干预为首选;
4.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决定行MICS-CABG。
外科干预
1.全麻、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左侧第5肋间切口,长约6cm;
2.获取左侧乳内动脉,内窥镜获取右下肢大隐静脉;
3.打开心包,探查冠脉情况,对角支条件差,放弃干预;
4.侧壁钳钳夹主动脉侧壁,穿刺打孔完成AO-SVG,心脏非停跳下完成:LIMA-LAD,SVG-LCX-PDA,测桥血流满意;
6.止血、放置引流、关胸,术毕。
术后复查
术后复查冠脉CT,桥血管显影良好
切口满意
03
男性,59岁
病例简介
男性,59岁,因胸痛1周入院。1周前于夜间睡眠时突发心前区疼痛,伴大汗及左上肢不适,持续约15分钟后逐渐缓解,外院查心肌酶无明显升高,冠脉造影可见异常,考虑不稳定型心绞痛可能。
既往、查体无特殊。
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凝血、心肌酶基本正常。
冠脉造影
LAD近中段80-90%,LCX中段至远段50-80%狭窄,RCA近中段50-90%狭窄
术前检查术前诊断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
窦性心律
心界不大
心功能II级(NYHA分级)
术前讨论
1.患者冠心病、三支病变明确,前降支近段重度狭窄,外科搭桥指征明确,欧洲再血管化指南对此类病变的外科干预为IA推荐;完全再血管化需要干预LAD、LCX、RCA;
2.患者病变部位相对局限,三支条件良好,症状稳定,杂交治疗亦可选择,保证LIMA-LAD的远期效果,减小创伤;请心内科评估,LCX、RCA病变可分期介入干预;
3.向患者及家属交待两种方案后,决定采取杂交方案;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手术风险可控,家属理解、配合。
外科干预
1.全麻、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左侧第4肋间切口,长约5cm;
2.获取左侧乳内动脉(LIMA);
3.不停跳下完成LIMA-LAD搭桥,测桥血流满意;
4.止血、放置引流、关胸,术毕。
介入治疗
搭桥术后d5,完成RCA介入治疗
半个月后,完成LCX介入治疗
复查乳内动脉桥显影良好
切口满意
这三例是科室临床上所面对的众多病例的缩影。随着MICS-CABG技术在临床上日益广泛的应用,以及介入水平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病例存在着不止一种再血管化的方式。目前的指南仍基于病变的复杂程度进行CABG与PCI的推荐,但对于复杂的多支病变,临床上往往需求更细致的划分。微创的多支搭桥在实现完全再血管化及可观的远期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手术的创伤;而杂交的方式则结合了CABG与PCI各自的优点,同样达到了完全再血管化及减小创伤的目的。这样的病例越来越多,我们在临床上往往结合病变特点、解剖条件、合并疾病、患者意愿等因素来综合考量干预方式,以期做出最适选择,但两种方式孰优孰劣,各自的适应征有哪些,仍有待更深入的探讨以及高级别的证据来回答。
以上3例中,我们认为第1例也许是MICS-CABG比较适合的一类病例。左主干及三支病变,病变严重且弥漫,左主干的问题也亟待一个尽可能一次性完成的解决方式,结合患者相对年轻,需求远期效果,通过微创切口进行多支搭桥应该能够使其获益。尽管右冠病变或许可通过介入解决,但左冠的处理仍需要多支搭桥,HCR并不能显著降低手术的复杂程度、减少创伤。
第2、3例中,均存在一个严重的LAD病变,以及LCX与RCA的相对局限的病变,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干预方式。两例患者的一般情况均稳定,第2例因存在自身免疫病,PCI远期效果不确切,LAD全闭,且近期仍有心绞痛症状发作,结合自身意愿,完成了MICS-CABG的外科干预;第3例患者病情相对更加简单,近期新发的心肌缺血症状,高度考虑与LAD缺血相关,LCX及RCA病变相对稳定且局限,小切口搭桥干预LAD单支后,限期完成另两支的介入治疗,兼顾了远期效果与微创,也许对这一例是合适的一种选择。当然对于第2例,HCR的方式是否可行甚至更优,不得而知,这也是我们临床上在不断探讨与总结的一类问题,尚无法给出更准确客观的回答。
MICS-CABG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这三例患者均适合采用微创方式进行多支搭桥,但目前尚无法推广至全部患者。MICS-CABG多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尽管我科有过体外循环下微创多支搭桥的经验,可以经股动静脉或右侧引入另一切口后经升主动脉、右房建立体外循环,但增加了创伤与难度,尤不适合术中需紧急建立体外循环的情况,因此对于心功能差、需要体外循环下搭桥的病例,应用MICS-CABG存在限制。另外,还需要考虑患者体型、胸廓及肺部状态、心脏与冠脉特点、升主条件及位置等,这些因素均会增加手术难度。随着技术与设备的不断成熟,MICS-CABG的适应征也会进一步扩大。
关于复杂多支病变MICS-CABG与HCR如何选择的问题,目前仍是基于临床的综合评估,难以建立清晰的决策路径、做出准确回答。相信多学科的探讨与碰撞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以上3个病例,您是如何决策的,欢迎留下您的看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gr/6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