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那个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内容摘要速递
甘油三酯(TG)水平与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仍有争议
OO研究显示阿利西尤单抗降低LDL-C和Lp(a),降低MACE和全因死亡
阿利西尤单抗降低TG
MACE风险降低仍得益于LDL-C降低
接受最大耐受剂量他汀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甘油三酯(TG)水平是否与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存在独立相关性仍有争议。阿利西尤单抗在ODYSSEYOUTCOMES等临床研究中,除显著降低LDL-C外还可一定程度上降低脂蛋白(a)水平和TG,而其对TG的作用与阿利西尤单抗的心血管保护和全因死亡获益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分析证实。在近期的美国心脏协会(AHA)科学会议上,ODYSSEYOUTCOMES研究预设的患者TG水平亚组分析结果公布,该分析评估了入组患者基线TG水平或治疗期间(至治疗后4个月)变化情况与MACE发生存在独立相关性[1]。ODYSSEYOUTCOMES研究是一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III期试验,纳入例在过去12个月内发生ACS,且接受最大耐受剂量他汀治疗后LDL-C仍≥70mg/dl(1.8mmol/L)的患者[或非高密度脂蛋白(non-HDL-C)≥mg/dl(2.6mmol/L),或载脂蛋白B≥80mg/dl],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入阿利西尤单抗组或安慰剂组,平均随访时间33个月。研究主要终点为包括冠心病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致死或非致死性缺血性卒中,不稳定心绞痛需要住院的MACE。阿利西尤单抗组患者的MACE总体发生风险较安慰剂组下降15%(HR=0.85,P0.)(图1),并与全因死亡风险下降15%(HR=0.85)有关(图2),提示阿利西尤单抗治疗可带来MACE和全因死亡获益,患者治疗12个月时的LDL-C较基线降低61%[2]。图1.阿利西尤单抗显著改善近期ACS患者MACE风险图2.阿利西尤单抗是目前唯一观察到全因死亡下降相关的PCSK9i本次预设分析数据显示,ODYSSEYOUTCOMES研究中患者中位TG水平为mg/dl,其中例患者基线TGmg/dl,例患者基线TG≥mg/dl,基线TG≥mg/dl的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的比例显著更高(P≤0.05),应用Cox风险模型对基线变量进行矫正后分析。针对对照组的分析显示,在最大耐受剂量他汀类治疗后的近期ACS患者中,基线TG水平是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与基线平均水平(mg/dl)相比,基线TG在mg/dl以上患者的风险相对更高(图3)。图3.基线TG水平与MACE风险的相关性比较4个月时中位空腹TG降幅,阿利西尤单抗组较基线下降17.6%,安慰剂组较基线下降0.6%,降幅显著大于安慰剂组(P0.)(图4),且在随访的48月内仍维持较安慰剂组更低的空腹TG水平(图5)。但患者基线TG水平(≥mg/dl或<mg/dl)与LDL-C降幅无明显关联。阿利西尤单抗治疗可显著且持续降低患者TG水平,但阿利西尤单抗治疗组的MACE风险的降低与TG变化无明显关联(图6)。图4.第4个月时,空腹TG的变化图5.随访48个月的TG变化图6.TG水平与MACE风险的相关性与降低LDL-C就能带来心血管获益相比,降低TG水平对ACS患者的获益尚不明确,年一项纳入49项研究(含他汀或非他汀治疗),共计超过37万名受试者的Meta分析[3]显示,TG每降低40mg/dl与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下降8%有关(RR=0.92),但仅有使用ω-3脂肪酸的REDUCE-IT研究中[4],TG下降带来较明显的心血管获益,移除该研究后RR=0.96,降低TG水平的获益尚有待后续临床研究证实。年ESC/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指出,餐后TGmg/dl与心血管风险上升有关,对TGmg/dl以上的患者,降低心血管风险的一线治疗选择为他汀类药物[5]。
ODYSSEYOUTCOMES研究证实,阿利西尤单抗显著降低LDL-C水平62.7%,同时显著降低TG水平17.6%。但其心血管保护作用及全因死亡获益仍主要与降低LDL-C有关。
参考文献:
[1]ZahgerD,etal.Circulation.,(Suppl_3):A.
[2]SchwartzGG,etal,NEnglJMed.,(22):-.
[3]MarstonNA,etal.Circulation.;(16):-.
[4]BhattDL,etal.NEnglJMed.;(1):11-22.
[5]MachF,etal.EurHeartJ.;41(1):-.
专家简介
黎励文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南方医科大学兼职教授,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三区行政主任,心衰中心主任,FACC,FESC。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女性心衰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心力衰竭学组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力衰竭专委会常委,广东省女医师协会心力衰竭及代谢性心血管疾病专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心力衰竭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医师分会副主委,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医院协会血栓与栓塞性疾病防治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委。《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中华心力衰竭及心肌病杂志》等编委,《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岭南心血管病杂志》等审稿专家。
最新《国际循环》读者专属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fz/6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