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受疫情的影响,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心血管病护理及技术培训中心举办的“年心血管病护理及技术专业技能培训班”于5月初开启了线上理论培训;随着疫情的好转,7月初分批进行了线下实操培训。在护士长的支持下我有幸报名参加了这次培训。时间飞逝,为期六周的理论及四周的实操培训课程结束了。通过各位专家教授线上的精彩授课及线下培训基地带教老师们的认真讲解,我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巩固和增长,学会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受益良多。
线上各位专家的授课内容丰富,给我印象最深医院杨娜老师的《明明白白心电图》。以前总认为心电图难以理解,宛若天书,各种波行起起伏伏,但经过杨娜老师的讲解,顿感拔开云雾见天日,豁然开朗。杨娜老师从心脏导联体系、心电向量、六轴系统到传导系统,再到各类心电图特征,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将枯燥乏味的心电图解读的淋漓尽致。认真做好笔记,反复学习课程,结合临床实践,我的心电图读图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
于波教授的《胸痛中心的建设与管理》,他通过一个21岁小伙子误诊救治的真实案例,解读了胸痛中心建设的目的和作用,建立标准化流程,快速、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以减少误诊,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临床预后。“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心血管病重症病人病情危重,经过曾晓霞老师讲解的《心血管重症监测及护理技能》,我深刻明白,作为一名心血管重症监护室的护士,每天面对很多重症病人,经历过无数次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不仅要掌握重症监护的专业技术,还应具备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干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循证能力及自学能力,只有兼具这些能力,才能在临床中提升患者的护理质量,真正做到与生命赛跑。
唐强教授的《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从冠状动脉造影的发展史,扩展到冠状动脉影像学(IVUS、OCT)及生理功能(FFR)的临床应用,再到各类冠心病治疗措施,内容深入浅出,面面俱到。刘惠亮教授的《电生理射频消融技术总论》,卢才义教授的《永久起搏器植入术》,苏晞教授的《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诊疗》等,这些专家教授以自己的临床经验,运用简单明了的授课方法,细致教授了各类介入手术相关知识,从解剖到实际操作的每个细节都进行了深入讲解。通过线下基地负责人的精心安排,我有幸跟台观看了冠脉造影术、射频消融术、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及心脏疾病的封堵术等心血管内科最常见的介入手术,带教老师理论联系实际,把工作中的经验毫无保留分享给我们,这对于从未涉及介入工作的我来说犹如展开一个新的领域和天地,让我对介入手术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线下基地的实操培训,护士长郝大洁老师做了精心安排。何海燕老师结合介入手术自身特点,从导管室的环境、介入手术护理配合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在其他带教老师的带领下,我重温了心电监测操作步骤、微量泵使用操作步骤、ACT机操作步骤、单人心肺复苏操作、电除颤操作,学习了铺无菌台手术台的操作、手术区皮肤消毒操作、手术区无菌单铺置步骤、穿无菌手术衣戴手套的操作步骤、IABP操作步骤等操作,并重点学习了ACT相关知识、冠脉造影体位和影像、冠状动脉空气栓塞、先心病的介入治疗、IABP的应用、指引导管、介入治疗相关的急性心脏压塞等理论知识,使我的专业视野得到了提高,专业技能有了进一步提升。
最后,基地按照要求对学员进行实践操作测试,并设置答辩环节。在这短短的10周学习中,我的理论知识结合了实际操作,在专业能力上有了非常大的提升,收获满满。我就像一块努力汲取水分的海绵,有些理论知识的短板在这里得到了补充;最前沿的诊疗技术在这里得到了诠释;规范化操作流程和技术在这里得到了正确指导。
通过这次的培训,我也清楚的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也更加明白了科室工作存在的问题。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感受到病房与导管室是一个无缝连接的整体,无论是在病房还是导管室,都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敏捷的专业思维。专业知识要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临床护理实践要做到忙而不乱,有条不紊,思路清晰,沉重应战。在这里我非常感谢培训中心和基地老师们的辛苦付出,我将会把这次学到的知识和理念带到自己今后的工作中,尽善尽美,尽职尽责,不负科室的栽培,尽我所能做一名具备良好专业素养的心血管内科专科护士。
本文来源:医院培训基地学员赵晓晓
点击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fz/5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