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冠脉造影提示:前降支近中段弥漫病变,病变累及对角支开口的真分叉病变。如何选择术式?
2、患者既往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如何选择合理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病例提供者:石蕊医院
患者,女,50岁。主诉:间断心前区疼痛8月余,加重10天。
现病史
患者于入院前8月余,常于活动后出现心前区疼痛,伴咽部紧缩感,伴左上肢放射痛,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症状持续约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近10天上述症状发作较前频繁,疼痛症状较前剧烈,医院,冠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具体情况不详)。
既往史
高血压病史2年余。3年前胃镜检查诊断“十二指肠溃疡”,经抑酸等治疗好转。否认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病史。否认吸烟、酗酒史。
体格检查
体温:36.4℃,血压:/90mmHg,脉搏:75次/分,心率:75次/分。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心音可,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双下肢无浮肿。
辅助检查
肌钙蛋白I:0.ng/ml,肌酸激酶-MB:1.07ng/ml,肌红蛋白:45ng/ml。
血常规、肾功能、肝功能、凝血功能:未见异常。
心电图:
诊断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Ⅰ级(NYHA);2、高血压3级,很高危。
术前用药
1、拜阿司匹林mgqd,2、氯吡格雷75mgqd,3、倍他乐克缓释片23.75mgqd,4、阿托伐他汀20mgqd,5、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60mgqd,6、缬沙坦80mgqd。
治疗经过
患者行右侧桡动脉穿刺,给予肝素U,造影结束后,补充肝素U。
左冠口置入6FXB3.0Guiding,分别将BMW及RunthroughNS导入前降支及D1,沿导丝导入Flextome2.25×10mm球囊于前降支中段及D1开口处病变分别进行扩张。
将EndeavorResolute3.0×18mm支架置入前降支中段病变处扩张释放,再将WHISPERMS穿支架网眼导入D1,导入SPRINTER2.0×10mm球囊扩张支架网眼。
于前降支内预置NCSPRINTER3.0×9mm球囊,随后送EndeavorResolute2.75×14mm支架于D1开口病变处少量探入主支支架内释放,回撤前降支预置球囊与D1的支架球囊精确定位后对吻扩张。
于前降支内导入IVUS,显示中段支架贴壁良好,近段偏心性狭窄,最小管腔截面积3.0mm2。
再次将XIENCEXpedition3.52×8mm支架导入前降支近段与上一支架少量对接释放,再用NCTREK3.5×12mm球囊进行后扩。术后造影显示支架扩张满意,无撕裂及夹层,血流TIMI3级。
术中主要应用肝素进行抗凝,术后给予盐酸替罗非班、双抗、低分子肝素等治疗。
主要PCI治疗过程
术后用药
1、拜阿司匹林mgqd,2、氯吡格雷75mgqd,3、倍他乐克缓释片23.75mgqd,4、阿托伐他汀20mgqd,5、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60mgqd,6、缬沙坦80mgqd。
临床思辨
患者造影特点:前降支近中段弥漫病变,病变累及对角支开口的真分叉病变。对角支直径≥2.0mm,开口狭窄≥50%,分叉远角70°,为T型病变,所以采用TAP(Tandsmallprotrusion,分支支架突入主支血管稍许改良T支架法)进行分叉病变的处理。
同时用IVUS判断了前降支近段病变的严重程度,给予介入治疗。患者经GRACE评分及CRUSADE评分,给予合理的介入治疗及术后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点评专家
陈少伯主任医师
医院
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博士,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全军心内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常委,天津市心脏学会常委,天津市心脏学会心律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肺血管专业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天津起搏和电生理分会委员,武警部队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
点评内容
该患者LAD、D1病变是真性分叉病变,MEDINA分型属于1,1,1型,对角支直径超过2.5mm,选择双支架的介入策略正确。
首先,双支架术式有很多技术可以选择,TAP技术是一种改良的T支架术。与传统T支架术相比,TAP技术能够确保对边支开口部的完全覆盖,而Crush、Culotte等技术虽然也能够确保对边支开口部的完全覆盖,但后者存在分叉病变部位多层支架重叠的问题,这无疑会增加术后发生支架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的风险。
其次,TAP技术操作相对简单,在边支支架释放后,只需将原支架球囊部分回撤至主支后,就可以和主支的预置球囊完成最终的对吻扩张,而明显地提高球囊对吻扩张的成功率。
因此,对于双支架介入术式不是非常熟练的术者,TAP技术不失为一种较好选择。
TAP技术的主要适应症:1、分叉病变夹角;2、分支血管病变相对稳定或狭窄程度较轻,主支支架释放后,分支血管不会完全受压闭塞。
尽管TAP技术处理分叉病变有明显的优势,但是由于该技术需要在分支开口精确定位,对于较为肥胖的患者、DSA设备陈旧、支架的可视性较差或者由于解剖原因导致分支开口显示欠佳等情况,TAP技术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该病例成功完成了TAP技术,术后即刻影像效果满意。笔者认为有两点值得商榷:1、左主干末端前降支近端造影狭窄程度不是很重,虽然IVUS管腔最小面积3.0mm2,但是否必要介入干预,最好有FFR指导;2、左主干末端前降支近端支架直径偏小,最好选择大一点支架或者大一号后扩张球囊后扩张。
用药小贴士
阿司匹林联合P2Y12抑制剂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ACS的基础治疗。患者既往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fz/5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