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彤心飞传视网膜血管内径与心血管疾病


白癜风该怎么治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31119/4293352.html
栏目介绍彤心飞传是由医院心脏科刘彤教授和郑州医院心内科谷云飞共同推出的一档心血管前沿文献速读栏目。每期精选国际顶级期刊心血管领域的最新文献进行深度呈现,以期让国内相关专业人员可以同步跟踪学科进展,了解前沿动态资讯,获取最新研究结论。

心血管疾病是全世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造成严重经济和社会负担,早期诊断疾病和进行危险分层至关重要。

心血管疾病与全身炎症反应密切相关,伴有不同器官和组织的微循环功能障碍。视网膜血管作为唯一可观察微循环的无创方法,已经成为近年来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探索视网膜血管内径与冠心病、心力衰竭、卒中和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但各研究得出的结论差异较大。

医院心脏科刘彤教授与眼科苏龙教授在年5月CurrentAtherosclerosisReports杂志上发表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文章,通过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三个数据库,进一步分析和探索了视网膜血管内径与冠心病、心力衰竭、卒中以及死亡之间的关系。

图1.检索流程图

1.冠心病

视网膜血管内径与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关,如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此外,视网膜动脉变窄与心肌血流量减少和灌注储备下降相关,严重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会出现心肌灌注受损。因此认为全身炎症反应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同时,可能也是视网膜血管结构和功能改变的原因。近年来,通过计算机辅助数字化视网膜血管定量评估方法间接评估冠脉微循环,反映冠心病严重程度。此外,研究显示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患者视网膜静脉内径显著增加,视网膜血管粥样硬化可以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预测因子,视网膜微血管网络密度降低与冠心病危险评分相关。但是也有研究显示视网膜血管粥样硬化无显著预测价值。例如,基于人群的前瞻性研究发现视网膜血管与冠心病的关联性仅存在于女性中,而Seidelmann进行的前瞻性研究未发现视网膜血管改变与冠心病有关,来自几个横断面和病例对照研究的数据只发现视网膜血管改变和冠心病严重程度之间存在较弱关联。Al-Fiadh等发现,闪光诱导视网膜动脉扩张,而非动脉或静脉内径,是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素。视网膜血管结构和功能改变影响冠心病危险分层。

1.心力衰竭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在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年一项纳入名研究对象的横断面研究显示视网膜静脉内径变宽与心力衰竭之间存在显著关联。而年一项研究却显示,慢性心力衰竭组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视网膜血管内径无差异,但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闪光诱导视网膜血管扩张能力下降,提示视网膜动脉内皮功能明显受损。年发表的ARIC研究(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研究)结果显示视网膜血管内径与心力衰竭无关。随后,年ARIC研究再次证实视网膜血管内径可以预测心力衰竭、左室扩大、左室肥厚,及严重左室舒张和收缩功能异常。年和年研究结果之间的差异可能是由于随访时间不同造成的,视网膜血管的预测价值通过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这可能也是很多研究结论不同的根本原因。

2.卒中

视网膜血管和脑血管在胚胎学、解剖学和生理学上都有相似之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视网膜微循环改变可以预测卒中的发生。年ARIC研究结论显示,从长远来看,视网膜动脉内径变窄和视网膜静脉内径变宽能够增加卒中发生风险。而既往前瞻性研究和荟萃分析提示卒中风险只与视网膜静脉相关。

由于既往研究结果存在分歧,我们再次进行荟萃分析进一步探讨卒中和视网膜血管内径变化之间的关系。本篇荟萃分析共纳入5篇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视网膜动脉内径变窄和视网膜静脉内径变宽都可以增加长期卒中风险。视网膜动脉内径最小组较最大组发生卒中危险比为1.41(95%CI1.11-1.77,P=0.;图2a),视网膜静脉内径最大组较最小组卒中危险比为2.45(95%CI1.5-4.0,P=0.;图2b)。视网膜动脉内径每SD变窄相应的卒中危险比为1.14(95%CI1.05-1.2,P=0.9;图2c),视网膜静脉内径每SD变宽相应的卒中危险比为1.20(95%CI1.12-1.28,P0.01;图2d)。

图2.(1)根据四分位数分组,a是视网膜动脉内径最小组与最大组的卒中事件发生率比较;b是视网膜静脉内径最大组与最小组的卒中事件发生率比较;(2)视网膜血管内径每SD改变的卒中发生率:c是视网膜动脉内径,d是视网膜静脉内径

其他视网膜微血管异常征象也与卒中相关,包括视网膜微血管网络稀疏曲折、动静脉交叉压迫、动静脉比值变小、视网膜微动脉瘤和局灶性小动脉狭窄。涉及视网膜血管特征的风险预测模型可以提高卒中复发预测的准确性。

1.死亡

视网膜血管内径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既往研究报道视网膜微血管疾病与病因特异性死亡风险增加相关,但不一定是全因死亡风险。ARIC研究得出结论,视网膜动脉内径变窄和视网膜静脉内径变宽均显著增加全因死亡风险,而Wang和Wong等的研究表明,视网膜血管解剖或结构的改变(包括视网膜动脉内径变窄、视网膜静脉内径变宽、动静脉内径比值、局灶性动脉变窄和动静脉交叉压迫)仅在中年人群中与死亡风险增加相关。Arnould报道,稀疏的血管网络模式与10年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有关。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视网膜动脉内径改变较视网膜静脉内径改变更能预测死亡风险。相反,Wong等研究显示视网膜血管内径变化没有显著的预测价值。因此,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研究来确定视网膜血管异常在死亡风险分层中的价值。

图.视网膜血管与心血管疾病关系

总而言之,视网膜血管内径改变与卒中风险显著相关,而与冠心病、心力衰竭及死亡风险的关系需要长期随访观察明确。未来,针对视网膜血管特征进行量化的非侵入性方法可能有助于筛查心血管疾病高风险个体。

参考文献

ShaohuaG,SongtaoY,GaryT,GuangpingL,LongS,TongL,AssociationBetweenCaliberofRetinalVesselsandCardiovascularDisease: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CurrAtherosclerRep.May21;22(4):16.doi:10./s---2.

专家简介

刘彤,医院心脏科主任医师,教授,科研科科长,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心房颤动诊疗中心副主任,天津市11创新型人才(第一层次),首批天津市医学津门英才。医学博士/博士后(美国Cedars-Sinai医学中心),天津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脏起搏与射频消融、心房颤动、肿瘤心脏病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科研管理分会青年委员,国际心电学会(ISE)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青年电生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律学会青年委员,中国心电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整合肿瘤心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CardiovascularDiagnosisandTherapy》(SCI)编委,《FrontPhysiol》(SCI)编委,《CardiolResPract》(SCI)特刊编委,《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通讯编委,《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委,《中国心血管病研究》青年编委会副主任委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承担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项,在JACC、Stroke、CardiovascDiabetol、Heart、JAHA、CirculationAE、Europace、HeartRhythm等SCI杂志发表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文章90余篇,总引用次数次。谷云飞,郑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现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委会中青年电生理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心血管分会青年常务委员、中国医促会心律与心电分全国委员、海医会心脏重症委员会河南分会秘书、河南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射频消融学组委员、河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分会委员、河南省卒中学会心律失常房颤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房颤中心联盟秘书,洛阳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秘书,《实用心电学杂志》、《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医师在线》杂志编委,洛阳心脏网、循环在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fz/581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