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我们漠视的“死亡警报”7月19日,经典脱口秀节目《今晚80后》的幕后段子手、年仅39岁的赖宝因心梗离世,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登上网络热搜。被称为“段子手鼻祖”的赖宝不光是《今晚80后》核心写手,更是《笑傲江湖》《欢乐喜剧人》等多档热门喜剧综艺的策划和编剧担当。随手摘抄来的段子(来自赖宝微博)生活中,我们总觉得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专属疾病,尽管我们身材偏胖,血脂可能稍高、抽烟、血压也偶尔升高、饮食不规律,血糖也不稳定、甚至还莫名心悸、眩晕、心跳加速……但我们觉得离患病还隔着几十年,不至于大惊小怪、忍一下就过去了。其实这些被我们不屑一顾的“表征”正是危险报警的信号、也是疾病发生的诱因。据统计,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占居民全部死因的四成以上;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根据流行病学数据推算,我们心血管病现患人数达2.9亿,也就是说每五个人中就会有一人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e.g.心肌梗死、中风)、需要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搭桥等手术,甚至死亡。摘录于国家心血管中心-中国心血管报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是一类与心脏、血管相关的疾患,包括心脏肌肉供血疾病、脑供血疾病、周围末梢血管供血疾病、先天或感染等后天因素造成的心脏结构异常/损伤疾病。人群中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心血管疾病主要集中在供血障碍类疾病。年龄增长、体重指数(肥胖或超重)、高血压、吸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酸酯、血糖、冠状动脉家族史等都是造成供血障碍、形成血栓、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另一种心血管疾病预测标志物——神经酰胺(英文:ceramide,CER),它是独立于上述传统危险因素的患病风险判断指标,即神经酰胺赋予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与传统的危险因素无关。数据表明,在没有明显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中,神经酰胺水平升高时,死亡风险等于具有已知冠心病CAD和神经酰胺比率异常的患者的死亡风险。神经酰胺是人体重要的活性脂质,它的合成发生在所有组织中。在代谢功能障碍,血脂异常和炎症期间,神经酰胺会在组织和血浆中蓄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某些神经酰胺的含量最多可增加50倍。这部分是由于炎性细胞因子,例如干扰素-γ,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1?,它们均刺激神经酰胺的合成。因此神经酰胺的升高可预测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血浆神经酰胺CER检测-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入院后,首先需要临床标志物,诸如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肌钙蛋白、肌红蛋白等,来对病情加以诊断,这一类病发时,短期内升高、缓解后恢复的检测指标并不适合用于非急性发病场景以及慢性心血管病(e.g.稳定型冠心病)的长期监测。而在我们日常体检中普遍应用的血压、血糖及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等)等健康评价指标也有其局限性,例如,在对进行了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人群研究中发现,血浆LDL-C指标提示的心血管病风险等级与死亡率并非正相关,且不同风险等级间人群死亡率差异较小(见下方黄线)。CER与LDL-C在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中对死亡率的指向性血浆中的神经酰胺会促进脂蛋白渗透到血管壁,参与血小板活化、造成内皮功能障碍,即神经酰胺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并且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指标,优于低密度脂蛋白(见上方蓝线)。根据CER检测风险等级标准,风险等级提高,死亡率显著提高,并且低风险与高风险人群死亡率差异很大。适用人群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zl/5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