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欧洲心脏杂志万人研究心血管病新增4大杀手


随着中国老龄化人群的不断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高。众所周知,心血管疾病是由多个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个个体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不仅取决于某一个危险因素的水平,还取决于个体同时具有的危险因素的数目和水平。因此,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不应孤立地控制某个单一的危险因素,还应重视心血管疾病的综合风险,在防治之前应评估血管疾病的总体风险。

目前,医学上已有完整的方法,来评估心血管疾病的总体发病风险。目前国际上应用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方案多是基于美国弗莱明翰心脏研究或欧洲SCORE研究建立的预测模型,我国则有专门针对中国人群的《中国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

但不论是哪一种评估方法,主要的风险因素都不外乎那么几种: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压、血脂、吸烟和糖尿病。

而在近日,《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HeartJournal)却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新的评估方法,即在评估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时,应该考虑新“四大危险因素”:空气污染、气温、疼痛水平和睡眠时间。

危险因素一: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是导致人类呼吸和心血管死亡的主要风险之一。空气污染首先“攻击”的是人的呼吸系统,心血管是它的第二目标。

来自德国美因茨大学的托马斯·明策尔(ThomasMünzel)及其同事发现了欧洲地区心血管疾病与空气污染之间存在关联。他们计算了全欧洲的空气污染原因的超额死亡率。欧盟28国中有65.9万人死因与空气污染相关,其中有26.4万人死因为心血管疾病,大致占总死亡人数的40%。

◎欧洲的研究数据显示,空气污染每年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欧洲79万人死亡,其中48%~80%是心血管死亡。

◎空气污染对肺部的影响十分复杂,可能是吸入的污染空气导致肺部炎症,肺部炎症又导致了心脏病的发生。

◎比利时哈塞尔特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无论开车、骑车或步行上班,只要经过车辆密集的路段,都会增加心脏病发作危险。

其中骑车者的危险最大,因为这些人吸入的尾气最多,他们同时还要耗费一定体力踩踏自行车,容易引发供血不足。

◎同时,空气污染还会导致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增加。

年~年,我国武汉市做过一项超过55.6万名婴儿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

数据显示,孕妇在孕早期(第2~8周)暴露在PM10和PM2.5环境中,会增加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

此外,空气污染中的SO2、NO2、O3等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对策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在交通拥挤的高峰期不要选择骑车出行,穿行在污染严重的马路上,弊大于利。

老年人最好避开交通高峰出行;

孕妇在空气质量不佳的天气出门,最好戴口罩;

每天开窗通风15分钟就能降低室内的空气污染水平,特别是刚使用过强效洗涤用品、油漆粉刷或烹饪完毕,更要注意及时开窗通风;

有条件的家庭,建议使用质量较好的空气净化器。▲

危险因素二:气温过低或过高

另一个影响健康的因素是气温。气温与血压和死亡具有相关性,但气温改变与心肌梗死的关系却一直缺乏证据。

近期,慕尼黑亥姆霍兹环境与健康中心的KaiChen与同事对德国奥格斯堡市的气温变化与心肌梗死的关系进行了长达28年的跟踪研究,并记录了2.73万例心肌梗死与冠心病导致的死亡。他们发现,气温变低时,心肌梗死的风险会有不太显著的下降;而气温升高时,心肌梗死的相关风险则显著上升——风险指数在~年间为0.93,而在~年间则升高到了1.14。在对周期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研究中也发现了此现象。气温升高可以看做心肌梗死的诱因之一。

总结:低温和高温都会影响心脏,相比较,其实低温的影响更大。

我国曾在~年针对北京地区人群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冬季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人数明显高于夏季。

美国的一项针对12个城市心脑血管死亡情况的研究也表明,低温对心脏和血管的影响可以持续数日,而高温的影响仅限于1~2天。

◎低温→血管收缩

低温对身体的影响主要是引起血管收缩,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引起血压增高、心率加快,加大心脏负担。

此时,心肌容易缺血、缺氧,诱发心绞痛、心梗。此外,寒冷状态下,血小板聚集和血液黏度的增加,也容易导致血管中血栓和斑块的形成,这也是导致心梗的重要原因。

◎高温→血液变黏稠

高温让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血液中携带的氧气量会有所减少,心脏负荷加重,产生心脑血管供血不足。

加上人体大量排汗,血液浓缩易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产生血栓、栓塞、动脉硬化斑块,最终可能引起冠心病或心肌梗死。糖尿病患者和高脂血症患者对高温更加敏感。

对策

要知冷知热,不要逞强,尤其是在有低温或高温预警的天气里,要避免长时间待在户外。

老人更应注意气温对身体的影响,尤其是75岁以上的老人,因为他们大多数动脉硬化严重或已患有高血压。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气候下,城市人群适宜的温度也不同。北京地区的研究结果显示,当地的心脏适宜温度区间为0~20摄氏度,其中最适宜温度为12摄氏度。

危险因素三:睡眠时间过短或过长

睡眠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让我们摆脱白天身心紧张的状态。ChuangshiWang与其来自加拿大汉密尔顿人口健康研究中心的同事一起,通过对11.万名受试者进行的长达8年的研究,揭示了包括深度睡眠和打盹在内的每日睡眠时长,与死亡和心血管事件的关系。在对性别和年龄等因素进行控制后,他们发现过长或过短的睡眠时间都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有关。正常的睡眠时间应为每天6~8小时,过长或过短都不好。在对地理因素、生活习惯、健康状况等因素进行控制后,研究人员发现睡眠时间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J”型曲线:日常睡眠时间小于6小时的情况下,心血管疾病风险并没有显著增加,风险率为1.09左右;当睡眠时间延长,风险率则会显著增加——日常睡眠时间为8~9小时,风险率为1.17;达到9~10小时,风险率升高到1.17;日常睡眠时间达到9~10小时,风险率升高到1.41。

总结:每天总睡眠时间小于6小时和大于8小时者,心血管事件风险均有所增高;每天6~8小时的睡眠时间,心血管事件的死亡风险最低。

◎睡眠不足→扰乱健康系统

哈佛医学院睡眠医学教授雷德林解释:“睡眠不足会导致血液中应激激素和炎性物质含量提高,即使一个夜晚睡眠不足也会扰乱你的健康系统。”

睡眠不足的时间持续5天,人的心脏功能就会减弱,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尤其对于那些血压会在夜间升高的老人,睡眠不足的危险更大。

◎过度睡眠→影响心脏健康

研究发现,与每晚7小时睡眠相比,每晚9小时睡眠者的冠状动脉和下肢动脉管壁上有更多的钙化斑块。

我国南方医科大学曾在年回顾分析了国内相关文献,结果也显示,睡眠障碍、睡眠时间过短或过长均可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对策

每天最佳睡眠时间为6~8小时。

如果睡眠出现长期问题,医院的睡眠科或其他相关科室接受专业的诊治,查明原因,必要时有针对地用药。

经常失眠者,也可以尝试一些助睡方法,例如每天固定时间睡觉和起床,保持卧室安静、清爽、舒适、光照暗。

如果是因为压力大、轻度抑郁、焦虑等心理和精神问题导致的失眠,应当积极调整情绪。

危险因素四:慢性疼痛

很多疾病发病时都会有疼痛症状,伴有疲倦乏力、不适、以及交感神经激活。

值得注意的是,广泛性疼痛已经作为单独的病种收入进了ICD-11(国际疾病分类)。罹患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病人也常常会感到疼痛。

之前曾有人提出,广泛性的疼痛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但一直没有与这一结论相符的研究。海德堡大学的特萨利兹(JonasTesarz)及其团队的最新研究利用美国弗莱明翰心脏研究,对名受试进行了长达15年的跟踪调查。研究中有14.5%的受试者符合广泛性疼痛的纳排标准。通过对这些符合疼痛标准的受试者按照年龄和性别分别进行比较,研究者发现,其全因死亡率升高了约16%,个人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到1.45。

疼痛是身体的一种报警机制。医学上将分娩、手术、外伤甚至牙痛等短时期内可以缓解的痛感称为“急性疼痛”,一般认为,疼痛持续超过4周,就属于慢性疼痛。慢性疼痛不仅影响人们生活,也悄悄地伤害着心脏。

而中国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至少有一亿以上人群有过慢性疼痛的情况。慢性疼痛常常会导致周期性的焦虑、压抑、食欲差、极度疲乏和失眠。

导致慢性疼痛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关节炎病、腰背痛、偏头痛、坐骨神经痛、痛风等,为了缓解不适,人们常选择一些止痛药,比如非甾(zāi)体类抗炎药(如双氯芬酸、布洛芬等),甚至阿片类药物。

美国心脏病协会专家小组曾警告说,长期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慢性疼痛会增加心肌梗死和中风的风险;

年12月发布在《内科学文献》上的研究发现,阿片类药物对患者的心脏病风险要高于非甾体类抗炎药。

尤其是吸烟者和肥胖者,服用止痛药对心脏的伤害更大。

对策

如果能找到病因,要尽快对因治疗,彻底解决疼痛。

如果不行,去医院的疼痛科、康复科或其他相关科室接受专业的用药建议,切勿滥用非处方类的止痛药;必要的时候,可以接受外科干预治疗。

精准、微创是疼痛科治疗的核心理念,也是很适合老人的方法。

常见的疼痛往往是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在疼痛微创治疗的同时需改善生活习惯,配合各种运动和肌肉拉伸,这样才能有效、持久地解决问题。

来源:统管健康健康界国际

编辑:爱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sl/692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