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王薇教授动脉粥样硬化自古便有,降胆固醇是


《中国医学论坛报》小许整理,王薇教授审阅。转载请注明。

9月24日,第二届“冠心病学科交叉暨介入治疗大会”在北京怀柔雁栖湖举行。会议携手冠心病及相关领域的多学科专家,以学科交叉和合作为特色,设置诸多精彩专题和研讨会。

在简短开幕式之后的高端讲坛,诸位专家带来了涵盖心内科与肾脏科、全科、耳鼻喉头颈外科和流行病学交叉的精彩讲课。其中,王薇教授代表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赵冬教授团队,就“胆固醇和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带来生动有趣又数据详实的报告。

王薇教授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历史与及与胆固醇的关系

王教授指出,通常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与现代生活方式相关的一种“现代病”。年发表于《柳叶刀》的Horus研究应用现代CT技术,对最早可追溯至年前、4个不同地区的具木乃伊进行了5个血管部位的检查。结果发现,34%(N=47)的木乃伊具有可能或确定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动脉内钙化斑块);有1~2个血管床病变的比例为25%,3~4个血管床病变的比例为8%,所有5个血管床病变的比例为1%。受累血管的分布上,由高到低依次是髂动脉、主动脉、颈动脉、腘/胫动脉和冠状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按无、轻度、中至重度分层,木乃伊死亡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2、42和44岁;按木乃伊年龄分组,即使在小于30岁的年龄组中,45例(15%)患有可能或确定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在40~49岁的年龄组中,超过50%(43例)患有可能或确定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提示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关联。

以上结果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已存在了几千年,与人类历史相伴相随。

经典的Framingham研究于年第一次明确提出,高胆固醇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研究结果开启了人类心血管病防治之路。

上世纪80年代,吴英恺院士将WHOMONICA研究带入中国;当时中国是唯一参加该项研究的发展中国家;在-年10年间心血管病监测结果显示,我国人群冠心病发病率和人群平均总胆固醇水平都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

随后的11省市的心血管病队列研究显示,就在我国人群平均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西方国家的情况下,胆固醇与心血管病仍存在着剂量反应关系。与胆固醇水平<mg/dl相比,急性冠心病事件和脑卒中事件随着胆固醇水平升高而呈上升变化,当胆固醇水平高于之后,急性冠心病事件急剧上升,但出血性脑卒中事件危险出现了下降变化;研究提示高胆固醇与冠心病关联更密切。

中国人群胆固醇水平及变化趋势

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对年和年全国性调查进行了比较,两次调查都覆盖31个省市的18岁以上城市和农村人群,调查样本分别为近5万和9万余例。结果显示,年男、女两性平均胆固醇水平分别为3.81mmol/L和3.82mmol/L,而年男、女平均胆固醇水平分别上升至4.06mmol/L和4.03mmol/L。

医院的针对我国中年人群(9组人群,35~59岁)的研究也同样显示,血清胆固醇升高(≥mg/dl)的患病率从年的17.6%(男)和19.2%(女)上升至年的33.1%(男)和31.7%(女)。

除了以上,王教授还回顾了多项国内外研究,都一致证实了中国人群胆固醇水平不断上升的事实,并且农村人群胆固醇水平上升幅度更为明显。

这提示,如果在心血管病防治中只注重高危人群而不重视全人群,那么终将面临越来越多的高危个体。这也是早期一级预防所强调的重点,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遏制全人群的胆固醇水平的上升趋势。

与我国人群胆固醇变化形成对比的是,西方国家人群的胆固醇水平近年来呈逐渐下降趋势。年发表于《柳叶刀》的对全球个国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流行病学调查进行的系统分析显示,-8年,全球平均胆固醇水平每10年下降<0.1mmol/L。

IMPACT模型对北京市-年的急性冠心病事件超额死亡原因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医疗避免了例死亡的发生,但危险因素,包括胆固醇升高、糖尿病、BMI和吸烟分别造成了例超额死亡的发生,其中胆固醇的贡献最大,占77%。

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他山之石

发达国家从上世纪50年代到年的60年期间,其心血管发病率出现了持续下降的变化,证实心血管病是可以预防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相关经验值得借鉴。

美国心血管病下降原因的研究分析显示,1/3归因于医疗;而2/3归因于危险因素的变化、其中胆固醇水平的良性改善占第一位;而年轻人从危险因素的良性变化中获益更大。

综上所述,一级预防对于减少冠心病的危害至关重要。改善生活方式、降低全人群平均胆固醇水平是降低心血管疾病危害的最有效、最具经济效益的方法。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CMIT专题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sl/1006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