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我院心内二科顺利开展运城市第一例血管内超


8月27日,在心内二科主任屈艳玲的支持下,副主任李永慧带领心血管内二科介入团队,独立完成了运城市首例血管内超声(IVUS)引导下无造影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解决了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现患者已顺利出院。

“血管内超声(IVUS)引导下无造影剂冠脉介入治疗手术”区别于常规的冠脉介入手术。常规的冠脉介入手术,造影剂相当于一盏“灯”,医生向血管里推注的造影剂,可显示血管的走向和导管、导丝的位置,也可以精确定位支架的位置。而无造影剂冠脉支架植入术,等同于在血管内盲人探路,导管导丝到位困难,手术医生必须具备高超的介入手术技巧、极强的空间操作能力、熟练的冠脉解剖理念。

这项手术在全国仅少数心脏介入中心可以完成,手术难度高,风险大,对介入手术医师要求非常高。该患者手术的成功实施,填补了运城市零造影剂超声指引冠脉介入术的空白,为合并造影剂过敏、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甲状腺异常等冠心病患者带来了福音,展示了腔内影像技术的强大作用,标志着我院冠脉介入治疗进入了精准施策的新时代。

患者病情回顾

7月31日,有着9年胸痛病史的66岁胡女士,因近期胸痛频繁发作,药物不能缓解,医院,行冠脉造影,结果显示:前降支近段严重病变,最狭窄处已经达到95%。但冠脉造影结束后,患者很快就出现造影剂脑病,意识不清伴有肌阵挛和发热,转至我院ICU,经ICU主任李宝山带领的医护团队积极的抢救治疗后患者逐渐从昏迷中恢复过来,但因患者冠脉病变严重,强化药物治疗后仍有心绞痛发作,于8月17日转至我院心血管内二科。

如何解决患者堵塞的冠脉血管,让患者顺利康复成了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的难题。众所周知,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目前冠心病的重要治疗手段,手术常规是通过在冠状动脉注入造影剂做指引,在病变血管腔内植入支架,从而达到使闭塞血管或者重度狭窄血管重新再通或降低狭窄程度,使心肌供血改善,这所有操作均需要借助造影剂完成。可是这名患者已出现造影剂脑病,再次使用造影剂有可能再次引起昏迷甚至颅内出血、失明等不可逆性损害。

团队协作

在屈艳玲的支持下,李永慧通过查阅文献,咨询省内外专家,决定尝试在血管内超声的引导下,不用造影剂完成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既解决冠脉的严重病变,又可避免造影剂带来的严重不良反应。

屈艳玲及心血管内二科介入团队进行多次讨论,医务科组织ICU、神经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进行了多学科会诊,对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做了充分的术前准备等工作,在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实施“在血管内超声(IVUS)引导下无造影剂冠脉支架植入”手术。

术中使用IVUS指导介入治疗

8月27日,结合患者在外院的冠脉造影结果,李永慧凭借自己的手感和操作经验,靠设定的标记目测定位,顺利的将指引导管和导丝输送到位,术中全程无造影剂,借助冠脉内第三只眼睛——血管内超声(IVUS),测量患者前降支近段病变处的管腔面积仅为2.42mm2,同时测得前降支血管直径约3mm,病变长度为23.6mm,在IVUS的精确定位下为患者植入3.0-24mm支架一枚,充分扩张后再次进行IVUS检查显示前降支近段病变支架扩张充分、贴壁良好,术后管腔面积达到7.00mm2,支架远端及近端均无夹层等内膜损失,手术效果良好,术后患者心绞痛症状明显改善,并于8月31日(术后第4天)顺利出院。

支架术前前降支近段病变处管腔面积2.42mm2

支架术后前降支近段病变处管腔面积7.00mm2

患者康复的笑容,出院离别的不舍,深深传递了他们对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更是对我院心内科医护团队的认可和肯定。

患者出院前与屈艳玲、李永慧及彭宾宾主管医师合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hz/515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