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供血不足所导致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卒中(脑梗死)和出血性卒中(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缺血性卒中占70%~90%,缺血性脑卒中也叫脑梗死,是指由于脑供血动脉(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或闭塞,致使脑部供血不足导致的脑组织坏死。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高,已成为我国疾病死因首位。
二、防卒中刻不容缓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每年因脑卒中死亡人数约万,而脑卒中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加之近年来该病呈年轻化趋势,使得中国脑卒中防控形势严峻。在近日举行的中国脑卒中大会暨第六届全国心脑血管病论坛上,与会专家强调,目前我国确诊慢性病患者约2.6亿人,脑血管病被列为第一致死病因,并且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同时,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使其呈年轻化趋势。因此,提前预防脑卒中刻不容缓。40岁以上人群中,有16.37%属于脑卒中高风险人群,对中年人进行筛查和干预刻不容缓。体检是发现卒中风险因素的重要手段。
三、啥是脑卒中的一级预防
脑卒中的一级预防是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
四、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干预的和可干预的两种:
1、不可干预的是:年龄、性别、种族、家族遗传性。
2、可干预的一些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酗酒、肥胖、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等,其中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发生最重要的环节。
五、如何控制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1、高血压:研究证明,在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后,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的相对发病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升高5mmHg,脑卒中相对发病率增加46%。根据WHO的标准,一般患者控制血压水平/90mmHg,有糖尿病和肾病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以/80mmHg为宜。
建议:
(1)30岁以上者每年应至少测量血压1次,高血压患者更应该严格检测血压,积极推荐家庭自测血压。
(2)早期或轻度高血压患者首先采用非药物治疗,如减重、膳食限盐、减少膳食脂肪、增加及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戒烟限酒等,3个月效果不佳需加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3)中度以上高血压患者(大于/mmHg)除了改进饮食习惯和不良的生活方式外,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持续、合理的药物治疗。
(4)对于合并高血压的卒中患者,平稳降压非常重要,不能急于求成。按照指南要求,卒中急性期内不主张降压治疗,除非患者收缩压过高,大于mmHg。同时要注意降压不可太猛,从缓慢降到或mmHg,对患者是有益的,降太多则危险大增。老年患者的收缩压控制在~mmHg,舒张压在90mmHg即可。
2、糖尿病: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可以将脑卒中的风险增加1倍以上,大约2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脑卒中。美国TIA防治指南建议空腹血糖应<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值为<7.0%。
建议:
⑴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应定期测血糖。
⑵糖尿病患者应首先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2-3个月血糖控制仍不满意,应选用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治疗。
⑶糖尿病患者更应积极治疗高血压,控制体重和降低胆固醇水平,联合应用他汀类调脂药可有效降低脑卒中风险。
⑷对于合并糖尿病的卒中患者,降血糖同样主张“不可降太低”的原则。尤其是老年患者,血糖降太低,日后发生认知功能损害的几率可能增加。建议血糖水平控制在8~10mmol/L,不要低于8mmol/L。
3、心脏病:各类型心脏病都与脑卒中密切相关,如心房纤颤、扩张型心肌病、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其中以心房纤颤最为重要。
建议:
⑴≥40岁的人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脏病。
⑵确诊为心脏病的患者,应积极找专科医师治疗。
⑶对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可使用华法令抗凝治疗。
⑷冠心病高危患者也应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50-mg/d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4、血脂异常: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与心血管病有密切关系。研究发现,TC每升高1mmol/L,脑卒中的发生率可增加25%;HDL每升高1mmol/L,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减少4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建议血脂异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患者均应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将LDL降低至<1.8mmol/L或比基线水平下降30%-40%。
建议:
⑴血脂异常,尤其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其他危险因素者,首先应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定期复查血脂,改变生活方式无效者采用药物治疗。
⑵对既往有TIA、缺血性卒中或冠心病史、且TC5mmol/L的患者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TG增高者选用贝特类药物治疗。
5.、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多由体检发现。
建议:
⑴颈动脉直径狭窄率50%,且经过彩超、核磁等检查确定为斑块稳定者
可选择单抗(阿司匹林)或双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治疗,以延缓斑块的发展速度。每半年做一次颈动脉彩超监测斑块发展的程度,最长别超过一年。合并有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建议进行双抗治疗,同时要坚持服用他汀,延缓冠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⑵颈动脉直径狭窄率50%,但斑块不稳定者
应积极就医。所谓不稳定斑块是指斑块有可能随着高压血流从颈动脉脱落,并在颅内形成梗塞。患者一定要尽快到有资质的专科门诊进行治疗。
⑶颈动脉直径狭窄率50%但70%者
患者如果没有明显的脑缺血症状应定期进行超声随访,评估疾病进展。如果有明显的脑缺血症状,包括一过性的头晕、黑蒙、视力障碍,一侧肢体运动或感觉方面的短暂丧失,语言表达能力障碍等,也应当积极就医。
⑷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
可在医生评估下决定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CAS)。
介入取栓术主要适用于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及因房颤、瓣膜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栓塞导致的卒中。特别是对于那些溶栓治疗出血风险高的患者,取栓治疗是他们的福音。
6、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大量研究表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升高可使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2-3倍。应用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联合治疗可降低血浆半胱氨酸水平。高血压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加用叶酸可能会减少首次脑卒中发生的风险。
7.、饮酒:大多数研究表明,轻、中度饮酒可降低脑卒中发生率,而过量饮酒则会使脑卒中的风险升高。按每日饮酒不超过2个标准饮酒单位换算,男性每天较适宜的饮酒量为高度白酒不超过50ml(1两,酒精含量<25g),啤酒不超过ml,葡萄酒不超过ml(女性酒精量需减半)可能会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建议:
⑴饮酒者不提倡大量饮酒;不饮酒者不提倡少量饮酒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⑵饮酒应适度,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含量不应超过25g,女性减半。
六、脑卒中的前兆表现有:
脑卒中早期症状不明显,少数人可表现为肢体麻木、失语、视力下降、黑蒙或复视等,多数时候以上症状表现为一过性,人们对此反应就是不重视或忍一忍。殊不知,出现以上任何一个症状,医院就诊,一旦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或未接受正规治疗,将给患者带来无可挽回的后果,轻者致残或瘫痪,重者甚至危及生命。脑卒中病人如果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其结果大多比较理想。
1、舌头麻木
大约有25%的患者在脑血栓爆发前会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医称为“小中风”,症状包括发病前一天出现短暂的言语障碍,比如说话不利索、不灵活。所以,当发现自己舌头时常麻木的时候,千万要警惕!
2、突然眩晕
在清晨起床、疲劳、洗澡后,若1~2天反复出现5次以上眩晕,发生脑出血或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
特别是高血压患者,尤其需要注意。
3、剧烈头痛
脑血栓会导致机体突然患上剧烈头痛,严重的还会伴有抽搐、昏迷、嗜睡。突然患上这种头痛,或者原有头痛的性质、部位、分布等发生了突然的变化,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4、步态异常
步履蹒跚,走路腿无力是偏瘫的先兆症状之一。如果老年人的步态突然变化,并伴肢体麻木无力时,则是发生脑血栓的前兆信号。
5、鼻出血
鼻出血是脑血栓的危险信号之一。脑血栓爆发前的半年间,患者会出现数次大量鼻出血、眼底出血、血尿等症状,倘若能够及时就医治愈率将大幅提高。
6、血压异常
血压突然持续升高到/mmHg以上时,是发生脑血栓的前兆;血压突然降至80/50mmHg以下时,是形成脑血栓的前兆。
温馨提示
一旦发生脑梗塞,其治疗效果常不能令人满意,因此,识别先兆症状极为重要。一旦出现上述6种症状,千万不要大意,尽管这些症状很快恢复,医院查明病因。
七、脑卒中防控,要注意这三个时间点
脑卒中发病迅速,很多患者来不及转诊,尤其是出血患者,转诊有一定危险,因此要注意以下几个时间点。
一是60分钟。医院急诊,到开始静脉溶栓的时间应控制在60分钟。
二是90分钟。对于能进行血管治疗的患者,理论上来说从进入急诊到开始进行血管造影穿刺的时间应控制在90分钟。但实际操作上,从急诊问诊、查体到CT检查、检验再到介入中心、血管造影室,所有的工作要在90分钟内完成,对医生是个挑战,因此患者和家属配合很关键。对于卒中患者,时间就是生命,只有建立这种专业的医疗团队才能保障“入院—检查—取栓”等各项流程在90分钟内完成。
三是3小时。一般认为,从发病到开始溶栓,应控制在4.5小时内。3小时这个界点,及早就诊治疗非常关键。
八、如何减少“中风”危险
1、了解您的血压,如果有高血压,找医生帮助控制血压。
2、如果有糖尿病,仔细听从医生建议,控制血糖。
3、定期检查血脂,如果存在血脂异常,找医生帮助控制血脂。
4、如果心律不规则,请医生诊断有没有心房颤动。
5、如果吸烟,请尽快戒掉。
6、如果饮酒,酒精总量男性每天不超过25克,女性减半。
7、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动。
8、低盐、低脂饮食。
9、学习医学知识,了解脑卒中症状。10、向医生咨询如何降低卒中风险。
目前,降血脂的西药一是贝特类药物,但对肝脏损害太大,一般服药一个月就要检查肝功,如有异常立刻停药。再就是他汀类药物,亦为化学合成,副作用比贝特类药物要小一些,主要是肠胃道不适。至于中药降血脂,有疗效者甚少,有些中药添加他汀类药物,以增加疗效。
纳豆红曲是在复酶多肽的基础上加了红曲米,红曲米发酵会产生一种生物药成分叫洛伐他汀,这是中国生物界近年来的新成果,它不同于化学合成的洛伐他汀,因此对肝脏没有化学损伤,洛伐他汀是世界公认的降脂神药,副作用较少的药。纳豆红曲在降脂的同时,还能从根本上改善高血压、高血糖,修复受损细胞,溶解血栓,净化血液,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高整体健康水平,可谓是一举多得的好产品。
赞赏
长按治白癜风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hz/1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