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聚焦新诊断T2DM起始治疗,防治微血管并


——CSE年会默克卫星会学术报道

编者按

年8月24日,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CSE)于苏州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召开期间,默克公司围绕2型糖尿病(T2DM)管理策略举办了专题会。会议医院郭晓蕙教授担任主席,上海交通医院彭永医院张新媛教授发表学术报告,分别介绍了新诊断T2DM患者的起始治疗策略以及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治疗。现撷取精华内容,以飨读者。

新诊断T2DM患者起始治疗策略

国内外权威指南均推荐二甲双胍为T2DM一线首选治疗药物,若无禁忌证,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

对于新诊断T2DM患者,应选择哪种药物作为起始治疗,是临床应用60年的经典老药二甲双胍,还是其他降糖药?彭教授以问题开篇,对二甲双胍的多重优势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表现在:①机制广泛:二甲双胍可通过多种机制降低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其降糖外作用如抗衰老、抗癌、改善代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也不断被发现。②强效降糖:DeFronzo经典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单药显著降低FPG和PPG,降HbA1c达1.8%(图1)。ChristopherD.Saudek等研究显示,二甲双胍降糖疗效强,降HbA1c达1%~2%,而降糖新药疗效中等,降HbA1c0.5%~1%。③安全性良好:二甲双胍不经肝脏代谢,不竞争抑制P酶,因此无肝脏毒性。而且,二甲双胍本身无肾毒性,不会引起肾损伤,约90%于24h内以原形经肾排泄。版格华止?说明书明确指出其可用于轻中度肾功能不全(eGFR≥45ml/min/1.73m2)患者。④心血管获益:目前中国上市的口服降糖药中,二甲双胍的心血管获益证据最充分且一致。UKPDS研究发现,在超重/肥胖的T2DM患者中,二甲双胍强化治疗组相比传统治疗组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风险下降32%、全因死亡风险下降36%、心肌梗死风险下降39%。HOME研究显示,二甲双胍+胰岛素显著减少大血管事件风险39%。SPREAD研究则发现,在有冠状动脉疾病史的T2DM患者中,二甲双胍治疗3年较格列吡嗪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46%。⑤经济学效益:在我国,格华止?作为一线首选用药,日均治疗费用在品牌降糖药中最低,最佳有效剂量每日仅需5.84元。一项美国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首选二甲双胍的患者日后加用其他口服药及胰岛素的比例最低(图2)。基于此,国内外权威指南均推荐二甲双胍为T2DM一线首选治疗药物,若无禁忌证,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

图1.二甲双胍单药显著降低FPG和PPG,降HbA1c1.8%

图2.首选二甲双胍的患者日后加用其他口服药及胰岛素的比例最低

新诊断T2DM患者,应该首选二甲双胍,足量mg/d治疗3个月后,如未达标可加用其他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的用药剂量是多少?是否有必要起始联合治疗?Garber剂量效应研究显示,各研究剂量的二甲双胍均可显著改善血糖控制,降低HbA1c和FPG,以mg/d最显著(图3);二甲双胍剂量在~mg/d时,因消化系统紊乱停药率相近(5%)。《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版和版都强调,二甲双胍起效最小剂量mg/d,成人最大推荐剂量mg/d,最佳有效剂量mg/d。为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二甲双胍的剂量调整原则应遵从“小剂量起始,尽早达到最佳剂量(mg/d)”。有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单药足量与二甲双胍小剂量+DPP-4抑制剂或二甲双胍起始联合DPP-4抑制剂相比,降糖疗效几乎相当,安全性相当。而且,二甲双胍单药足量(mg/d)的日治疗费用更低(图4)。年ADA指南明确推荐,单药首选二甲双胍,足量3个月后联合治疗。

图3.Garber剂量效应研究:二甲双胍最佳降糖疗效出现于mg/d

图4.二甲双胍单药足量日治疗费用更低

防微杜渐,谨“眼”“肾”行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治疗

医院张新媛教授讲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T2DM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病率达35.7%,糖尿病肾病(DKD)患病率达34.7%。DR是成人新发失明中最常见病因,每年有~万患者因DR失明。而DKD是终末期肾病透析的重要病因,占38.9%。DCCT、Steno-2、UKPDS等大型研究发现,降糖降压调脂联合治疗可部分降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MVC)风险,但无法阻止其发生发展。年减少剩留风险(R3i)委员会特别呼吁,应重视综合治疗后仍存在的微血管剩留风险。微血管保护剂羟苯磺酸钙(导升明?)则可通过抗氧化作用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作用阻止或延缓DMVC进展(图5)。

图5.羟苯磺酸钙(导升明?)抗氧化应激炎症,抗VEGF,保护微血管,改善微循环

在欧洲8个中心开展的研究显示,早期DR患者使用羟苯磺酸钙(导升明?)治疗24个月,可显著降低后玻璃体穿透率(PVPR),减少血管渗漏,且无论血糖控制水平如何,加用羟苯磺酸钙(导升明?)均显著减少血管渗漏(图6);延缓眼底微动脉瘤生成,减少出血;显著改善DR分级水平,延缓DR进展。中国研究发现,羟苯磺酸钙(导升明?)治疗DKD患者90天,微量蛋白尿90%恢复正常。翁建平教授等的研究显示,羟苯磺酸钙(导升明?)明显降低蛋白排泄水平(图7)。

图6.无论DR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如何,加用羟苯磺酸钙(导升明?)均显著减少血管渗漏

图7.羟苯磺酸钙(导升明?)明显降低蛋白排泄水平

《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和《糖尿病肾病防治专家共识(年版)》均推荐羟苯磺酸钙用于DR及DKD保护微血管,改善微循环。年《糖尿病微循环障碍临床用药专家共识》在血管保护药中首推羟苯磺酸钙(导升明?)。对于DR和DKD,基础治疗需贯穿糖尿病始终,一旦诊断DMVC应启动保护微血管治疗如羟苯磺酸钙(导升明?)(图8)。

图8.DR和DKD:基础治疗贯穿糖尿病始终,一旦诊断DMVC应启动保护微血管治疗

小结

对于新诊断T2DM者,起始治疗策略应为:若无禁忌证且患者可耐受,起始首选二甲双胍,小剂量起始并逐渐加量至最佳有效剂量mg/d或成人最大推荐剂量mg/d,即单药足量治疗。二甲双胍mg/d单药不达标是加用其他药的最适时机。对于DMVC,降糖降压调脂等基础治疗应贯穿糖尿病始终,但不能完全阻止其发生发展,还需重视微血管剩留风险。一旦诊断DMVC,需尽早启动保护微血管治疗如羟苯磺酸钙(导升明?)。

(来源:《国际糖尿病》编辑部)

  版权属《国际糖尿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糖尿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zl/557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