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高台疾控温馨提示518血管健康日


关心自己的心血管,就是关心自己的健康与生命

5月18日血管健康日,来自心血管、脑血管和糖尿病三大治疗领域的专家向公众呼吁:胆固醇是心梗、脑梗要重视的危险因素,更要及早实施干预,保护血管健康。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编撰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达2.9亿人,此类疾病居我国所有疾病发病率、死亡率的首位。

1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原因

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原因就是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造成的,血管组织和人体的其他组织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新陈代谢的过程,但是由于新的细胞组织不能正常的形成,使血管壁本身存在“缺陷”因此就容易产生炎症血管收缩不畅,就像是一条破烂不堪的旧管道,随时都有阻塞或破裂的可能。血管是血液流通的重要通道,同时它也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因此神经系统不正常也能够导致供血的紊乱。

再者由于长时间饮食习惯问题,饮食中脂类过多,醇类过多。同时又没有合理的运动促进脂类醇类的代谢,导致体内脂类醇类物质逐渐增多;加上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分泌抗氧化物酶(例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力减低,导致体内自由基水平升高,使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后沉积在血管壁,久之使毛细血管堵塞,随着时间的推移,脂类醇类物质容易和体内游离的矿物质离子结合,形成血栓,产生心脑血管疾病。

2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我们可通过其“四高一多”的特点进行了解:

发病率高: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超过2.9亿人,5个成人中就有1人患有心血管疾病。

致残率高: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约75%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40%属于重残患者。

死亡率高:我国每年约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即每天人,每小时人,每10秒1人会因心血管疾病而死去。

复发率高:以脑中风为例,我国脑中风病人出院后第一年的复发率是30%,第五年的复发率高达59%。

并发症多:可引起高血压、糖尿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其他疾病。

3心脑血管疾病都有哪些症状

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的症状(包括心绞痛、心肌梗塞):胸闷、心悸不宁、心慌气短;心率不齐;胸痛、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气紧、晕厥、虚弱、嗳气;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舌质紫暗、脉沉弦为主症的冠心病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上腹痛、恶心、呕吐;左后背痛、左手臂痛。

脑血管疾病,如缺血性脑中风的症状(包括脑血栓、脑栓塞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或者交叉性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外眼肌麻痹、眼球震颤、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眩晕等。肢体无力、麻木,面部、上下肢感觉障碍;单侧肢体运动不灵活;语言障碍,说话不利索;记忆力下降;看物体突然不清楚;眼球转动不灵活;小便失禁;平衡能力失调,站立不稳;意识障碍;头痛或者恶心呕吐;头晕、耳鸣。

4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都有哪些

心脑血管疾病是指由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其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七种。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腔变细,进而影响心脏和脑部供血。

高血脂。血脂黏稠的直接危险就是动脉硬化,而动脉硬化会导致一系列危险,如冠心病、老年痴呆、糖尿病、脑中风等。

糖尿病。糖尿病是心脏病或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糖尿病病情进展,会逐渐出现各类心脑血管并发症,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等。

吸烟。烟草中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刺激血管运动中枢,损伤血管内皮,导致动脉硬化。多项研究证实,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病率高得多。

年龄。很多人的心脑血管病风险从40岁就开始“蠢蠢欲动”了,近年来更是有了年轻化的趋势。另外,女性从45岁左右开始进入更年期,体内对心脏有保护作用的雌激素水平开始下降,尤其在绝经期后,心脏病风险更是明显增加。

肥胖。研究表明,肥胖是血压和血糖升高的“罪魁祸首”,还是导致心脑血管病的关键诱因。控制体重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意义重大。

心脑血管病家族史。医学上认为,如果父母或祖父母有心脑血管疾病,子女患病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5关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十个误区

因为器官衰老等原因,心血管疾病是最常见的疾病,尤其是中老年人患上这类疾病的几率非常高。但是人们对于心血管疾病大多认识不足,不能很好的防微杜渐,进而保护自己的身体。

误区一:年轻人无需担忧心血管病

解答:当下若不注意,未来一定会出问题。要想远离心血管病,现在就要养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误区二:我的父母有心血管病,我一定也会得病,预防无用

解答:有家族病史仅仅表明自己未来的患病危险高于其他人,但若及早预防,如多运动、健康饮食、控制糖摄取,对预防心血管病仍很有效!

误区三:我还年轻,无需担心胆固醇过高,也不用查。

解答:建议20岁就应该查血脂,之后每5年查1次;若家人肥胖或胆固醇过高,开始查血脂的时间还应更早。

误区四:有心脏病的人,为减轻心脏负担,一点活动都不能做。

解答:大错特错!在心脏病发作之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尽早开始规律的活动;有慢性病的人,每周至少要有2—2.5小时中等强度的活动。

误区五:有心脏病的人,会感觉到胸口疼痛。只要有胸口痛,就是心脏病。

解答:不一定。很多时候,心脏病发作之前,没有胸口疼痛的感觉,而是气短、想吐、头晕眼花等。为谨慎起见,有不舒服的话,医院检查的好。

误区六:我的腿有点痛,年纪大了就会这样,不可能与心血管病有关系。

解答:腿部感觉疼痛,尤其是走路时出现的疼痛,很可能是下肢血管出了问题。下肢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人,往往会发生严重的心血管病,如心梗、脑中风等。有“病在腿上,险在心上”的说法。

误区七:有高血压,就应该有不舒服的表现。身体不痛不痒,就是没事。

解答:高血压的绰号是“沉默杀手”,不量血压就不知道自己有没有高血压。除高血压外,高脂血症和糖尿病都不会有症状。甚至有些严重的心血管病,都没有表现。

误区八:心力衰竭就是心脏停止跳动

解答:心脏突然不跳了,叫心脏骤停,不叫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心脏没劲儿了,有呼吸困难和憋气、水肿等症状。

误区九:心跳快就是心脏病的前兆

解答:造成心跳快的原因很多,不一定是心脏病,比如甲亢、运动、情绪紧张和发热等。有些心律失常也表现为心跳快,医院检查才能确定。

误区十:有糖尿病的人,只要按时吃药控制血糖,就会预防心脏病。

解答:就算血糖值控制稳定,只能延缓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无法完全避免。有糖尿病的人还要控制高血压、控制血脂,以及强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才会最大程度的预防心脏病。

6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是关键

心脑血管疾病虽可怕,但并非不可防治。相关研究显示,80%的心脑血管疾病是由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引起的,其中高血压占35%,抽烟占32%,高胆固醇血症占11%。而这些危险因素,完全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来避免。建议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合理膳食。饮食需遵循以下原则: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吃清淡少盐的食物;多吃蔬果和薯类;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

远离烟草。生活中要尽量做到不吸烟,还要注意远离二手烟。适量运动。建议在运动时,心率要维持在“-年龄”这个水平上。因此,可多选择健步走、慢跑、游泳、骑车、跳舞、打球等有氧运动。

心情愉悦。研究发现,笑可以释放压力,保护血管内皮,让血液循环更顺畅,血压也相对稳定。

定期体检。腹部肥胖的人、抽烟酗酒的人、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血脂高的人及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都属于高危人群,特别是以上危险因素占到两种甚至两种以上,危险系数更高。建议以上人群每半年至少做一次全身体检,并重点







































共庆新春同焕新颜白癜风
北京白癜风哪家医院看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zl/154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