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国所有疾病死亡中,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排名第一,并且这几年心脑血管疾病呈现出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那么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因素有哪些?今天,医院卢国华主任将会给大家详细介绍,并分享中医辨证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优势。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
高发病率死亡率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大
心脑血管病以“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为显著特点,它的危害极大,主要有以下几种:
1.心脏病,是一类比较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容易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肌缺血,可导致心肌梗死、心律不齐及心力衰竭等。
2.高血压,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3.脑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急性脑血液循环,尤其是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发病基础,是各种因素导致的脑动脉管壁变性和硬化的总称。脑动脉硬化会引起脑血管出血、脑血栓等,还容易引起脑萎缩(老年人常见的痴呆、健忘、失忆以及“共济失调”等)。
4.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器质性(动脉粥样硬化或动力性血管痉挛)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心绞痛)或心肌坏死(心肌梗塞),一旦急性发作,可致猝死。如,心律不齐、心率过快或过慢、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功能不全、突发心脏骤停而死。
5.中风根源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由于脑血管壁的粥样硬化,致使血管腔变狭窄或形成夹层动脉瘤,可造成血管破裂或堵塞,脑血液循环障碍,形成部分脑组织缺血、水肿等病理改变,可造成口眼歪斜、身体活动受限、瘫痪在床、大小便失控,严重时导致死亡。
卢国华主任谈
中医辩证论治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病属于终身性疾病,虽然目前西医的治疗方法很多,技术也越来越发达,如能及时施救,能够很好挽救病人生命。
卢国华主任指出,中医认为,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是气滞血阻所致。
《素问·痿论》谓:“心主血脉”,《素问·五脏生成》则谓:“诸血者皆属于心”。脉为血府,与心相连,使血畅流脉中,环周不休。若外感寒热,邪伤气血;或情志不和,气滞血阻;或生活失节,痰淤内生阻脉,或久病气弱,均可致使气血失衡。脉中血行受阻,淤阻脉道,则发胸痹心痛;血不养心,心神不宁,则发惊悸。
若气机逆乱,上冲于脑,则见眩晕、头痛、失眠、烦躁等症。若淤血上停于脑,阻于脑络,则见突然言语不清、半身不遂或身体麻木等症状。脑病多因六淫七情所致,外感内伤之邪均可使脏腑经络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失常,不仅可使气血逆乱与失衡,而且可产生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而发脑病。
中医辨证诊疗,建立人体机体平衡。改善和恢复血液的再生功能,降低血粘、活血化瘀、血气通畅、使血液健康起来,这样各组织和细胞才能吐故纳新、富有活力。人体通过血液源源不断地为全身各个组织和细胞提供氧气、营养物质、水、抗体等多种活性酶,同时也将体内新陈代谢产物通过血液循环排除体外。
在诊疗高血压疾病方面,中医药能有效降血压、改善微循环、降脂抗氧化,调节血管活性物质。目前应用中医药诊疗高血压主要是通过辨证诊治,在合理膳食、适量活动、戒烟限酒、心理健康等方面均有优势。在诊疗高血脂方面中医认为常见有脾虚痰湿、肝肾亏虚、气滞血瘀等,病情因人而异。中医采用辨证诊疗,化痰活瘀,降低血液总胆固醇,提升对人体有益物质。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中医药诊疗冠心病的优势体现在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症状分别或综合采用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祛痰化浊等中药通过多途径综合作用而起效。针对性强,因而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卢国华主任认为,中医的优势是讲究望闻问切,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建议心脑血管患者采用中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法,及早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yz/9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