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热点新闻聚焦心血管引领北方地区辐射全


医学网 分享

  “深秋的辽沈大地秋意正浓,值此唯美季节与众心血管同仁齐聚云端,隆重召开第十七届北方长城会暨第十七届全国心血管病药物新进展研讨会及辽宁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年会。会议一直秉承密切结合临床、   据悉,本次大会由辽宁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沈阳市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沈阳市心电学会、中国医院、北京力生心血管健康基金会、辽宁省公益基金会主办,中国医院承办。纪念前辈砥砺前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院终身荣誉教授陈灏珠院士被誉为中国当代心脏病学之父。陈院士从年以来,近10次参加北方长城会致辞并讲课,给予北方长城会巨大的支持。依然清晰记得陈院士讲完课之后,第二天担任研究生答辩组组长,给了很多指导。

  陈灏珠院士医德高尚,为人师表,以身立教,为医学事业无私奉献。我们仅以陈院士参加北方长城会照片资料表达对陈院士的思念之情,陈院士严谨的学术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不断为心血管事业奋斗拼搏。

  本活动纪念中国医院心内科创始人潘绍周教授回国工作70周年、纪念中国医院心内科成为我国首批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65周年。

  孙英贤教授介绍,潘绍周教授毕业于湘雅医学院,是我国著名心血管病学专家。潘教授在40年代的时候,曾经在抗日战争时期远赴印度,为远征军开展医疗救治工作。随后到英国和美国,在美国参加了心血管病泰斗White教授举办的心电图学习班。在White团队做了很多工作,医院做总住院医师。医院工作之后,医院工作。

  潘教授对祖国充满爱国情怀,年从美国回到中国,带回了东北第一台心电图机,开始在东北地区培训最早期心血管医生。

  受White教授影响,潘教授回国之后在国内多次举办心电图学习班,吴英恺院士来学习班讲课并进行合影留念。

  50年代初,我们国家心血管病学科发展很薄弱,潘教授不仅组织多种培训班,并且开始大量写作工作,当时中国医科大学学习会技术通讯发表很多潘教授撰写文章。例如撰写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高血压诊断和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等,很多文献引用都是中文。

  潘教授担任第一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全国委员会委员。潘教授不仅是科室主任,还率先在成立心血管病研究所,担任第一任所长,再后来担任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编写了《心电图诊断和鉴别诊断》,和部分编委合影留念。

  年,在潘教授的带领下,科室成为国家第一批硕士生授予点,潘教授是当时唯一的硕士生导师。老主任许克诚教授现年90多岁高龄,是东北地区第一位硕士研究生。

  借此会议机会,感谢老一代专家对科室发展给予的无私贡献。

  医院陈义汉院士,中医院顾东风院士,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终身名誉主委、空军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赵连友教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医院胡大一教授分别进行了热情洋溢的开幕式致辞。

陈义汉院士:潜心深耕创盛会专注护心数十载

陈义汉院士开幕式致辞

  陈院士强调,孙英贤主任主办的北方长城会历史悠久,经过多年的潜心办会,已经成为东北地区品牌学术会议。中国医院心内科创始人潘绍周教授是中国心电学领域的开拓者,是中国医学界的骄傲,他一生的医学奋斗史,激励我们要始终为中国人民的健康福祉而不懈奋斗。中国医院心内科已成为东北地区的重点学科,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在心脏介入治疗领域,已然成为了具有国内一流水准的心血管诊疗中心。相信在未来会发展的更加完善,引领行业动向。

顾东风院士:引领一方学科发展契合国家健康战略

顾东风院士开幕式致辞

  中国医院心内科团队在历届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下,开展了一系列心血管技术诊疗培训、新技术推广和基础知识普及等工作,极大改善了东北地区心血管疾病诊治现状。尤其是北方长城会这样一个综合学术交流平台的搭建,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心血管工作者提供了互通有无,共同进步的机会,为临床诊治工作的提升、疾病预防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也高度契合了“健康中国”的伟大战略目标。衷心希望北方长城会得到东北心血管病同仁的支持,更应该获得全国以及相关国际专家的高度   我代表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及本人热烈祝贺第十七届北方长城会如期召开,在孙主任的精心部署下中国医院在心血管诊疗领域取得了巨大成绩。首先,推广了先进、科学、规范的心血管管理模式和治疗措施,使北方心血管发病率下降,治疗率提升,还百姓一个健康身体。其次,培养了大批基层心血管医生,对防治高血压开展了科学研究,特别是农村高血压防治工作的开展。再者,推广了心血管防治网络,特别是基层队伍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为高血压的预防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北方长城会已成为心血管界备受   医院胡大一教授带来了《中国心肺康复机遇与挑战》;医院陈义汉院士分享了《心律失常:挑战与使命》;赵连友教授分享《我国高血压防控70年光辉历程》;中医院顾东风院士介绍了《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及防空展望》;医院霍勇教授剖析了《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还需要PCI吗?》;浙江大医院王建安教授发表了《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技术的循证医学与技术发展》;首都医科医院马长生教授阐述了《心房颤动节律控制策略再评价》;中国医院曾定尹教授详述了《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心肌缺血发病机制的现代认识与展望》;中国医院孙英贤教授分析了《高血压诊治进展》。李学奇教授、张明教授、胡健教授、侯爱洁教授共同担任了VIP论坛的主持嘉宾。高峰论坛:专注热点难点深度解析行业前沿   随后,惠汝太教授介绍了《复杂顽固高血压的解决方案》,杨跃进教授提出了《STEMI伴多支冠脉病变患者完全血运重建最佳时机的思考》,潘湘斌教授分享了《二尖瓣介入治疗的中国方案》,方全教授带来了《房颤患者的生活方式干预》,陈纪言教授讲述了《CCS血运重建时机选择》,钱菊英教授共享了《冠心病抗栓纵览》,张瑞岩教授分析了《从斑块逆转看超高危ASCVD患者强化降脂策略》,袁祖贻教授解读了《年ACC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热点》,黄岚教授指出了《肺高血压诊治进展与评价》,张抒扬教授汇总了《新冠肺炎危重症救治经验与相关研究》。   吴书林教授的《AHA致心律失常心肌病(ACM)专家共识解读》,于波教授的《临床冠心病诊治新进展》,杨新春教授的《房颤抗凝治疗的热点问题》,高炜教授的《阿司匹林一级预防何去何从?》,何奔教授的《房颤卒中预防:左心耳封堵或新型口服抗凝药》,江洪教授的《房间隔穿刺技巧及注意事项》,董建增教授的《心力衰竭治疗过程中WRF评价及对策》,陈韵岱教授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心血管影像学进展》,孔祥清教授的《TAVI的思考》,周玉杰教授的《TAVR患者PCI的关键策略》,吴永健教授的《主动脉瓣狭窄的危险分层与处理策略》,陈茂教授的《TAVI的现状和未来》,陈绍良教授的《Howtreatleftmaindiseaseoncurrentclinicaldata》,陈良龙教授的《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进展》,李国庆教授的《心脏辅助装置在急性心肌梗死机械并发症中的应用》,吴强教授的《单指引导管的逆向导丝技术开通CTO》,丛洪良教授的《药物球囊在原发病变的应用》,杨杰孚教授的《心衰的非药物治疗进展(录播)》,周胜华教授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原则,从病例到最新中国专家共识》,马依彤教授的从《超高危ASCVD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看ACS患者的血脂管理,傅国胜教授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新思考》,傅向华教授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救治要点与实践》,齐晓勇教授的《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抗栓治疗策略》等众多业界杰出专家的精彩讲题络绎不绝的亮相高峰论坛。高血压论坛:新理念新进展精准施治高血压   孙宁玲教授带来《高血压领域的热点---困惑与实践》,李玉明教授带来了《高血压患者长期稳定控制血压策略》,蔡军教授带来了《继发性高血压的分析思路》,王继光教授带来了《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未来展望》,黄晶教授带来了《高血压器械治疗现状与前景》,黄建凤教授带来了《清晨与夜间血压的临床价值》,曾春雨教授带来了《高血压的深耕细作》,赵兴胜教授带来了《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药物治疗》,姜一农教授带来了《高血压左室肥厚》,石蓓教授带来了《妊娠高血压疾病的血压管理》,陈晓平教授带来了《SGLT2,GLP1RAS降压作用与心血管获益》,陶军教授带来了《高血压线粒体功能与血管保护》,崔兆强教授带来了《基于生物组学的分子标志物筛查及其在难治性高血压早期发现和精准干预中的作用研究》,李建平教授带来了《H型高血压研究进展》,韩清华教授带来了《冠心病患者的血压管理》,韩学斌教授带来了《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消融术在顽固高血压中的应用》,牟建军教授带来了《体位性低血压诊断与治疗进展》,谢良地教授带来了《高血压和脑损害》,李悦教授带来了《高尿酸血症合并高血压的研究进展》,冯颖清教授带来了《高血压患者合并血脂异常的管理》,马礼坤教授带来了《肾血管性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现状》,张国刚教授带来了《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临床应用中的专家共识》,佟倩教授带来了《AHA妊娠患者护理中的心血管问题科学声明解读》。综合论坛:把握全局引领未来   刘斌教授分享了《规范化溶栓临床问题解答》,方唯一教授分享了《ESC-ACC指南解读:急性胸痛患者的诊断与危险评估》,陶贵周教授分享了《心血管科就诊患者心理处方专家共识》,曾和松教授分享了《主动脉夹层诊疗进展》,寿锡凌教授分享了《当冠心病遇到肺栓塞》,余再新教授分享了《肺动脉高压的治疗策略》,白锋教授分享了《ASCVD的调脂进展》,徐标教授分享了《他汀不耐受患者的处理》,梁春教授分享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快速进展和消退:机制与干预》,刘学波教授分享了《斑块消退研究现状和进展》,陈红教授带来了《脂蛋白(a)的已知和未来》,聂绍平教授分享了《ACS患者伴高出血风险的治疗策略》,田野教授分享了《巨噬细胞靶向声动力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基础到临床》,张萍教授分享了《ESC房颤管理指南更新要点》,洪葵教授分享了《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基因学研究进展和管理》,刘启明教授分享了《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综合管理》,辛世杰教授分享了《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进展》,李凌教授分享了《肺动脉高压临床诊断》,王洪巨教授分享了《老年ACS抗血小板策略》,侯爱洁教授分享了《ACS患者的规范化管理》,沈成兴教授分享了《动脉硬化:聚焦LDL的历史与进展》,候静波教授分享了《从胰岛素抵抗来看利拉鲁肽的全程心血管保护作用》,郭艺芳教授分享了《降胆固醇治疗的基本知识点》,滕伟禹教授分享了《追逐AIS血管再通的脚步》,金元哲教授分享了《您误诊的肺栓塞》,杨聘婷教授分享了《风湿性心脏病受累》,高连君教授分享了《肥厚型心肌病的危险分层》,曲鹏教授分享了《冠状动脉生理学评价在指导PCI治疗中的作用和进展》,杨萍教授分享了《酮体代谢和心衰的关系》,赵世华教授分享了《心血管磁共振病理影像化及其临床意义》,李晓东教授分享了《Takotsubo综合征新进展》,张月兰教授分享了《降钙素原在心衰合并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李瑞杰教授分享了《冠心病心脏康复-现状与发展》,张子新教授分享了《心血管康复的现状》,陈晓平教授分享了《SGLT2,GLP1RAS降压作用与心血管获益》。抗凝心衰论坛:预防诊治深融合科学抗凝战心衰   心衰论坛中,刘俊明教授的讲题为《洋地黄药物在心衰治疗中作用的再评价》,王焱教授的讲题为《微创左室室壁瘤折叠减容术治疗心衰》,郑杨教授的讲题为《HFpEF诊治的困境与希望》,孙爱军教授的讲题为《遗传学心力衰竭致病基因研究及转化》,徐峰教授的讲题为《改善心衰从预防做起》,张健教授的讲题为《中国心力衰竭现状与思考》,李新立教授的讲题为《心力衰竭治疗新进展》,王祖禄教授的讲题为《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诊治》,许顶立教授的讲题为《射血分数低心衰治疗新进展》,杨杰孚教授的讲题为《心力衰竭器械治疗进展》,田庄教授的讲题为《免疫系统与心衰:心肌淀粉样病变》,孙志军教授的讲题为《心衰与心律失常:房颤合并心衰的治疗策略》,孙健教授的讲题为《糖心对话:改善心血管结局的抗高血糖药物临床应用》,张瑶教授的讲题为《心肾共病:心肾综合征的新进展》,金玮教授的讲题为《心衰遇见COPD:Tobeornottobe》。将抗凝策略、心衰诊治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和展示。先心病及瓣膜病介入治疗论坛:科学施治瓣膜相随   本论坛邀请到蒋世良教授分享《先心病介入治疗现状与发展》、朱鲜阳教授带来《先心病最新指南解读》、宋治远教授带来《房间隔缺损合并心房颤动的处理策略》、徐仲英教授分享《常见先心病介入治疗策略》、张刚成教授分享《可降解封堵器在结构性心脏病的应用进展》、孙勇教授讲解《室间隔穿孔介入治疗策略》、张端珍带来《室缺封堵与瓣膜损伤》、高永生分享《PFO偏头痛和不明原因脑卒中》、胡海波讲解《PFO介入治疗规范化流程及操作流程及操作技巧》、刘芳带来《PFO与神经科疾病》、陈艳丽分享《卵圆孔未闭的“来世今生”》,论坛内容精彩,各位专家为线上同道带来一场饕餮学术大餐。   此外,大会还设置了起搏电生理论坛、腔内影像论坛、冠脉病例讨论、心外科论坛、心脏彩超论坛、心衰论坛、心电图论坛、辽宁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学术培训活动等。   值得一提的是,会议期间同时召开了辽宁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学术培训活动。前任主任委员韩雅玲院士出席并致辞,现任主任委员孙英贤教授总结近一年分会取得工作成绩,并对未来的工作进行规划,另有分会成员进行主题学术讲座。最后全体分会成员进行了合影留念!

  第十七届北方长城会搭建了一个展示前沿技术、开展合作交流、聆听行业心声、把准未来脉搏的高水准学术交流平台,各分论坛的精心设置,专业学术的深度剖析定将凝聚更强大的创新力量,致胜未来。

推荐阅读

扫码查看往届回顾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yz/612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