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秋天,天高云淡,风清气爽,却仍有很多肺炎患者就诊。有一肺炎患者,老年女性,胸部CT检查除了提示左侧肺炎以外,还说存在主动脉钙化、冠状动脉钙化。
患者询问,什么是动脉钙化?严不严重?于是,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一下:一般来说,是存在动脉硬化,可能伴有冠脉狭窄,也就是冠心病,但是仍需进一步检查评估严重程度。
患者好像明白了一些,想了想,突然问:这个钙化是不是因为吃钙片补钙导致的?原来,患者这两年因为骨质疏松,在医生的建议下一直在服用含维生素D的钙剂,通过补钙感觉骨骼硬朗了很多,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足跟痛消失了。
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应该影响不大吧!骨质疏松不补钙会容易骨折,老年人常规都要补充一些,如果不放心可以进行食补。
作者:刘严
单位:医院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什么是血管钙化?
血管钙化主要包括血管内膜钙化、中膜钙化、瓣膜钙化和钙化防御,这四种类型的病理生理机制各具独特性,但可交错重叠,尤其是内膜钙化和中膜钙化常常并存。
图1冠脉钙化的CT影像(胸部CT平扫)
血管内膜钙化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密切相关,又称动脉粥样硬化性钙化。在血管病变中,血管钙化是导致原发病病情恶化、死亡率增加的高危因素。它不仅导致血管顺应性降低、弹性减小,还会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表现为血压升高、主动脉瓣狭窄、心肌肥厚和心肌缺血等。
在冠状动脉中,钙质沉积可以导致冠状动脉对血管舒张药的反应降低,并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血管钙化可导致钙质沉积处和斑块之间接触界面应力的集中,从而使得两处顺应性不一致,最终出现机械破坏,冠脉事件发生率增加。
血管钙化是如何发生的?
要想解答钙剂是不是导致血管钙化的原因,首先要看看血管钙化是如何发生的。血管钙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及衰老等疾病的共同病理表现,是导致心血管疾病高患病率和高病死率的直接因素。
近年来,研究认为血管钙化是一个与骨形成相似的主动过程。其发生发展与以下机制有关:
1.钙磷代谢
血管钙化主要是由钙、磷在动脉管壁上沉积造成的。有研究表明,钙磷沉积的程度取决于钙、磷和羟基离子的浓度。高水平的钙可以导致大量羟基磷灰石结晶的形成和发展,而高水平的无机磷可以诱导多种成骨细胞标志分子的表达,激活多种途径来促进血管钙化。
2.钙化抑制因子与促进因子
有研究表明,人体内存在多种因子参与血管钙化。抑制因子包括基质Gla蛋白、胎球蛋白A、OPN、骨保护素等;促进因子包括ALP、Cbfal、BMPs等。这些因子通过多种途径来影响血管钙化,当然其中部分作用机制并不完全清楚。
3.衰老的血管平滑肌细胞
研究表明,衰老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在血管钙化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成骨样细胞表型转换可能是导致血管钙化的主要原因。
4.肾功能损害
尿毒症性血管钙化的致病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激素,如甲状腺激素、雌激素、维生素D等;(2)药物,如华法林、磷结合剂、肝素等;(3)代谢产物,包括脂质异常代谢产物等。
血管钙化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高龄、糖尿病、慢性肾脏病中,并且与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转录因子调控、磷酸盐沉积、氧化应激与炎症等相关的多种调节信号通路,各调节轴之间相互关联,共同影响钙化反应。新的血管钙化信号通路也正在逐渐被发现。
总而言之,血管钙化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钙离子浓度在其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但并非直接决定因素。
补钙会导致血管钙化吗?
既往观点认为,补充钙剂可能导致心血管风险,但也有学者指出,仅大量补钙才可能导致血管钙化。
1.MESA研究结果怎么说?
年MESA研究公布了对近名受试者随访10年的数据,结果显示,额外服用钙补充剂会导致冠脉钙化,进而使心脏病风险增加;而来自食物中的钙会对心脏有好处,降低冠脉钙化风险。
研究者指出,本研究中人群的平均钙摄入量稍低于美国和加拿大的推荐量(女性为mg/d,男性为mg/d),女性和男性分别为mg/d和mg/d,最高摄入量mg/d。
研究发现,与不服用钙补充剂的受试者相比,那些服用钙补充剂者的冠脉钙化风险增加22%。并且,那些总钙摄入量最低的钙补充剂服用者的冠脉钙化风险最高,而那些总钙摄入量最高、但不服用钙补充剂的受试者的冠脉钙化风险最低。
2.国外指南是如何推荐的?
美国国家骨质疏松症基金会(NOF)和美国预防心脏病协会(ASPC)在年10月联合发布了最新的临床实践指南,建议只要钙总摄入量不超过美国国家科学院规定的最大可耐受剂量,即每日~mg,饮食补钙和药物补钙皆应被认为对心血管系统是安全的。
在这份指南中,NOF和ASPC采纳了这样一个观点,中等质量证据表明,饮食和药物补钙(联合/不联合维生素D)均与健康成年人的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以及全因死亡率无关。此外,目前尚无生物学机制支持钙与心血管疾病有关。
指南指出,从食物来源获得钙是首选的,钙剂补充可以安全地纠正钙摄入量不足。如果处于对心血管风险的考虑而停止补充钙剂是不必要的,特别是在从食物中摄取钙总量不足的情况下,对骨骼健康可能是有害。
维生素D和骨化三醇会导致血管钙化吗?
日常补充的钙剂中一般都包括维生素D,那么维生素D是否会导致血管钙化呢?
有研究表明,维生素D在血管钙化中具有双重作用:
(1)过量维生素D的毒性作用可表现为血管钙化:过量的维生素D可以导致钙磷代谢紊乱,从而增加血管钙化的风险;
(2)维生素D具有保护心血管的作用:维生素D可负性调节内源性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改善血流动力学,而低水平的维生素D可能加速血管病变、增加心血管病发生的风险。
还有一种药物叫做骨化三醇,是维生素D3的最重要活性代谢产物之一,很多骨质疏松或慢性肾脏病患者都在服用。骨化三醇是否会导致血管钙化呢?
答案出乎意料,有研究发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钙化发生率高于健康人群,给予小剂量口服骨化三醇后血管钙化促进因子水平下降,钙化风险降低。其机制可能包括:通过调节甲状旁腺功能改善钙磷代谢;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NF-κB信号通路,正向调节血管钙化保护因子参与血管钙化。
但需要注意的是,骨化三醇类药物对于血管钙化的保护效果尚缺乏客观循证证据,因此还不能作为常规治疗方案。
骨质疏松与血管钙化有何联系?
一些临床研究发现,骨质疏松与血管钙化有相关性,而分子生物学研究也发现二者有相同的发生机制。
骨组织和血管组织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有一些共同特征,这些细胞的种类和功能状态是形成骨质疏松和血管钙化的基础,与两种疾病均相关的遗传因素、相关蛋白和调控因子共同作用,使得二者密切相关。
虽然现在治疗尚不能在提高骨密度的同时限制血管钙化的进展,但希望研究两者的共同机制,能发现预防和治疗两种疾病的最佳药物,并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人类健康和整个社会带来更大效益。
重点来了,到底要不要补钙?
从血管钙化的形成机制中可以发现,虽然钙离子浓度增高确实可能与血管钙化有关,但并不是直接、主要的因素。导致血管钙化的因素很多,发生机制极其复杂。
虽然目前对于补钙的风险评论不一,但是有些观点是能够达成一致意见的:
?过量补钙是有害的,每日钙摄入量应控制在mg以下,当然对于中国人群此标准还应略减;
?饮食补钙较药物补钙更加安全,并且饮食补钙对心血管系统可能是有益的;
?低钙血症可能导致严重骨质疏松及骨折风险,是应该干预的。
我国的骨质疏松相关指南认为,充足的钙摄入对获得理想骨峰值、减缓骨丢失、改善骨矿化和维护骨骼健康有益。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建议,成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mg(元素钙),50岁及以上人群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mg。尽可能通过饮食摄入充足的钙,饮食中钙摄入不足时,可给予钙剂补充。
营养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每日膳食约摄入元素钙mg,故尚需补充元素钙约~mg/d。补充钙剂需适量,超大剂量补充钙剂可能增加肾结石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要不要给患者补充钙剂,大家心里有底了吧!我认为,对于老年人来说,纠正骨质疏松、预防骨折还是很重要的。老年人一旦摔倒、骨折、卧床,即使有一颗健康的心脏,可能也谈不上生活质量、生存希望了。
是否应该应用钙剂(含或不含维生素D)取决于患者本身饮食习惯、每日钙总摄入量,同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生理状态和机体需求量。积极推荐饮食补钙、适当日光照射、合理体育锻炼;对于饮食不佳、缺钙严重的患者,还是建议根据指南推荐剂量合理使用钙补充剂。
参考文献:
[1]KopeckySL,BauerDC,GulatiM,etal.LackofEvidenceLinkingCalciumWithorWithoutVitaminDSupplementationtoCardiovascularDiseaseinGenerallyHealthyAdults:AClinicalGuidelineFromtheNationalOsteoporosisFoundationandtheAmericanSocietyforPreventiveCardiology[J].AnnalsofInternalMedicine,,(12):.
[2]AndersonJ,KruszkaB,DelaneyJ,etal.CalciumIntakeFromDietandSupplementsandtheRiskofCoronaryArteryCalci?cationanditsProgressionAmongOlderAdults:10-YearFollow-upoftheMulti-EthnicStudyofAtherosclerosis(MESA).JAmHeartAssoc.,5:e.
[3]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10(5):-.
[4]邵文,李书国.血管平滑肌细胞与血管钙化机制的研究进展.医学综述.,19(16):-.
[5]姜晓宇,吕安林,李寰,等.血管钙化治疗新进展.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8(20):-.
[6]廖梅梅,陈森.血管钙化相关信号通路及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中华老年医学杂志.,37(7):-.
[7]韩雪,杜婷,徐忠云,等.维生素D、K在血管钙化中的研究进展.转化医学电子杂志.,5(8):59-61.
[8]刘建伟,畅彦红,徐扬,等.骨质疏松与动脉钙化的相关性进展.医学综述.,23(13):-.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sl/8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