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圈医务人员的心灵港湾
来源/郑海江
根据发病时的心电图ST段是否抬高,可以将ACS分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理论认为,冠脉急性完全闭塞可形成STEMI;如果冠脉不完全闭塞,则无ST段抬高,而形成NSTEMI。
心电图描记的重要性
对疑似STEMI胸痛患者,应在医疗接触的10min内完成心电图检查(下壁心肌梗死时需加做V3R~V5R和V7~V9)。
需要注意的内容包括:
?如早期心电图不能确诊时,需5~10min重复测定
?T波高尖可出现在STEMI超急性期
?与既往心电图进行比较,有助于诊断
?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心电图诊断困难,需结合临床情况仔细判断
?强调尽早开始心电监测,以发现恶性心律失常
?如果患者无复发胸痛、心电图结果正常、心肌钙蛋白检查结果正常(最好是高敏),但仍然怀疑存在ACS,建议行无创性的负荷试验诱发缺血,结果不理想再进一步考虑有创性的检查
心电图诊断的标准
经典的心电图诊断标准:
?梗死型Q波
?损伤型ST段抬高
?缺血性T波演变
黄宛《临床心电图学》的精髓经典的AMI心电图诊断标准:出现坏死型Q波、损伤型ST段抬高和缺血性T波演变。强调了ST抬高是诊断AMI最重要的依据。
经典的心肌梗死心电图分期:超急性损伤期、急性期、演变期(进展期)和陈旧期。
心电图诊断新标准:
1.V2~V3导联ST段抬高(在J点处)≥0.2mV(男性≥40岁);ST段抬高≥0.25(男性40岁),或ST段抬高≥0.15mV(女性)
2.其他导联ST段抬高≥0.1mV(无LVH和LBBB)
3.V3R、V4R导联ST段抬高≥0.05mV;(男性30岁,ST段抬高≥0.1mV)(右室梗死)
4.在aVR导联ST段抬高≥0.1mV并伴2个连续的对应导联ST段压低≥0.05mV
5.T波高耸
6.新出现的左束支阻滞(LBBB)
需要注意的是在STEMI心电图诊断新标准中:
?没有提及梗死性Q波;
?对于ST抬高标准:
①测量以J点为准,而不是J点后60或80ms;
②基线以PR段终点为准,而不是TP段;
③不同的导联,有不同的标准;
④不同年龄性别有不同的标准;
⑤ST抬高没有形态学要求;
⑥新增加了单一的aVR导联的ST抬高的标准:单一的aVR导联ST段抬高≥0.1mV,并伴2个连续的对应导联ST段压低≥0.05mV;
⑦没有列出T波演变。
NSTEMI心电图诊断标准:
1.在V1~V3导联新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压低≥0.1mV,伴有T波直立;
2.新出现的T波倒置:aVL导联的T波倒置,一般被认为是左前降支闭塞的特异性指标。
AMI心电图定位诊断:
经典的MI心电图定位诊断包括:前间壁、前壁、前侧壁、高侧壁、广泛前壁和下壁6个不同部位的心肌梗死。
AHA/ACC/HRS年心电图标准化与解析建议: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包括超声、磁共振等都证明,现存的心肌梗死部位描述性术语需要进一步改进。
国际动态心电图及无创性心电学会推荐使用新的诊断性术语,对前间壁、前壁、前侧壁、高侧壁、广泛前壁和下壁6个不同心肌梗死区域的描述已经被增强磁共振所证实。目前,写作组认为尚无足够的新数据来废除已有的术语。
指南中指出阻塞的冠脉再通:胸痛症状减轻或消失,抬高的ST回落大于50%,再灌注心律失常。
左束支阻滞合并心梗心电图
LBBB可酷似AMI,又可掩盖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LBBB的患者如出现以下心电图变化,结合临床提示合并AMI。
1.新生Q波
?I、aVL导联出现q或Q波
?II、III、aVF导联出现了q波呈qrS、qR及QS型
?V4~V6导联出现q波,不论其如何窄小
?V1~V4或V2~V6导联出现QS波
?V1~V5导联原为rS型,转为QS型,原有rS型者,r波减小或增高
?V5、V6导联出现了S波
?V5、V6导联QRS振幅显著减小
?胸壁导联QRS振幅比肢体导联QRS振幅还小
?胸导联r波递增不良
2.ST抬高
AMI合并LBBB心电图诊断新标准:
?ST段同向性改变即在以R波为主导联ST段抬高为0.1mV,或在以S波为主导联段压低为0.1mV
?非同向性改变,即在以S波为主导联,ST段抬高为0.5mV
3.T波演变
?以S波为主的导联,T波由直立转为正负双向、倒置
?以R波为主的导联,T波由倒置转为负正双向、直立
结合临床提示并发有AMI。
心电监测方法
1.建议持续监测心律,直到排除或确诊NSTEMI
2.建议将NSTEMI患者收入监护病房
3.对于临床表现为心脏性心律失常的低危NSTEMI患者,建议行24h心律监测或者PCI
4.对于临床表现为心脏性心律失常的中高危NSTEMI患者,建议行至少24h的心律监测
5.如果患者缺乏持续缺血的体征或症状,或许部分患者应考虑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心律监测(例如疑似冠脉痉挛或提示相关心律失常的症状)
总之,心电图诊断AMI,必须与临床主诉、发病经过和相关检查同步进行。心电图在AMI的诊断、分型、决策治疗等方面占有突出地位。AMI心电图表现极其复杂,随着心脏的基础研究、检查技术的进步,对AMI心电图的诊断标准仍在不断更新。
知识链接
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血管阻塞程度和心肌供血不足的发展速度、范围和程度的不同,分为五种临床类型:一、无症状型冠心病;二、心绞痛型冠心病;三、心肌梗死型冠心病;四、缺血型心肌病型冠心病;五、猝死型冠心病。
一、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
(一)、特征性改变
1、缺血性改变
冠状动脉闭塞后最早出现的改变是缺血性T波改变,最初期,表现为T波振幅增高,双肢对称(心内膜缺血),缺血进一步扩展至心外膜,使外膜面复极延迟晚于心内膜,复极程序发生改变出现对称性T波倒置。
心脏的耗氧量较其它脏器为高,在心肌供血不足时首先表现为缺氧,心肌的有氧代谢降低,能量供应减少,细胞内K﹢丢失较多,使心肌复极时间延长及复极顺序发生改变。
2、损伤性改变
随着缺血时间进一步延长,缺血程度进一步加重,出现心肌损伤,由于心肌损伤,产生了损伤电流或除极波受阻,而出现损伤性图形改变。主要表现为ST段偏移,在超急期,ST段斜形抬高,与高耸的T波相连。在急性发展期,ST段凸面向上抬高呈弓背状,并与缺血性T波平滑地连接。一般地说,损伤不会持久,要么恢复,要么进一步发展,发生坏死。
3、坏死性改变
更进一步的缺血导致细胞变性、坏死。由于坏死的心肌细胞不能恢复为极化状态和产生动作电流,坏死的这一片心肌不能除极,自然就不会产生心电向量,因此,心电综合向量背离梗死区,心电图面向梗死部位的导联产生病理性Q波或呈QS型。
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的三要素:
1、病理性Q波(坏死改变)
(1)Q波增宽0.04S
(2)Q波加深1/4RQ波出现粗钝与切迹
2、ST段弓背向上抬高(损伤改变)
3、T波倒置(缺血改变)
(二)、心电图的动态演变及分期
1、超急性期
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大多在3小时内)
心电图:1)ST段斜形抬高、T波高耸。2)急性损伤阻滞:QRS振幅增高及轻度增宽。
临床意义:此期因图形不典型,容易漏诊。心肌尚未坏死,处于可逆阶段,早期积极的治疗十分重要。
2、急性期
时间:开始于数小时或数日,可持续数周
心电图:ST段弓背抬高与T波形成单向曲线、病理性Q波或呈QS形、T波由直立转为倒置并逐渐加深。心肌坏死、损伤、缺血的心电图特征在此期可同时存在。
临床意义:早期应严格卧床,并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
3、亚急性期
时间:数周至数月,一般为6周至6个月。
心电图:抬高的ST段基本恢复至等电线,T波由倒置较深逐渐变浅,病理性Q波存在。
临床意义:患者可逐渐开始体力活动。
4、陈旧性期
时间:4~6月以后。
心电图:ST段在等电线上,T波恢复正常或固定不变,病理性Q波。如小范围梗死,病理性Q波可变小或消失。
注:近年来,对急性心肌梗死实施溶栓或介入性治疗后,可显著缩短整个病程,并可改变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可不再呈现上述典型的演变过程。
(三)、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
前间壁:V1、V2、V3
前壁:V3、V4、V5
广泛前壁:V2~V5(V1)(V6)
高侧壁:Ⅰ、AVL
侧壁:V5、V6、V7
下壁:Ⅱ、Ⅲ、AVF
正后壁:V7、V8、V9
右室:V3R、V4R、V5R
免责声明转载仅作观点分享,如有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术好北京白癜风怎么办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sl/3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