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论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干预前后急性心肌


版权声明:本平台致力分享好文精选、精读。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在本公号留言删除!本文刊于: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4(02):--

作者:张燕妮

单位:医院呼吸内科

摘要

目的

分析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干预前、后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MMP)-9、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P选择素浓度动态变化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年3月至年8月医院行PCI治疗的86例AMI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体检的86名健康人为对照组,采集上述人员空腹外周静脉血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样本中MMP-9、IL-6、P选择素浓度。

结果

观察组PCI治疗前MMP-9、IL-6、P选择素浓度依次为(.47±.78)ng/L、(.87±10.98)pg/L、(94.78±99.54)μ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CI治疗7d后,MMP-9、IL-6、P选择素浓度均依次为(.78±78.78)ng/L、(73.04±11.78)pg/L、(78.76±69.48)μg/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CI治疗7d后MMP-9、IL-6、P选择素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MP-9、IL-6、P选择素浓度动态变化反映AMI患者病情变化,监测其浓度波动有助于临床评估PCI治疗的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是由于斑块破裂导致某节段心肌的冠状动脉的血流突然减少引起的缺血性心肌坏死[1],该病发病急且并发症较多,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故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目前临床常用的处理措施为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也是目前临床公认的AMI有效处理措施之一,但PCI治疗会有一定几率诱发患者炎性反应,影响患者预后质量[2-4]。此外,大量临床研究证实,炎症反应、细胞因子以及黏附分子等在AMI的发生、发展乃至并发症的产生中均具有重要的作用[5-7]。因而,研究急性心肌患者PCI治疗前后炎症反应、细胞因子以及黏附分子水平的动态变化对评估治疗效果以及预测患者预后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故本文旨在前瞻性分析PCI治疗干预前、后AMI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MMP)-9、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P选择素浓度动态变化的临床价值,为临床PCI治疗干预前、后AMI疗效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参与患者均清晰本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方法,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自愿参与本研究。选取年3月至年8月医院行PCI治疗的86例AMI患者为观察组,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有关AMI的诊断标准;(2)心电图出现2个及以上ST段抬高;(3)心肌梗死临床症状显著;(4)伴随有缺血性胸痛的过往病史;(5)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志物浓度呈动态波动;(6)患者均符合PCI治疗标准。剔除标准:(1)近期有感染史患者;2)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3)合并外周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患者;(4)合并有恶性肿瘤患者;(5)合并全身免疫疾病患者。其中男49例,女37例,年龄(58.27±4.78)岁。选取同时期体检的86名健康人为对照组,其中男49例,女37例,年龄(58.69±5.14)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P=0.;t=0.55,P=0.)。

1.2血样采集及检测方法

健康人均于早晨采集空腹外周静脉血,AMI患者均于入院时和手术后7d采集空腹外周静脉血,将血液样本置于含有肝素钠的抗凝管中,并对样本进行标记后置于-70℃保存。所有样本统一进行测定,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样本中MMP-9、IL-6、P选择素浓度,所有样本均采用美国伯乐酶标仪测定,所有试剂盒均购自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数据统计包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均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均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各项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U/Lvs.(±87)U/L,t=0.39,P=0.];两组其他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MMP-9、IL-6、P选择素浓度比较

观察组PCI治疗前MMP-9、IL-6、P选择素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治疗7d后,MMP-9、IL-6、P选择素浓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治疗7d后患者MMP-9、IL-6、P选择素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AMI时,患者体内炎症以及抗炎因子失调。PCI治疗虽是挽救AMI患者的有效措施,但也有增加患者炎性反应的几率。故为更有效地评估PCI治疗干预的临床疗效以及风险,本研究拟监测在AMI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MMP-9、IL-6、P选择素的浓度动态变化,以更好地诊治急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性心脏病患者。

MMP-9多由炎性细胞分泌,其参与并在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和降解过程中红发挥重要作用[9],在AMI发生时,其能够有效降解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细胞内外的各型胶原以及明胶,有助于粥样斑块的破裂以及降解。本研究中,在PCI治疗前,AMI患者MMP-9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表明疾病早期患者炎症活动十分明显,机体通过自我调节促进斑块的破裂,改善心肌供血。PCI治疗7d后,MMP-9浓度明显下降,且与健康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患者体内炎症反应活动明显减弱,病情得到明显改善。上述结果表明,MMP-9参与AMI过程,且其浓度波动与患者疾病状态密切相关,与文献报道一致[10]。

IL-6广泛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其主要作用是抗感染和组织损伤[11],有效应对机体所受的各类刺激。IL-6浓度升高可诱导激活体系巨噬细胞合成过程,增加机体巨噬细胞生成量,促进斑块降解;同时IL-6可刺激肝脏合成急性期C反应蛋白等,有益于机体自我保护。Ridker等[12]已证实IL-6浓度升高可作为健康人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中AMI患者PCI治疗前,IL-6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受试者,但PCI治疗7d后,其浓度明显下降,且与健康受试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其浓度波动与患者疾病状态密切相关,对疾病诊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价值。

P-选择素是一种分子量为kD的膜糖蛋白,是细胞黏附分子选择家族成员之一,其通过与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上的抗原结合,进而参与白细胞在内皮上黏附、滚动、聚集、活化并释放炎性递质,参与炎症过程[13-14],P-选择素还促使组织因子释放,进一步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及血栓形成[13-14]。P-选择素不但可以用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分层[15-16],还可依据其浓度动态变化评估临床抗凝以及降脂治疗效果[17-18],甚至病变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也与P-选择素密切相关[19]。本研究中,PCI治疗前AMI患者P-选择素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CI治疗后,P-选择素浓度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报告一致。

本研究虽证实AMI患者PCI治疗前后MMP-9、IL-6、P选择素的浓度变化较大,且对临床诊断和治疗以及疗效评估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本研究纳入研究案例较少,且为单中心研究,研究对象不具有普遍代表性,后期研究可以扩大样本量或者进行多中心研究。此外,本研究在PCI治疗前后仅各自选取一个时间点进行研究,仅发现了PCI治疗前后AMI患者MMP-9、IL-6、P选择素的弄浓度波动情形,但对于MMP-9、IL-6、P选择素浓度随着患者病情波动实际情况以及患者PCI治疗后MMP-9、IL-6、P选择素浓度的波动情况未有全面的了解。后期研究拟在PCI治疗前后各选取几个研究,细致分析随着患者病情波动以及治疗完成时间的推移,患者MMP-9、IL-6、P选择素浓度的波动情况,为临床AMI患者PCI治疗提供更全面的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AMI患者PCI治疗前MMP-9、IL-6、P选择素浓度均较健康受试明显升高,但PCI治疗后患者MMP-9、IL-6、P选择素浓度明显下降,且与健康受试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上述结果表明,MMP-9、IL-6、P选择素浓度对AMI患者病情评估以及PCI治疗的效果评估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略)

敬请







































北京看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sl/195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