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大口吃肉,吃出心血管疾病这种微生物或是罪


一个人的动脉就好比水管道,如果内面很光滑,水质也很好,没有杂质,水垢就很少发生。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逐渐老化,加之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血管内血栓产生阻碍血流正常通行,血液流动受阻,就在血管内形成了堵塞。

人的动脉有多老,他就有多老!

动脉是输送血液的管道,它给身体的各部分带去氧气和养分。

正常血管内壁有一层内皮细胞,它们是光滑完整的,保证血液在里面正常流动。如果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等,就会损伤内皮细胞。

内皮细胞有损伤后,人体血液中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就会通过损伤的内皮沉积到血管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沉积到血管壁,血管壁因为血液中的脂肪堆积会出现血管壁损伤(粗糙、变薄、无弹性)。

心血管病心血管高血压体检高血脂

长此以往,还会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脉血管壁内层镶嵌的一些黄白色的、质地好像冷却后的粥样状的小块状东西)。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不稳定斑块和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比稳定斑块的危险系数高出很多,更容易引起心梗、将引发心梗、脑梗。

脑梗死、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作均源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引爆”。

心血管病心血管高血压体检高血脂

引起动脉硬化的危险性因素:

可以改变/控制的因素: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过量饮酒、缺乏运动、超重、精神压力、吸烟。

不能改变的因素:年龄、性别、冠心病家族史。

高血压病:选降压药3原则

血压水平的高低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呈正比,患者的血压越高,患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就越大。因此,使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达标是治疗高血压的关键。

心血管病心血管高血压体检高血脂

这就要求一般的高血压病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90毫米汞柱以内,中年或青年高血压病患者或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要把血压控制在/85毫米汞柱以内。

高血压病是老年人致死的重要危险因素,绝不能掉以轻心。该吃降压药时就要及时吃,但同时还要防止血压降得过低或过快。

选择降压药的原则是:降压效果好;24小时平稳降压;1日1次,方便患者服用,易于坚持,副作用小,可以保护患者的心、脑、肾等靶器官。

心血管病心血管高血压体检高血脂

糖尿病:积极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代谢疾病,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4倍。

医生建议,在体检时加一项糖化血红蛋白,这是因为糖化血红蛋白不受每天血糖波动的影响,也不受运动或食物影响。糖化血红蛋白能准确地反映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也是监测糖尿病发展的一个指标,正常值在4%~6%。

长期糖尿病患者应该:积极调整生活方式,用降糖药物干预;监测血糖,警惕低血糖事件带来的危害,治疗初期,每3个月监测1次,达标后可以每6个月监测1次。

心血管病心血管高血压体检高血脂

高脂血症:积极消除“坏”胆固醇

血脂是血清中的甘油三酯、胆固醇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当体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70mg/dL(1.8mmol/L)或较基础值下降≥50%时,属于高脂血症的极髙危患者。

血脂的管理包括: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改善生活方式,包括控制体重和合理膳食等。需要注意的是,降脂药物的作用是暂时的,一旦停药后,药物的作用就会消失。

所以,降脂治疗应该长期坚持,人体就像工厂,每天都在生产“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更多的取决于人体自身胆固醇的合成,与遗传等因素有关,一旦中止降脂治疗,血脂又会回升,影响整体治疗效果。

心血管病心血管高血压体检高血脂

他汀治疗——追求最大获益

他汀类药物临床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等心血管疾病。虽然有一定的副作用,但大多数人对他汀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研究证明,服用他汀类药物减少心血管类事件,收益远大于风险。

对于轻度的高脂血症患者,可以通过非药物治疗,但是中度或重度患者,在风险与获利权衡方面,应该听取专业医师的意见,严格按使用量,长期服用,以最大限度地延缓斑块进展。

哪些心脑血管患者需要服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可显著减少各类心脑血管事件,可用于心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对于轻度的心脑血管疾病,服用阿司匹林获利不明显,不建议服用。

心血管病心血管高血压体检高血脂

对于无不良反应的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按量长期服用。另外,适量运动与改善饮食习惯等亦非常重要。

在以下五项危险因素中,同时存在四项即为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吸烟;血脂异常。

红肉在为我们提供充足的营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例如,多项研究已经发现,红肉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近日,在一篇发表于《自然·微生物学》期刊的论文中,来自美国克利夫兰诊所的研究团队揭示了红肉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重要机制。

领导这项研究的是克利夫兰诊所的StanleyHazen博士。在此前的一系列研究中,Hazen博士已经发现,肠道微生物在消化红肉和其他动物制品中常见的肉碱时,会形成一种副产物:氧化三甲胺(TMAO),而这种物质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血块形成,增加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年,Hazen团队在JournalofClinicalInvestigation上发表论文指出,通过饮食摄入的肉碱在肠道中转化为TMAO,是一个分两步、需要两类不同微生物参与的过程。而其中的过渡性代谢产物是γ-丁酰甜菜碱(γBB)。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最新研究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肠道微生物是如何将肉碱转化为TMAO的。

“这项新研究明确了相关的肠道微生物基因簇,它们将富含红肉的饮食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升高联系了起来,”Hazen博士说,“这项发现为预防心血管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目标。”

Hazen博士指出,多种肠道微生物能将肉碱转化为γBB,但只有极少数能将后者进一步转化为三甲胺(TMA,即TMAO的前体)。在人体的肠道微生物中,Emergenciatimonensis是参与从γBB到TMA转化的主要微生物。相反,长期素食者肠道内的这种微生物含量很低,因此将肉碱转化为TMAO的能力很弱。

研究团队利用来自近人的样本和临床数据,研究了空腹血浆γBB浓度和疾病的关系。结果显示,更高的γBB水平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心脏病和中风等不良事件相关。

为了理解γBB与在患者体内观察到的症状的关联机制,Hazen博士研究了来自小鼠和人类患者的粪便样本,以及动脉损伤的临床前模型。他们发现,E。timonensis的加入使得从肉碱到TMAO的转化变得完整,提升了TMAO的浓度以及出现血块的风险。

随后,他们使用测序技术确认了相应的肠道微生物基因簇。这个基因簇包含6个基因,基于其新发现的功能,被命名为利用γ-丁酰甜菜碱(gbu)基因簇。研究团队发现,γBB存在时,gbu基因簇中所有6个基因的表达均上调,而其中4个基因(gbuA、gbuB、gbuC和gbuE)对于从γBB向TMA的转化至关重要。

“通过对患者样本的研究,我们发现gbuA的含量与富含红肉的饮食以及TMAO水平紧密相关,”Hazen博士说,“而在转变为素食饮食的人群中,gbuA的水平明显下降。这些发现也说明,gbu基因簇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值得进一步探索。”

当然,这项研究并不意味着红肉的摄入不可取。毕竟,红肉所带来的健康收益还是远超风险的。但是,从这些研究发现的机制中,我们期待未来的研究为我们找到让吃肉更健康的方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hz/975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