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糖尿病问答知识,实用收藏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等,本病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寿命缩短,病死率增高,应积极防治。

糖尿病有什么表现?

糖尿病的表现常被描述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许多患者无任何感觉,仅于健康检查或因各种疾病就诊化验时发现高血糖。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诊断基于空腹(FPG)、任意时间或OGTT中2小时血糖值(2HPG),FPG:3.9至6.1为正常,6.1至7.0为空腹血糖受损,餐后2小时血糖7.8-11.1为血糖耐量减低。

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

1)年龄45岁是糖尿病发病的高危人群。

2)有糖尿病家庭史,父母都有或一方有糖尿病,孩子得糖尿病的几率比普通人要大。

3)有高血压或心脑血管疾病者。

4)肥胖,腹部脂肪多,脂肪沉积在内脏器官,这种脂肪容易产生很多抗胰岛素作用的因子。

5)生活方式不规律,运动少,精神压力大,饮食不规律,高血压、血脂不正常的人都容易得糖尿病。

6)年龄30岁妊娠妇女有妊娠糖尿病史者。

青年会得糖尿病么?

会,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是一组高度异常性的单基因遗传病,主要临床特征:有三代或以上家族史,且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发病年龄小于25岁,无酮症倾向,至少5年内不需要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一定会有症状么?

不一定。上面提到的“三多一少”症状就是较为典型的病例。在现实工作中约有一半左右的糖尿病患者初期是没有任何症状的,一旦出现了上述症状,可能就要有并发症的出现,所以我们日常监测血糖非常重要。

糖尿病有哪些并发性?

1)大血管病变:糖尿病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较高,主要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肢体外周动脉等,引起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肾动脉硬化、肢体动脉硬化。

2)微血管病变:包括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

3)神经系统并发症:主要是以周围神经病变为主,病人常表现为:肢端感觉异常,可伴痛觉过敏、疼痛,后期可有运动神经受累,出现肌力减弱甚至肌萎缩和瘫痪。肌电图检查可早期发现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自主神经病变,主要表现:排汗异常,胃排空延迟,腹泻、便秘等,直立性低血压以及残尿量增加、尿失禁等。

糖尿病是不是只能长期打胰岛素?

2型糖尿病改换口服降糖药指征:应激消失,血糖满意,全日胰岛素总量已减少到30U以下,空腹血浆C肽.0.4nmlo/l,餐后C肽0.8-1.0nmol/l。

副作用:过敏,胰岛素浮肿,皮下脂肪萎缩,低血糖症,胰岛素抗药性,肥胖。

糖尿病治疗必须做好五件事:降糖、降压、调脂、降粘、减肥。用好降糖药,降压药,调脂药、降粘药,必要时可用减肥药,还可使用对症治疗药物。

糖尿病患者在家中出现头晕、乏力、冒汗、心慌等低血糖症状时如何紧急处理?

若在家中发生低血糖可吃糖果、糖水、饼干、水果馒头等食物。

得了糖尿病如何改善?

1)糖尿病教育与心理干预:对患者和家属耐心宣教,使其认识到糖尿病是终身疾病,干预需持之以恒。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和控制要求,学会测定或正确使用便携式血糖计,掌握医学营养的具体措施,使用降糖药物的注意事项等。

2)饮食改善:按患者性别、年龄和身高计算总热量,设计营养餐。

3)运动改善:应进行有规律的合适运动。根据年龄、性别、体力、病情及有无并发症等不同条件,循序渐进和长期坚持。对1型糖尿病患者,体育锻炼宜在餐后进行,运动量不宜过大,时间时间不宜过长。对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者),适当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但如有心、脑血管疾病或严重微血管病变者,亦应按具体情况作妥善安排。

4)病情监测:定期监测血糖,并建议患者应用便携式血糖计进行自我监测血糖,每3到6个月定期复查AIC,了解血糖总体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方案,每年1-2次全面复查,了解血脂以及心、肾、神经和眼底情况,尽早发现有关并发症,给予相应干预。

5)药物控制

口服降糖药,每种药的适用对象不同,根据个人而异。

胰岛素适用:1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失效的2型糖尿病,尤其是消瘦者;有较重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或各科急症;有较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者;糖尿病合并妊娠或妊娠糖尿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hz/725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