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遇到的两个案例令我印象深刻,让我看到医学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我想,做医生更应该同情患者疾苦,尊重患者感受。
案例一:一位患者体检发现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60%~70%狭窄,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狭窄70%;接受血管内超声检查,血管狭窄程度终于达到73%(该院心内科主任亲笔描写该数字),为患者植入2个药物洗脱支架。患者术前毫无症状,术后夜间多次惊醒,感觉支架在心脏里有响声。手术医生认为这不可能,反复讲,手术很成功;患者说术前本无事,术后真难受,痛苦不已,后悔不已,来北京问能否取出支架。
案例二:一位48岁常年在非洲工作的男性,在当地突发前壁心肌梗死,因当地医疗条件所限,未溶栓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保守治疗存活回国,到首医院之一就诊。患者有室壁瘤,左室射血分数(LVEF)38%,有室性早搏与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无心绞痛或心悸气短,正常工作生活。安排住院后,主管医生问患者:你上到2~3层楼会气短吧?患者答:没有!一口气上5楼没事。次日早查房,主管医生看到凌晨心电监护记录到数阵单形性NSVT,最长持续14秒。问患者:你凌晨心悸发作很难受吧?患者答:熟睡,不难受!患者遂主动提出出院。出院后找我看病,讲述这段住院经历。他感到医生总在主观地给他强加一些症状,与他自身体验差别很大,继续这么治疗下去心里没底,坚持出院。
对医患关系紧张有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的解读。我认为,同情患者疾苦,尊重患者感受是临床医生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素质,也是主动避免医患纠纷的关键环节。
第一个病例的问题:
1.过度医疗:患者无心绞痛,左前降支中度临界狭窄,未系统服过药,不应支架治疗。甚至对这类患者并不推荐常规冠状动脉CT筛查。“冠状动脉狭窄不到70%不支架,超过70%必须支架!支架可预防心肌梗死和心脏猝死,不支架随时随地可发生生命危险”,这样的说法耸人听闻!不评价狭窄部位,有无症状,如有症状是否稳定,是否认真用过药物,药物效果如何,患者的年龄,肾功能如何,有无消化道出血风险?仅以70%为楚河汉界,划定支架适应证,何其荒唐!该例患者接受了无必要的支架治疗,不可能获益。术后患者对支架担忧,反而变得越来越痛苦。
2.单纯生物医学观点,忽视社会心理因素:现代医学(西医)的机械唯物论和单纯生物医学模式总是试图用生物医学机制寻找疾病的发生机制,往往见病变,不见疾病;见疾病,不见患病的人。加上医疗知识信息不对称,医生习惯于俯视患者,认为患者不懂医学,因此武断认为植入的支架不可能产生响声,患者在胡思乱想。如各科医生都能学点心理学常识,很容易理解患者术后的一些不适。医生不尊重患者自身感受,认为手术成功=没有症状。
3.只手术,无康复:对术后患者缺乏系统的随访、康复和管理。不能主动为患者提供康复与二级预防服务。药物、心理(包含睡眠)、运动、营养与戒烟五个处方不落实,缺乏医患沟通,导致患者不理解和不满意,甚至产生对立情绪。
第二个病例的问题:
1.临床基本功不行:LVEF下降与临床症状或以症状程度评级心功能的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并不匹配。室性早搏与NSVT大多无症状,也不是独立的预后风险因素。
2.要尊重患者自身感受,不要诱导强加于患者。近期听重庆一位心内科主任说,一位外科医生对她讲:手术很成功,患者死了?!临床疾病万千种,可根治者无几。单纯生物技术对诊治疾病固然重要,但单一生物技术是苍白无力的。
富有同情心,充分尊重患者的切身感受,努力帮助患者化解疾病。医学整合,综合服务;全面、全程关爱,这才是医学目的和价值所在。
布克(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独家承办
图片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怎样治白癜风中科白癜风看皮肤病更专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gr/3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