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汇聚八方学者共商心血管病治疗新契机第三


年12月19日上午,由北京精准医学学会和天津市赵以成医学科学基金会联合主办,医院承办的第三届渤海国际心脏病学会议(BICC)开幕式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天津市政协俱乐部隆重召开。大会执行主席杨清教授和组织委员会主席张文娟教授共同担任主持;大会名誉主席韩雅玲院士、陈纪言教授、陈绍良教授,大会主席张建宁教授、周玉杰教授、朱毅教授,大会执行主席唐熠达教授,组织委员会主席刘冰社长等在开幕致辞中对历届BICC大会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对本次大会上所呈现的突破创新表示热切期待。会议伊始,由医院杨清教授和张文娟教授共同介绍出席本次开幕式的嘉宾有(线上+线下):医院党委书记、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张建宁教授,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分会主席朱毅教授,天津市卫健委候振豪处长,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刘冰先生,天津市医师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华勇先生,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余鹰教授,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徐哲龙教授,首都医科医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周玉杰教授,南京医科医院副院长、心内科主任陈绍良教授,医院陈纪言教授,中国医院庞文跃教授,医院余再新教授,医院副院长、心内科主任唐熠达教授,医院副院长、心脏中心主任刘刚教授,医院郑明奇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杨黄恬教授,大连医科大学医学科学研究院汪南平教授,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苟德明教授,医院王昆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周家国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院潘振伟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杨吉春教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崔庆华教授,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郑祥建教授,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陈雄文教授,医院心脏外科主任吴乃石教授,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孙跃民教授,医院导管室主任刘寅教授,医院心脏科主任卢成志教授,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所长、心脏科主任李广平教授,医院心内科主任刘迎午教授,医院心内科主任温尚煜教授,医院院长、书记杜新平教授,医院心内科主任林文华教授,医院心内科主任姚朱华教授,医院心内科李永乐教授,医院心内科周欣教授等。开幕致辞BICC中国·天津

张建宁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表示,虽然他从事的是神经外科领域,然而心脑同治,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是分不开的。近段时间以来,心脏科发展非常快,形成了心脏科与神经科相互发展的局面。学术是没有界限的,我们也鼓励跨学科合作。相信本次会议将在促进跨学科融合方面作出很大的贡献。最后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也祝线上线下的同道们身体健康,心情愉快!

周玉杰教授通过线上致辞表示,由于新冠疫情,很多学术会议受到了影响,但在杨清教授和朱毅教授的带领下,第三届BICC大会能够顺利召开实属不易。相信本次大会将会对心血管的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感谢杨清教授等组委会同志们不懈努力的筹备工作!遥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陈绍良教授在致辞中首先预祝BICC成功举办。三年来,BICC秉持开拓、创新、交流、合作的宗旨和胸怀,不仅成为了环渤海地区最重要的心血管学术平台,同时也成长为全国心血管领域举足轻重的学术盛会,更是传递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的舞台,相信本次大会必将通过学术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极大地推动我国心血管事业的发展。

当前,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技术日新月异,诊疗指南不断更新,新型临床研究层出不穷。作为临床医生,我们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及时地掌握和运用指南,努力地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器械和新药物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寿命。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首要死亡原因,以杨清教授为代表的我国中青年学界翘楚励志探索、负重前行,为心血管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不断地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力量。陈绍良教授表示,热切期望在BICC学术平台上,各位专家能充分分享自己经验。在新冠疫情之际,我们的同行仍奋战在抗疫一线,为此陈绍良教授在致辞最后向各位医疗界的同行表达了诚挚敬意并预祝大家身体健康!

刘冰社长在致辞中谈到,年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儿科医师Sones为一个有主动脉病变的患者做心脏造影的时候,利用特制的头端呈弧形的造影导管,误经肱动脉逆行送入主动脉根部,并将导管远端分别置于左、右冠状动脉口,将约30ml的造影剂直接注入左、右冠状动脉内而使其清晰显影,令人惊讶的是,患者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发生室颤,因为在这之前医疗界普遍认为向冠状动脉里注射造影剂是非常危险的(会引起室颤),从而开创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这种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Sones在进行了近千例造影后才将研究成果发表,也就是说其理论间隔了近四年的时间才得以问世,当别人问起原因时,他表示,要用实际经验来证明自己理论是否正确,这种严谨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本次大会邀请了全国各地的专家,各个协办单位也是非常优秀的学术研究机构,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平台,使得每个单位的技术理念都得以继续进步,为国家的卫生事业做出贡献,做到“美己之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唐熠达教授在致辞中指出,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策略和技术都得到了长足发展,给患者带来了更多获益,同时也践行了“健康中国,健康患者,主动健康”的理念。并表示将一如既往支持并参与渤海国际心脏病学会议的举办,在促进“健康中国”的道路上一直不断进步!

陈纪言教授在视频致辞中表示,过去的两年时间,在大会主席朱毅教授和执行主席杨清教授的带领下,BICC会议秉承开拓、创新、交流、合作的宗旨,在心血管的各个分支领域,包括冠心病、心率失常、心血管代谢、心血管基础研究等领域构建了非常好的学习交流平台,本次会议通过专题讲座、手术演示、专家访谈和病例报告等丰富形式为心血管病及其相关专业的同道提供学习和交流机会。祝愿本次大会圆满成功!

朱毅教授作为大会主席,在视频致辞中首先对参加本次大会的嘉宾和同道表示热烈欢迎。本次大会在医院心内科学科带头人杨清教授及其团队的积极筹备下如期而至。前两届BICC会议对推动天津地区、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的心血管学术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次会议将继续秉承开拓、创新、交流、合作的办会宗旨,相信会在心血管规范化诊疗和科学研究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疫情常态防控的情况下,这次大会推出了线上线下全方位结合的模式,也让工作繁忙而无法到会场的医师们可以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享受到完整的学术盛宴。

BICC会议已经成为天津乃至国家的非常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探讨诊疗及心血管研究的重要问题。今年会议有幸请到了非常多国内及国际知名专家,相信大家的参与将对本次会议学术水平的提升起到巨大作用,并推动我国心血管领域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推动诊疗能力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创新。最后,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嘉宾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韩雅玲院士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当前全社会尤其心血管同仁都在为降低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而积极努力。未来,始终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并进一步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效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前沿理念的同时,做好自主创新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第三届渤海国际心脏病学会议(BICC)也鲜明的传递出了这样的信息。BICC会议一直秉承开拓(Broaden)、创新(Innovation)、交流(Communication)、合作(Cooperation)的的宗旨,在本次大会精心设置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临床的学术内容。众多心血管病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将做精彩报告。其中,疑难危重和复杂冠脉病变的前沿知识和手术演示很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心血管基础研究、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心电生理、心脏康复以及复杂冠脉病变沙龙等论坛亦是精彩纷呈。

新冠疫情正在威胁全人类健康,我们取得了抗疫工作的重大胜利并在疫情常态防控工作中成效卓著。韩院士在致辞中借助此次大会,向广大医务工作者表达了诚挚敬意。

最后韩院士表示,相信BICC将成为我国心血管病学领域开拓、创新、交流、合作的纽带与桥梁,造福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力量。同时衷心感谢大会的盛情邀请,祝大会圆满成功,也祝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康健!

主题演讲BICC中国·天津

开幕致辞之后多位专家发表了精彩的主题演讲,内容涉及介入治疗、COVID-19心血管合并症、心血管病残余风险等领域。

二尖瓣介入治疗最新进展

香港亚洲心脏病中心主任、贤德医疗主席、香港中文大学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荣誉临床副教授林逸贤教授在主题演讲中表示,二尖瓣介入治疗会逐渐普及应用。在脱垂和室性功能性返流的病人中,MitraClip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目前已经进行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正在讨论MitraClip技术对比PASCAL技术和TMVR技术。未来仍需要进行有关房性功能性返流的临床试验。

TAVR患者PCI的关键策略与进展

首都医科医院副院长、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周玉杰教授在讲课中介绍了国内外TAVR开展现状和瓣膜选择,TAVR术后的抗凝治疗,TAVR患者的PCI策略,TAVR冠状动脉阻塞防治策略;并分享了多例TAVR与PCI融合的病例。最后,周玉杰教授引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就是“科学永远不会是一本写完了的书”,表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协助。

PotentialInvolvementofLeukotrienesLeadingtotheSevereCardiovascularComplicationsofCOVID-19

加拿大女王大学医学院ColinD.Funk教授介绍道,包括白三烯的类花生酸风暴在COVID-19患者中普遍存在,并能够促进疾病进展。白三烯修饰剂药物,例如孟鲁司特,可能有助于防止COVID-19恶化,这些药物需进行临床试验探索其治疗COVID-19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心血管病残余风险:概念、评估和应对策略研究进展

都医科医院、北京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副所长、流行病研究室主任赵冬教授为我们分享了心血管病残余风险的定义、评估和应对方法。她指出在应对方法中,应进一步优化传统危险因素的诊断标准和治疗目标,不断研究新的危险因素,研发新的治疗方法,提高临床实践中进一步降低心血管总体风险的能力。

会议日程BICC中国·天津会议直播回放BICC中国·天津扫码观看精彩内容回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fz/753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