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通络中药循证研究蓬勃发展,保护微血管成中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共有2.9亿心血管病患者,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我国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1人死于脑血管病,数字触目惊心。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认为,导致这些临床重大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微血管病变。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

  

  “美国微循环杂志《Microcirculation》曾提出,心血管疾病的本质是微循环障碍,而微血管受阻是形成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及加重因素。我们通过两项国家项目研究也发现,微血管是决定人体健康的最重要器官,也是防治心脑糖肾重大疾病的突破口。”吴以岭表示。

     

络病学指导防治心脑血管病

  

  在吴以岭看来,应用现代观测技术不难发现,微血管在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环境中会出现痉挛、交叉畸形等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果能保护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就可以维持心、脑等脏器的血液供应,有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所以说,保护微血管是提高心脑血管病防治疗效的关键。

  

  而吴以岭所著述的《脉络论》,在暗合临床实践结论的同时,也是对中医的传承和发展。“中国人对血管病变有几千年的研究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古人就提出了血脉的概念,而中医的脉络学说更是涵盖中风、胸痹心痛、心悸、心积心水、脱疽等多种病变的防治。但以往脉络学说知识分散在各个古籍中,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整理。”

  

  如今,吴以岭从中概括出“承、制、调、平”四个字,涵盖了血管病的生命观、疾病观、治疗观、预后观,阐释了其作为一个复杂性疾病在生理、病理、治疗、转规不同阶段的内在规律。

  

  吴以岭介绍道,在中医看来,遍布人体全身的脉络系统主要负责运行血液,脉络中最细小的孙络部分与西医的微血管高度一致,因此“孙络-微血管”这一概念的提出成为中西医研究微血管病变理论结合点和治疗突破口。

  

  在脉络学说指导下研制的通络中药通心络胶囊,被大量基础研究及临床循证医学研究证实具有保护微血管的功能。“该药物可保护内皮细胞,抑制其凋亡,促进其增殖,使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从而改善内皮屏障功能;并且可延长微血管在缺血缺氧环境下的存活时间,保护人体微血管的形态完整,促进梗死区域微血管的新生,实现对缺血组织的保护。”吴以岭介绍道。

  

  在9月7日于江城武汉举办的第七届中西医结合血管病学大会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脉络病专委会候任委员、河北医院院长贾振华介绍,络病学解决了一系列心血管难题,对中医药在当代遵循自身规律传承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湖北省中医药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科评议组成员王华也表示,络病学填补了快慢兼治整合调律药物的治疗空白,提高明确心力衰竭临床治疗效果,开辟了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新途径。

     

中医药循证研究如雨后春笋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主任张运讲到,中医循证研究为临床治疗抗动脉粥样硬化找到了新思路:“高强度他汀类化学药物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虽然颇有实效,但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他汀剂量加倍仅能使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6%,且长期使用他汀治疗常常引发继发性糖尿病、肌溶解、出血性脑卒中、肝功损害等严重副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主任张运

  

  而在循证医学指导下的中医药研究有望打破这一困局,由张运牵头,联合国内35医院,开展了通心络胶囊干预颈动脉斑块循证医学研究,共在全国18个省份筛选了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据了解,这是我国第一个中药制剂干预颈动脉斑块的大样本、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张运介绍:“该研究观测到,在常规治疗药物基础上加用通心络的治疗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7.7%,仅服用常规治疗药物的对照组发生率则高达13.2%,意味着服用通心络可降低将近一半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他同时表示需要开展进一步随机临床试验,以明确通心络胶囊对于动脉硬化患者长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研究相关论文于今年3月在《Nature》子刊《科学报告》杂志上发表。

  

  在吴以岭看来,通心络对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实际上是络病学中治疗微血管病变的关键机制。因而,该药被列入《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慢性脑缺血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等多个权威共识或指南,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心率失常困局有望被打破

  

  据了解,我国近14亿人口中,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者约60万人,其中多数是由窦缓伴室性早搏、心衰伴室早等复杂性心律失常所致。复杂性心律失常不仅发病机理难以明确,且难以选择合适药物,有些患者甚至无药可治,长期以来一直是全世界心血管领域的难题。

  

  医院教授、主任医师黄从新表示,心脏性猝死中80%是心律失常性猝死,而在人体传导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异常,都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过去治疗心律失常主要靠药物,但既能遏制心律失常,又能降低心脏病总死亡风险的药物寥寥无几。且通过植入起搏器等装置治疗则对手术平台要求很高,费用也较为昂贵,普通民众难以负担。

  

  而在他带头的通络中药参松养心胶囊对中重度心功能不全伴室性早搏患者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中,验证该药物有效减少室性早搏的发生,改善了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他感慨道:“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路就在脚下,中医中药可能成为心律失常治疗的宝库,应该努力进行挖掘。”

  

  无独有偶,南京医院教授曹克将主持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的循证医学研究”相关论文也于不久前在国际期刊《补充与替代医学》上发表,该研究证实了参松养心胶囊在安全、有效地改善室性早搏的同时,具有提高窦性心率的作用,从而为国内外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患者筛选出了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的治疗药物,填补了国内外兼治快慢心律失常药物的空白。

  

  另外,有关芪苈强心胶囊的循证研究结论也被发表在顶尖医学杂志《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且被该杂志列为年度学术亮点。吴以岭表示,芪苈强心胶囊相关的循证研究在美国医疗领域引起了极大   

  诸如此类各项结论正在表明,循证研究成果不断被世界认可,或许标志着中西医结合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宋一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fz/620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