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科研动态CirculationRese


VOICEOFNUTRITION

科研动态·Vol.23

凌文华

WenhuaLing

凌文华,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杰青”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

年在芬兰东方大学获博士学位,-年分别在加拿大UBC、McGill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年至今为中山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心血管代谢疾病营养防治研究。主持“”、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在CircRes、Hepatology、JCI、DiabetesCare、AmJClinNutr、Heart、ClinChem、ATVB、CardiovascRes、JLipidRes、JBiolChem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余篇。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及“中华医学奖二等奖”2项。

引言

维生素D缺乏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与包括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arterydisease,CAD)在内的许多慢性疾病有关[1]。但目前有关维生素D与CAD预后的研究仍较少,且结果并不一致。

维生素D代谢产物,25-羟基维生素D(25(OH)D),在血清中以三种形式存在。约85%-90%的25(OH)D与维生素D结合蛋白(vitaminD-bindingprotein,DBP)紧密结合,10%-15%的25(OH)D与白蛋白松散地结合,还有0.01%的25(OH)D以游离状态存在[2,3]。后两者属于具有生物活性的25(OH)D。

以往的研究常使用血清总25(OH)D作为评估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指标。最近,有研究发现在病理情况下使用血清总25(OH)D反应个体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并不准确,而生物活性的25(OH)D和游离态25(OH)D可能是更好指标[4-6]。而血清生物活性25(OH)D和游离25(OH)D水平是否与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的死亡率相关尚不清楚。

最新发现

年8月8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凌文华教授课题组余超、薛宏亮等在《CirculationResearch》上发表了关于不同形态25(OH)D与CAD患者死亡率关系的最新研究[7]。该研究发现,低水平的生物活性25(OH)D和游离态25(OH)D与CAD患者的全死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升高有关,而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的总浓度与CAD患者的死亡风险无显著关系。

研究设计

该研究使用广东冠状动脉疾病队列研究的数据,共纳入研究对象人(平均年龄63.2岁)。所有研究对象均经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根据WHO/0指南被诊断为CAD。在基线时收集被试空腹血样,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清总25(OH)D水平。使用商业化多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测定DBP。根据血清总25(OH)D、DBP和白蛋白的浓度以及白蛋白与DBP的亲和常数计算血清生物活性25(OH)D浓度。通过两步ELISA试剂盒直接测定游离血清25(OH)D水平。结局变量为全因死亡(all-causemortality)和心血管死亡(cardiovascularmortality)。随访至年6月结束。该研究纳入的协变量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状况、糖尿病、收缩压、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AD的程度、急性CAD、是否存在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服用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抽血季节、休闲时间体力活动、肾小球滤过率、血清钙、甲状旁腺激素和C-反应蛋白。

研究结果

基线信息:所有被试中男性占65.1%,吸烟者31.9%,23.7%的人患有糖尿病,90.1%的人患有高血压。血清总25(OH)D浓度(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20.5(16.6,25.1)ng/mL,生物活性25(OH)D浓度为3.17(2.11,4.87)ng/mL,游离25(OH)D浓度为4.52(3.54,5.95)pg/mL。

平均随访6.7年后,共有例死亡,其中例死于心血管疾病。血清生物活性25(OH)D浓度与全死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呈负相关。对于全死因死亡,生物活性25(OH)D四分位数组的多因素校正后的风险比(hazardratios,HRs)分别为1.79(1.17–2.72),1.35(0.88–2.06),1.36(0.88–2.12),和1.00(Pfortrend=0.01);对于心血管死亡,对应的HRs分别为2.58(1.47–4.52),1.85(1.05–3.25),1.73(0.96–3.13),和1.00(Pfortrend=0.)。

血清游离态25(OH)D浓度与全死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亦呈负相关关系。对于全死因死亡,游离态25(OH)D四分位数组的多因素校正后的HRs分别为1.64(1.08–2.50),1.35(0.87–2.07),1.23(0.92–1.65)和1.00(Pfortrend=0.);对于心血管死亡,多因素校正后的HRs分别为1.97(1.15–3.37),1.59(0.91–2.76),1.40(0.79–2.49),和1.00(Pfortrend=0.)。

血清总25(OH)D浓度与全死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无显著相关。对于全死因死亡,总25(OH)D四分位数组的多因素校正后的HRs分别为1.36(0.88–2.12),0.91(0.58–1.44),0.99(0.63–1.56)和1.00(Pfortrend=0.);对于心血管死亡,多因素校正后的HRs分别为1.49(0.87–2.56),0.84(0.47–1.51),0.98(0.56–1.74),和1.00(Pfortrend=0.)。

研究意义

该研究发现,低水平的游离态25(OH)D和生物活性25(OH)D,而非血清总25(OH)D浓度,与死亡风险升高有关。这提示,游离态25(OH)D和生物活性25(OH)D可能是预测CAD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本研究的局限性

不能排除残余混杂的可能影响。

仅在基线进行了血清维生素D代谢物的检测。

研究对象仅包括汉族,因此将研究结果推广到其他种族人群时需谨慎。

科研动态-即时采访

1

感谢您的科研分享并接受营养青年会(ICNYSN)的即时采访。请问维生素D缺乏在我国的流行情况,在CAD等慢病人群是否更加严重?

维生素D缺乏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保守估计,全球至少1亿人存在维生素D缺乏(deficiency)或不足(insufficiency)[1],在高纬度地区这一问题尤为严重。维生素D缺乏在中国同样处于高流行状态,报道中的患病率为10-50%不等[8],易感人群包括从婴幼儿到老年人各个年龄段。有文献报道,CAD患者容易共患维生素D缺乏[9]。我们也发现,广东冠状动脉疾病队列CAD人群基线的25(OH)D水平相比同地区的健康对照人群明显降低(中位数20.5ng/mLvs.24.0ng/mL,P0.)。

2

与血清总25(OH)D相比,游离态25(OH)D和生物活性25(OH)D是否是维生素D缺乏的更敏感的指标?

人体多个维生素D代谢物中,25(OH)D半衰期最长,在血液样本中最为稳定。所以长期以来,人们使用总25(OH)D来评价维生素D营养状态。由于人体绝大多数维生素D来源于阳光照射下皮肤内源性合成,冠心病患者病情加重或多或少地限制病人的自主活动,导致患者室外活动(日晒)时间的减少,从而导致总25(OH)D合成不足。本研究也发现25(OH)D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之间存在关联,但是在校正多个混杂因素后,25(OH)D水平与冠心病预后的关联不再显著。随着研究的深入,维生素D的激素属性逐渐得到重视。依据游离激素学说,我们推断,游离态25(OH)D和生物活性25(OH)D可能反映了维生素D生物可利用状态。本研究提示,在预测CAD患者预后方面,后者可能更有优势。但推广到其他人群或疾病中,在何种情况下选择何种标志物,需要更多的研究。

3

该研究显示,游离态25(OH)D和生物活性25(OH)D与死亡风险在血压不同的人群中存在差异,应如何看待这个结果?

事实上,已有研究证实骨化三醇负向调控肾素系统[10],维生素D缺乏与高血压之间也存在交互效应[11]。本研究的亚组分析发现,游离态25(OH)D和生物活性25(OH)D与死亡风险在血压控制不佳的CAD患者中更强。结合前人研究,我们推断,维生素D缺乏,很可能连同其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乃至心血系统本身的不利影响一起,共同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4

该研究具有怎样的临床实践意义和价值?对本领域今后的研究有哪些启发?

由于维生素D与健康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近年来维生素D的缺乏和补充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最近的一些RCT研究发现,并非所有“维生素D缺乏”患者都可以从维生素D补充中获益。因此,如何筛选维生素D补充的目标人群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绝大多数临床干预试验都仅使用传统标志物25(OH)D评估维生素D营养水平或功能,以及指导维生素D补充。根据游离维生素D假说,游离态25(OH)D和生物活性25(OH)D可评估维生素D的生物可利用状态,单纯使用25(OH)D可能无法全面评估人体维生素D功能状态。我们的研究发现,生物活性25(OH)D及游离态25(OH)D水平,而不是25(OH)D,与冠心病患者的死亡风险呈独立的关联,提示维生素D的生物可利用状态应当受到研究者重视。该研究为今后评价维生素D与健康或疾病的关系,如何提高维生素D生物学功能,以及指导人群维生素D的补充提出了新的课题。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也是一种固醇类激素前体。本研究依据游离激素学说,提出科学假设,研究结果提示维生素D的激素属性需要受到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其他相似的甾体激素研究,例如,从最初使用总甲状腺素,到最后选择游离甲状腺素作为评价甲状腺功能的标志物,其间经历了将近二十年。维生素D标志物的探索可能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HolickMF.VitaminDdeficiency.NEnglJMed7;(3):-81.

[2]TsuprykovO,ChenX,HocherCF,SkobloR,LianghongY,HocherB.Whyshouldwemeasurefree25(OH)vitaminD?TheJournalofsteroidbiochemistryandmolecularbiology;:87-.

[3]BikleDD,MalmstroemS,SchwartzJ.CurrentControversies:AreFreeVitaminMetaboliteLevelsaMoreAccurateAssessmentofVitaminDStatusthanTotalLevels?EndocrinologyandmetabolismclinicsofNorthAmerica;46(4):-18.

[4]PoweCE,EvansMK,WengerJ,etal.VitaminD-bindingproteinandvitaminDstatusofblackAmericansandwhiteAmericans.NEnglJMed2;(21):-0.

[5]RebholzCM,GramsME,LutseyPL,etal.BiomarkersofVitaminDStatusandRiskofESRD.Americanjournalofkidneydiseases:theofficialjournaloftheNationalKidneyFoundation;67(2):-42.

[6]SauerCG,LoopMS,VenkateswaranS,etal.FreeandBioavailable25-HydroxyvitaminDConcentrationsareAssociatedWithDiseaseActivityinPediatricPatientsWithNewlyDiagnosedTreatmentNaiveUlcerativeColitis.Inflammatoryboweldiseases;24(3):-50.

[7]YuC,XueH,WangL,etal.SerumBioavailableandFree25-HydroxyvitaminDLevels,butNotItsTotalLevel,AreAssociatedWiththeRiskofMortalityinPatientsWithCoronaryArteryDisease.Circulationresearch;(8):-.

[8]ZhangW,StoecklinE,EggersdorferM.AglimpseofvitaminDstatusinmainlandChina.Nutrition2;29:-.

[9]PilzS,VerheyenN,GrublerMR,etal.VitaminDandcardiovasculardiseaseprevention.Naturereviews.Cardiology;13:-.

[10]LiYC,KongJ,WeiM,etal.1,25-DihydroxyvitaminDisanegativeendocrineregulatoroftherenin-angiotensinsystem.TheJournalofclinicalinvestigation.2;(2):-38.

[11]WangTJ,PencinaMJ,BoothSL,etal.VitaminDdeficiencyandriskofcardiovasculardisease.Circulation.8;(4):-11.

■■

「VoiceofNutrition」营养之声|

重磅专栏上线

「VoiceofNutrition」(中文:营养之声;简称:VON),是「营养青年会」策划已久重磅上线的系列专栏。VON旨在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fz/587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