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上了年纪腿脚不好,很可能是这个疾病发出的


“年纪大了,腿脚不好”,上了岁数的人都会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走一公里的路需要休息两次,时常走到一半路程,小腿肌肉就会酸胀疼,歇一会儿还可以继续走。大家普遍认为年纪大走路没力气,是缺钙导致的,常常因此忽略了一些身体疾病!

夏天雨水多,气温高,冷热交替频繁,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觉得腿冷、发麻,时不时有疼痛感,偶尔还抽筋,很多人简单的以为着凉了,泡泡热水脚就会缓解。殊不知,这种情况很可能是血管出现了问题,发生了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堵塞。

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逐年提高。

提到动脉粥样硬化,很多人都会直接想到和心脏挂钩,其实,下肢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一样,都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种表现,而人们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了解往往不及冠心病。所以老年人腿脚不好,并不一定是腰椎间盘突出或者缺钙,有一大部分患者很可能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造成的!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具体有哪些表现?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按照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患者偶尔会感觉下肢发凉、不适等轻微症状,此时开始就要多提防了。

第二阶段:

间歇性跛行期,走一段路之后,感觉腿部疲惫乏力,因为动脉闭塞,出现供血不足,组织缺氧,产生大量的酸性物质刺激人体,从而出现轻微抽筋症状。坐下来恢复一段时间后,酸性物质被分解了,疼痛感缓解,还可以继续前行,而随着缺血的加重,患者行走距离会越来越短。很多人都把这种现象误认为是缺钙,因此很容易造成病情的延误。

第三阶段:

静息痛期,所谓静息痛,即使处于静止休息状态,也会因供血不能满足组织的需要而产生疼痛感。这种疼痛感也夜间表现的更为明显,此时说明病情已经很严重,必须积极治疗。

第四阶段:

组织坏死期,此时已经相当危险了,因为动脉堵得非常严重,造成严重的供血不足。身体症状会表现为皮肤粗糙,汗毛稀少或脱落等症状。最为严重的是,造成下肢发黑、感染、坏死甚至截肢,进而危及生命。

易患人群主要有哪些: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与人的衰老过程密切相关。据统计,7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在5%—20%,而其中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但实际就医患者远低于该比例。不仅如此,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慢性病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吸烟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严重程度与吸烟量呈正相关。吸烟可增加外周动脉缺血、心肌梗死、卒中、严重肢体缺血和截肢的危险,甚至有导致死亡的危险。

2、糖尿病

糖尿病会使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率增加2-4倍,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每增加%,相应动脉硬化闭塞症患病风险就增加26%。糖尿病患者发生严重下肢动脉缺血的危险高于非糖尿病患者,截肢率较之高7-5倍。

3、高血压

高血压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收缩期血压相关性更高。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中,它的危险性相对弱于吸烟和糖尿病。

4、高血脂

高脂血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血脂,它能使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病率增高,出现间歇性跛行的危险增加。

该如何预防此病呢?

该病的预防主要在于严格控制动脉粥样的硬化的危险因素,如严格监测、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严格戒烟,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降低下肢动脉硬塞症的发生率,并预防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对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和诊治可能存在的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

2、学会足部检查,如有皮肤颜色、温度改变,感觉异常以及趾甲变形等情况,要及时求医,以免贻误病情。

3、定期进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该检查可发现动脉硬化的范围、管腔狭窄、闭塞部位,评估血流速度等,而且无创、方便、花费较低,诊断的准确率很高。

4、对于已发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应早期加强锻炼、严格用药,并加强足部护理,避免皮肤破损及外伤等,以防病情加重。

5、对于已行手术或治疗的患者,上述预防措施仍需坚持应用,以预防手术部位血管再狭窄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动脉发生病变。

最后,送上一段顺口溜帮助大家更好的记忆,以防疾病的发生!下肢动脉会硬化,常看科普可防它;病症预防记得清,健步如飞笑哈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fz/506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