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河拆桥,我们都认为是贬义词,用于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可是在人体构造有些“桥”,过了河就必须“拆”掉,要不然就出大问题了。比如,在胎儿期由于某些器官功能未发育完善,当时一些组织结构可以起辅助作用,但是等相应的器官发育成熟,这些组织就需要在特定时期退化。
例如:胎儿时期,由于肺处于压缩状态,右心室的血液经动脉导管进入降主动脉供应下肢和腹腔器官,动脉导管作为了肺循环和体循环的桥梁。同时,胎儿右心房的混合血约1/3经卵圆孔进入左心房,再经左心室流入升主动脉,主要供应心脏、脑及上肢,卵圆孔作为左心房、与右心房的桥梁。胎儿出生后,这两个结构逐渐在解剖上闭合。若这两座“桥”未闭合拆除,则导致相应的疾病。如:卵圆孔未闭则是青年卒中的常见原因,而动脉导管未闭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常见类型。这是我们稍常见的过河未拆“桥”导致的病理改变。众所周知,我们脑血管分为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在胚胎发育阶段,由于后循环发育较晚,前循环通过多个吻合支为后脑供血,也就是原始颈动脉与椎动脉系统之间也存在4支暂时性的“桥”,包括原始三叉动脉、原始舌下动脉、原始内听动脉和原始寰前节间动脉,其功能一般为7-10天,待后循环发育完善后,这些“桥”会逐渐退化。如果退化失败,则在影像学可看到前后循环的异常链接,其中永存三叉动脉最为常见,约占85%-87%,现报道一例。
病例:55岁男性患者,因左侧面神经炎入院。既往有高血压、脑梗死病史。入院颈超:右侧椎动脉发育不良。TCD:探测右侧大脑后动脉,压迫同侧CCA,PCA血流下降一部分,这提示如下图一:
可是看到MRA,结果却如下图二:
这是为什么呢?然后查看相关文献,发现右侧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存在一根吻合血管,叫永存三叉动脉。
永存三叉动脉(persistenttrigeminalartery,PTA)是颈内动脉与基底动脉的胚胎性吻合血管,属罕见的脑血管变异。其由英国著名的解剖及外科学家RachardQuain教授首先于年发现,并于年由Sutton得以在血管造影中证实。其特点如下:
1.PTA在解剖位置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外侧型PTA,其穿过硬膜在三叉神经感觉根的内侧,行经外展神经外侧进入BA;另一类为内侧型PTA,其穿过硬膜在三叉神经感觉根的内侧,行经外展神经内侧汇入BA。而Saltzman将PTA依据血流特点分为两型,SaltzmanI型为供应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区域,BA中段与后交通动脉发育不良。SaltzmanII型,PCA由发育良好的后交通动脉供应,PTA在小脑上动脉水平汇入BA。如下图三
因此,此患者PTA属于SaltzmanI型。
2.PTA存在时,颈内动脉系统可能基底动脉远侧、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主要的血供来源,这解释了开始我们发现这里患者TCD结果留下来的问题,此患者压颈试验PCA血流仅下降一部分,并未出现下降至基线(提示胚胎型大脑后动脉),这验证了右侧PCA血流的主要部分来源于右侧颈内动脉,一部分由基底动脉。因此,外科性或者自发性颈内动脉闭塞或者不稳定斑块脱落都可导致后循环的缺血梗死。
3.很多文献提示PTA合并动脉瘤、颈动脉-海绵窦瘘、烟雾病、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锁骨下动脉盗血及椎动脉发育不良的几率增加,如此患者同侧颈部血管超声、MRA均椎动脉发育不良。由于PTA血管壁较薄,易形成动脉瘤,动脉可自发性破裂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颈动脉—海绵窦瘘,因此发现影像学发现PTA者,应定期随访,及早发现。
本文图三引自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zl/9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