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生物可吸收支架再度来袭


声明:本讨论来源于介入并发症群及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专家姓名+DrKing道金医学)。文内观点针对特定病例,不具备广泛临床指导意义,请勿简单模仿,以免对患者带来负面影响。对于盲目模仿文中方法带来的不良后果,DrKing道金医学不负任何责任。

?本期编辑:石栋

本期主持:卢家医院

之前分享了生物可吸收支架的植入方法:

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方法

没看够?今天还有,看卢家忠主任分享可吸收支架病例一例——

男性患者,39岁。

主诉:活动时胸闷气短2月。

现病史:患者于2月前无明显诱因下突发胸闷气喘,有压榨样憋闷感,伴出汗、恶心,无明显胸痛、放射痛,活动时即出现胸闷气短,休息后可逐渐缓解,活动耐量较前明显降低,症状反复发作,今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V1-V6ST段压低”,拟“急性冠脉综合征”收住我科。病程中患者无发热、意识障碍、呼吸困难,饮食睡眠可,二便正常,近半年体重无明显增减。

疾病史:高血压3年,血压最高达/mmHg,服用氨氯地平(1片,QD)控制血压,自诉血压控制平稳。

吸烟史:无

饮酒史:3年,每周约2次,每次平均约2两白酒。已戒酒10年

体格检查:T36.8℃、P78次/分、R19次/分、BP/90mmHg。神志清,精神一般。呼吸平稳,口唇无紫绀,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不大,心尖波动范围正常,心率78bpm,律整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浮肿。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V1-V6ST段压低。

初步诊断:

1、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高血压2级(极高危)

手术过程:

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局麻,行右桡动脉穿刺,成功后送入导丝,沿导丝送入6F鞘管,给予肝素钠单位。分别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

术中见LM无明显异常,LAD近中段弥漫性狭窄99%,LCX未见明显狭窄。

右冠未见异常。

与患者家属沟通,经患者家属同意,决定行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PCI术。考虑患者年轻,给予生物可吸收支架。

经动脉鞘管追加单位肝素钠,沿导丝送入EBU指引导管至左冠开口。沿指引导管送入BMW导丝,通过病变处分别送入LAD远端。

予以3.0*12mm后扩张球囊扩张前降至病变:

于前降支病变中段植入生物可吸收支架3.5*24mm一枚,以12atm*10s释放支架:

用3.5*12mm非顺应性球囊,以20atm*10s于支架内后扩张:

最终结果:

撤导丝及导管,拔除鞘管,右上动脉穿刺点局部加压包扎。

手术顺利,安返病房。

生物可吸收支架小课堂

生物可吸收支架的植入与常规金属药物支架植入相比,更强调规范化植入操作(PSP),即:

充分的病变预处理(P,Preparethelesion)

精准的尺寸选择(S,Sizeappropriately)

充分的后扩张(P,Post-dilation)

充分的预扩张是顺利植入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前提。与金属支架不同,生物可吸收支架的植入要求使用非顺应性球囊进行1:1等比预扩,使残余狭窄小于40%,从而保障支架的顺利通过和良好贴壁。

在本例中,首先使用了小直径球囊(2.0mm)进行第一次预扩,以便于OCT导管通过,观察病变情况;根据OCT观察结果,选用与血管直径最接近的NC球囊(3.5mm)进行第二次预扩张,造影显示残余狭窄30%,达到预扩要求,在此基础上顺利完成支架植入和后扩张,术后OCT验证了支架的良好贴壁。

说明:文章中所使用的文字和图片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会第一时间撤回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zl/712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