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庆山
医院
党委书记、心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兼职教授...
引言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导致全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约占全部死因的31%。近年来,许多国家心血管疾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糖尿病和肥胖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因此,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任重道远。
理想心血管健康状态
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制定了新的标准来定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而评价人体心血管系统是否处于理想状态。这些新的标准包括:戒烟、体育运动、健康饮食、体重指数、低血压、理想的血糖和胆固醇水平。从AHA确立该理念到年,以该理念为指导管理国民健康,美国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将会下降20%,并能明显改善人群危险因素的发病率。
理想心血管健康状态、较少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和下降的心血管全因死亡率密切相关。此外,处于理想心血管状态的人群罹患其它疾病(包括癌症等)的风险亦下降,这意味着保持理想心血管状态对预防其它疾病亦有好处。理想心血管健康状态的诊断标准既可以评估个体的心血管健康水平,也是评估成人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重要工具。
理想心血管健康状态的全球流行趋势
研究证明,理想心血管健康状态的流行率在美国和加拿大偏低,且两国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美国成人0.1%,加拿大成人9.4%)。差距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对某一疾病或亚健康定义的标准不同,美国的标准较加拿大更加严格。近期的研究表明,北美地区已经采用了理想心血管健康状态的理念来评价个体未来心血管患病风险。最近一项关于理想心血管健康状态在中国流行率的研究发现,理想心血管健康状态在成人中的达标率仅为0.2%,女性高于男性。一项针对丹麦人群的研究发现,理想心血管健康状态自年的2%增加到年的13%。一项基于来自德黑兰、伊朗人群的队列研究发现,研究人群中只有一个研究对象拥有完全理想的心血管健康状态,约26%的受试对象处在中间的健康状态(没有差的健康指标和至少一个中间指标),74%的参加者拥有差的健康状态(任何一个健康指标都是差的)。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各维那代表性样本人群中的研究发现,理想心血管健康状态的流行率低至0.02%,7.6%的研究对象处于中间的健康状态,而92%的参加者处于较差的健康状态。接近2%的参加者拥有至少6项理想健康指标,8%的参加者拥有至少5项健康指标。女性拥有平均约2.9项理想健康指标,而男性仅仅拥有2.6项理想健康指标。一项在25-74岁成人中用来检验理想心血管健康状态流行率的横断面研究发现,8.8%的女性拥有5项或者更多的健康指标,男性仅有3.0%。
由于我们可以利用理想心血管健康状态的诊断标准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提供一些指标,这些标准的不同发病率组合可能会导致个体形成不同的心血管健康状态,因此有必要考虑一些细节指标的运用,且要比较不同地区评价相同指标的情况。一项比较心血管健康状态的研究在纽约州、卢森堡公国的成人中展开,研究发现卢森堡公国的参加者拥有平均4.2项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而纽约州的参加者拥有平均3.8项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两组人群在年龄、性别、教育和收入水平等不存在差异;约1.0%的卢森堡公国成人能够达到理想的心血管健康状态,而纽约州仅有0.4%。
研究发现,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水平的人群拥有相对健康的心血管状态。Pulkki-Raback等发现,在孩童时代心理健康与否可以预测成人后的心血管健康状态。一项研究以研究对象27岁作为基线,历经3到18年,发现社会经济学、环境因素及个体自我约束行为是心血管健康的强预测因子。越是注重身心健康的个体,越容易拥有健康的心血管状态。性别、社会经济状况、其他人口学特点亦能够影响心血管健康状态,这些是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同时也可以为各种心血管健康干预提供有益的探索。
亚临床心血管疾病和理想的心血管健康状态的指标
当前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于寻找能够鉴别出亚临床心脏病和理想的心血管健康状态的指标,并将这些指标作为从理想心血管健康状态过渡到存在心血管风险的过程中被激活的生物学通路。
冠状动脉钙化
冠状动脉钙化是亚临床心血管疾病的强预测指标,研究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脉阻塞性病变相关,且可以预测未来的心血管事件。最近的研究探讨冠状动脉钙化和理想心血管健康状态的关系,发现理想心血管健康状态与冠状动脉钙化呈负相关。即心血管健康状态越理想,冠状动脉钙化的发病率越低。一项关于弗雷明翰后代的研究发现,在7个理想健康指标中,拥有4个或以上指标的人群比仅仅拥有1-2个指标的人群的冠状动脉钙化的几率下降了73%。Alman等研究1型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6年内冠状动脉钙化进展的几率,发现每一个心血管健康指标都与冠状动脉钙化的进展相关,可使其冠脉钙化的发生率下降23%。因此冠状动脉钙化程度及进展是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强预测因子。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是评价亚临床心血管健康状态的另一个生物指标。目前利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预测心血管事件尚存争议。最近的一个meta分析表明,增加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作为预测因子不能增加弗莱明汉危险积分。然而,近期一项关于理想心血管健康状态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相关性的研究发现:在美国、芬兰、澳大利亚的双胞胎青年中,理想心血管健康因素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负相关。
脉搏传导速度
脉博传导速度的测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测动脉硬化的方法,具体方法是通过测量脉搏从动脉系统的一点到另一点所用的时间。脉搏传导速度已经被证明是冠心病全因死亡率及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YoungFinns一项检测参与者心血管风险的研究发现,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每增加1点,脉搏传导速度增加0.09m/s。从年到年的21年里,他们检测两组人员的脉搏传导速度,一组从童年到成年,一组从成年到中年。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脉博传导速度评价的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与动脉硬化的发生呈负相关。另一个研究探讨美国中年男性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和脉搏传导速度之间的相关性,他们亦发现二者正相关。
其它生物指标
Xanthakis的研究探讨了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与弗雷明翰后代许多心血管相关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更高的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数与更低的循环利钠肽、血液纤溶酶原激活物-1、醛固酮、C反应蛋白、D二聚体、FIB、同型半胱氨酸及分化因子15水平等相关,且可使亚临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降低26%,这些疾病包括:左室肥厚、左室收缩功能障碍、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或狭窄、降低的踝-臂指数和微量白蛋白尿。这些是目前已经发现的生物标志物,仍有其它生物标志物可能成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需要以后的研究来证明。
结论:
使国民长期保持理想的心血管健康状态是减少国家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基石。目前的研究发现,人群中能够长期保持理想心血管健康状态的比率仍较低,因此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来帮助国民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维持理想的心血管健康状态。另外,由于心血管健康水平与某些生物标志物有较强相关性,因此,采取措施促进这些生物标志物的正常化在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耿庆山马欢
延伸阅读~点击此处查看
更多视频+课件+文章
★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出处
★
登陆视听频道
(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zl/6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