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华山认知与脑疾病论坛暨华山神经科70周年学术活动今日进入最后的压轴大戏。在这4天的论坛中,我们从临床与基础研究的角度聚焦认知领域的最新进展,希望能够促认知领域临床实践的提升与科学研究的进步。最后一天的论坛,我们邀请到了董强,王伊龙,罗本燕,刘学源四位教授,讲解血管相关的认知障碍和认知障碍分级诊疗进展。
致辞
医院
卢家红教授
卢家红教授对各位线上的同道和四位讲者进行了热烈的欢迎和真诚的感谢,并宣布了今天学术活动的开始。
社区人群队列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早期预警研究中的作用
医院
董强教授
第一位讲者董强教授分享了“社区人群队列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早期预警研究中的作用”,主要讲解了上海队列、泰州队列的研究结果。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一类由多种脑血管病因引起的神经认知功能障碍疾病的总称,病因复杂,疾病发生机制具有异质性。根据病理特征可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血管病;关键部位梗塞;弥漫性低灌注;脑出血;合并AD的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诊断依据为认知障碍+脑血管病变证据。
VCI认知障碍的临床前期早期诊断对痴呆的预防尤为重要,可通过临床表现、查体、认知评估量表、脑影像、脑脊液检查(Aβ,Tau)等方式进行诊断。此外,认知障碍存在危险因素及预测因素,包括脑血管病、其他生物标志物、遗传因素、外伤、免疫炎症、基因、代谢产物等。
之后,董教授介绍了脑小血管疾病(CSVD)的五种类型及其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关系,分享了CSVD各亚型与随访认知下降的相关统计数据,可知CSVD各亚型与总体认知功能下降相关。通过泰州队列的结果,董教授详细介绍了深部微出血与皮层萎缩、皮层下萎缩的关系及其可能的中介通路。
接着董教授介绍了认知障碍的血清生物学标志物,代谢组学是了解疾病病理过程、寻找生物标志物的有力工具。痴呆特征性的代谢产物、多种代谢通路在痴呆早期的改变都提示代谢产物对痴呆的预测效能与传统生物学标志物接近。
最后,董教授介绍了认知障碍与步态异常具有密切联系,两者的关联模式在疾病间存在差异,泰州队列数据说明了认知领域与步态领域存在特定对应模式。
脑小血管病新进展
首都医科医院
王伊龙教授
第二位讲者王伊龙教授介绍了年国际卒中会议中脑小血管病领域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zl/6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