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第十四届海河之滨心脏病学会议713


医学通讯社报道

  “我国心血管病学老前辈石毓澍教授倡导并任名誉主席的海河之滨心脏病学会议已成功召开十三届,是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全国性学术盛会。第十四届海河之滨心脏病学会议(海河会)在天津召开。今年第十四届海河会将延续原有传统和特色,注重先进性和实用性,普及和提高相结合,既面向国内相关专家学者,又面向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这是年7月13日在天津召开的第十四届海河之滨心脏病学会议上,本届大会主席、医院李广平教授在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概括。

??据了解,本次会议由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医院与天津市医学会、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天津市医师协会共同主办,天津市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天津市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天津市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天津市心律学会联合主办;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天津市抗衰老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等学术团体协办;医院联合参办。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海河心衰论坛、天津市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学术年会、天津市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学术年会、天津市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学术年会、天津市心律学会学术年会和天津市中西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将同期举行,届时还将举办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社区全科医师培训。

??本次会议由大会主席、医院李广平教授主持,大会主席天津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李玉明教授、医师学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田凤石教授、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主任委员许静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天津医科大学周金台教授、医院张运院士、医院霍勇教授、医院马长生教授、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朱毅教授、天津市医学会秘书长熊智主任、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李涛教授等主席了开幕式。医院副院长牛远杰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校长颜华教授、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白景美副主席、医院刘力生教授分别做了开幕致辞。

??开幕式后进入主题演讲环节。来自中医院的刘力生教授做了题为《高血压联盟与转化医学》的主题演讲,他介绍:成立世界高血压联盟(WHL)这一国际性组织的想法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恰逢世界卫生组织(WHO)及美国国立高血压教育计划率先提出了“以人群为导向的高血压防治”理念,WHL的创立者们同时注意到,临床高血压研究获得的巨大成果面临无法转化为临床应用的窘境,而先期(年)成立的国际高血压学会(ISH)已对促进高血压研究与研究信息交流发挥了一定作用。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为了促进预防为导向研究的开展,并进一步应用于公众健康活动,FranzCorss、CesareBartorelli及TomStrasser于年联合提出了成立欧洲高血压联盟的初步设想,这一举措最终促使WHL于年正式成立。年5月12日,WHL正式批准中国高血压联盟(CHL)成为唯一代表中国的成员国。在WHL精心组织下,CHL参与了多项全球性临床研究,并在“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研究”、“卒中后降压治疗临床研究”和“急性心肌梗塞临床观察”等多项研究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其中“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研究”首次证实降压治疗可降低中国高血压患者卒中发生率与死亡率及心血管死亡率。上述结果与其欧洲姊妹研究结果相结合,进一步提示了高血压的种族差异,使心血管临床研究有了中国的声音,并获得了同行认可。近年来,以FEVER研究和CHIEF等为代表的中国大规模临床研究频频应邀在国际会议上报告,高血压临床研究也愈加受到国家政策及资金的支持,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机遇,积极联合其他领域专家,力创临床研究的中国品牌。中国高血压联盟已经走过28年的路程,在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人群防治、临床试验、国际间学术交流等方面均取得可喜成绩,中国高血压联盟成功举办“世界高血压大会(WHC);高血压及相关疾病领域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积累了中国自己的科学数据,为《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及国外指南的修订提供证据,影响深远。

??来自医院的张运教授以《历史是一面镜子?Historyisamirror》为题发表了演讲,他认为:科学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历经真理和谬论的百年争论,饱尝失败和成功的酸甜苦辣,人们对高血压的认识终于从“不应治疗”变为“必须治疗”,从“抢救高危”转向“防治低危”,高血压的定义和治疗目标不断下移,标志着高血压防线不断前移。科学的发展需要敢吃螃蟹的人。早期试用交感神经切除术、致热原注射、低蛋白和低盐饮食治疗高血压危象的医生和患者,是首先证明降压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英雄,而一批享有盛誉的国际权威却起到了长期阻碍高血压研究进展的作用。科学的目的是揭示真相。科学不能告诉我们将来对在何处,只能告诉我们过去错在何处,科学的发展并不能使人们变得越来越聪明,只能使人们变得越来越不愚蠢。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马长生教授以《房颤导管消融的困惑和展望》为题发表了演讲,他说道:近十余年,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取得了较大进展,治疗例数逐年增长。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导管消融适应症从阵发性房颤逐渐放宽至持续性房颤乃至长程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的成功率逐渐上升,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然而,房颤导管消融从病例选择到术后管理及长期随访的各个环节仍有待统一和规范。未来的研究方向是如何筛选导管消融的房颤患者,提高持续性房颤,特别是长程持续性房颤的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进一步明确导管消融后停用抗凝药的安全性;以及导管消融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目前对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欧美指南均将导管消融作为I类推荐。对于无或伴轻微心脏病的症状性阵发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甚至可以是经过选择的患者的初始治疗方案。对于持续性房颤和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患者,虽然指南中的推荐级别低于阵发性房颤,但目前在全球各大电生理中心这些患者的消融例数也越来越多。肺静脉传导恢复在房颤复发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如何实现肺静脉的持久隔离不仅是阵发房颤也是持续房颤提高成功率的关键。线性消融是持续性房颤左房基质改良的重要方法。心房内解剖结构的复杂性使得消融径线难以实现完全阻滞,随访中传导恢复率高。二尖瓣峡部消融是持续性房颤线性消融最为重要的挑战。其局部解剖结构复杂,包括二尖瓣环、左心耳、Marshall韧带、左下肺静脉、冠状动脉回旋支及冠状静脉等。消融时血流的散热效应也使峡部消融变得困难,而冠状窦内消融明显增加手术风险。总之,在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上,仍有诸多临床问题亟待回答。进一步提高导管消融的成功率需要继续加深对房颤机制的理解和认识,而消融器械的进步将进一步简化手术操作、提高疗效和安全性,并利于推广普及。未来导管消融在房颤治疗策略中的最终地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对房颤患者死亡率、卒中发生率、住院率等终点事件的影响。

??来自医院的霍勇教授做了题为《H型高血压与中国心脑管血病防治》的主题演讲,他介绍:H型高血压指伴有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升高(≥10μmol/L)的高血压。H型高血压高发(75%左右)是我国高血压人群主要特征之一;Hcy升高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密切相关;同时,高血压与Hcy升高在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尤其脑卒中发生具有明显协同作用。Hcy的形成最初来自蛋氨酸,在腺苷转移酶作用下,与ATP反应生成S-腺苷蛋氨酸,再在甲基转移酶作用下,转甲基给甲基接受物质,本身再脱腺苷成为Hcy。Hcy有三种代谢途径,第一个反应由维生素B6依赖的胱硫醚β合酶(CBS)催化,Hcy通过该转硫途径转变为半胱氨酸;Hcy亦可被甜菜碱-Hcy甲基转移酶(BHMT)再甲基化成为蛋氨酸,甜菜碱作为甲基供体;或由蛋氨酸合酶(MS)催化成蛋氨酸,维生素B12是该酶的辅酶,5-甲基四氢叶酸作为底物。MTHFR还原5,10-亚甲基四氢叶酸为5-甲基四氢叶酸。5-甲基四氢叶酸是血清中叶酸的主要存在形式。因而,叶酸缺乏及Hcy代谢途径中涉及代谢酶的缺陷或突变是导致Hcy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目前Hcy升高被视为是叶酸缺乏或者不足的一个标记物。尽管高血压和高Hcy血症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两个独立的危险因素,但这两种危险因素同时存在的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会明显提高。中国是卒中发病大国,是我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中国高血压人群中约75%伴有Hcy升高(H型高血压)。H型高血压高发,可能是我国脑卒中高发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而采用依那普利叶酸片控制H型高血压,进而降低我国高血压人群脑卒中风险,将是降低我国当前脑卒中沉重疾病负担的重要策略。

??本届大会主席李广平为医院大内科主任、心脏科主任。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擅长内科心血管病、冠心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心脏电生理、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射频消融术和心脏起搏等。现(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及心律失常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心力衰竭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心律与心电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电学会常务委员、中国心律学会委员、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中国心血管病杂志副主编、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委、中国介入性心脏病学杂志编委等。现任天津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医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天津市心律学会主任委员。完成科研课题30余项,获各级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论文余篇,在国际知名杂志发表SCI收录文章40余篇,出版学专著40余部。近年来,主持和参与了天津市医学会继续教育项目《高血压与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和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诊治进展》两项。出版《实用临床心电生理学》、《实用临床心血管疾病诊断治疗学》等专著15部。并获得了天津市跨世纪接班人和全国卫生系统十大杰出能手称号。

??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暨医院心脏科是由我国著名心脏病学专家石毓澍教授创建的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天津市卫生系统重点学科,天津医科大学重点学科,是我国首批博士和硕士生培养基地,卫生部首批全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卫生部全国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和卫生部心血管临床药物研究基地。学科临床部于70年代初开展心脏起搏器安装术,年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检查和窦房结心电图记录工作,年在我市开展了第一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年在我市最早开展室上速的射频消融术,年开展我市最早开展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PTCA)、旋磨术和支架术。近5年来开展了三腔心脏起搏、埋藏式自动电复律除颤器(ICD)、复杂冠脉病变的介入治疗、心房纤颤等复杂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等技术。近几年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余篇,SCI收录80余篇,出版专著近20部。学科承担各项科研课题和获得各级科研成果40余项。学科与国内外多次进行学术交流,主办国际及全国性会议,为推动国内和本地区的学术发展,提高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诊断和治疗水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成为全国知名的心血管病临床诊治和研究基地之一。本学科拥有最新冠脉内超声影像系统、EnSite0和EnSiteVelocity三维标测系统、冠脉旋磨机系统、压力导丝系统(FFR)和光学相干成像(OCT)系统以及全自动主动脉球囊反搏泵、美国GEVivid7和飞利浦IE33心脏彩超系统,使临床和研究能力全部达到国际水平。

??在为期三天的学术会议上,来自国内外多地的专家们带来了精彩的学术内容,既有学科领域最新业务指南、又有专题讲座、病例讨论,为众多与会代表展现国际和国内心血管的最新进展。会议内容突出心血管和各专业领域的联系与融合,与国际和国内高水平学术活动全面接轨,是一个极佳的学术交流平台、一场学术知识盛宴。本次大会于7月15日中午结束所有议程,圆满落下帷幕。相信本次会议的召开,必定会推进环天津地区的心血管病的诊断、医疗、护理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专业医护人员队伍,给广大患者送去福音和健康。期待下次的相聚!

推荐阅读

李广平:ESC冠状动脉疾病DAPT指南更新

李玉明:孕期高血压管理要点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zl/516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