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糖尿病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高危发病因素!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主要累及膝下动脉,为多节段弥漫性病变,病情严重,重症下肢缺血的发病率和截肢率均较高。
膝下动脉的再通对糖尿病性重症肢体缺血具有非常关键的治疗作用。
02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多累及较远端动脉,口径较细,传统的治疗观点认为血管重建手术风险较大,因此多采用药物治疗。
但是随着血管腔内介入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如内膜下血管成形术(球囊扩张)、斑块旋切+药涂球囊、可降解吸收支架等技术的应用,大多数以往需要传统手术治疗的患者目前都可以采用腔内介入治疗。
腔内治疗具有微创、安全、有效和可重复操作的特性,因此临床实践中多选择腔内治疗作为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案。
03
腔内治疗过程中径路的选择是提高技术成功率的重要前提。
单纯的膝下动脉病变的患者常规可选择同侧顺行穿刺,这种穿刺技术具有操作距离短、操控性好、严重的后腹膜出血发生率低等优点,但要注意穿刺进入股深动脉的可能。
对于严重肥胖或合并同侧髂股动脉病变的患者,对侧逆行穿刺是更好的选择。
它的穿刺成功率高,术后便于压迫止血,治疗的病变范围更广(可自髂动脉到足部血管),但因操作距离太长而降低手术的操控性,对腔内治疗器材的要求也更高。
足背或胫后动脉逆行穿刺技术文献中也有报道。
04
球囊扩张术(PTA)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的治疗以PTA为主,以往认为对TASCA和B级的短段病变治疗效果较好,而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多为长段闭塞性病变,治疗很具有挑战性。
以往膝下血管腔内治疗的并发症较多,特别是出现动脉夹层的概率很高,原因可能在于球囊的长度不够,在扩张长段病变时球囊衔接切割部位较多,且顺应性较差,增加了内膜撕裂和夹层形成的概率。
随着低剖面(2~3mm)、低压、长段(8~12cm,目前最长的已达15cm)、高顺应性球囊的开发,使得对膝下动脉的扩张更加方便,扩张范围更广,甚至可以达到胫腓动脉远端。
由于球囊长、顺应性良好、低剖面,更易通过狭窄或闭塞段,可减少扩张次数,对血管壁扩张的力量均匀,从而减少血管内膜损伤、夹层及斑块脱落,可以降低急性闭塞率及再狭窄率。对膝下长段闭塞病变的治疗已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有关数据显示,对糖尿病下肢严重缺血的患者行腔内治疗,93.3%的患者有膝下动脉病变,83.6%的患者成功进行了PTA,82.7%的患者至少打通了1根通往足部的血管。平均随访23个月,一期5年通畅率为88%,保肢率为98.3%。
05
金属支架腔内治疗膝下动脉病变以球囊扩张成形为主,但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广泛,再狭窄闭塞率高,治疗过程中可能有弹性回缩,导致血流的夹层形成以及残余狭窄30%,在这些情况下可考虑使用支架。
早期的膝下动脉支架为冠状动脉用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最大长度的支架仅为3.8mm,对于长段病变时常需要多个支架。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腔内治疗材料和观点已发生巨大的变化。
PTA和支架植入可以迅速恢复远端组织供血,因为腔内治疗后的再狭窄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随着再狭窄的逐渐形成,肢体的侧支循环也随之逐渐代偿建立,初始通畅期就可能挽救大多数肢体。因此即使血管再闭塞,需要注意足部护理,溃疡仍能达到长期愈合,这正是腔内治疗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06
众所周知,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慢性进程,人体往往从青年时期就开始出现动脉粥样硬化但老年时才外显出相应症状。血管介入术虽能清除斑块、暂缓疾病症状,却无法从“源头”上彻底延缓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因此,从病床上回来的患友们也应当谨遵医嘱,正确科学地养护下肢动脉。有以下途径可实现。
01
定期复诊
一般来说,术后1月、3月、半年、一年后各复诊一次。定期复查血脂、血糖等情况。每半年复查下肢动脉超声,包括双髂动脉超声和双下肢动脉超声。
02
步行康复
介入手术后应当制定合理的步行康复训练。适当步行能增加下肢血流量,促进小血管形成,有利于身体更有效地利用氧气,显著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症状。其步骤如下:①慢慢走,热一下身,以不引起下肢疼痛为准②加大步行量,感到中等程度疼痛时暂停③静坐休息一会儿等疼痛感消退④再次尝试,重复上述步骤。每天应进行30~60分钟的步行康复训练。
03
悉心照料下肢
患者还应额外注意足部护理,血液循环不畅会使患者出现下肢坏疽、溃疡且愈合不良,增加真菌感染的风险。应每天洗脚,保持足部干燥,穿合身的鞋子和舒适的厚袜子等。
04
生活方式调整
此外,患友们还应注意调节生活方式,特别注意要戒烟,同时坚持长期服用降脂药物(他汀类)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延缓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真正实现长治久安。
本周特诊专家
北京专家预约方式
医院预约白癜风专家百姓放心北京白癜风哪个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zl/3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