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冠脉慢血流补气很重要


冠脉慢血流与气血相关

中医认为气血相伴而行,气鼓动血液,而血为气的载体,气动血才行,血旺气才足,气血乃不相分离之辩证统一,气血理论与冠心病关系最为密切,而慢血流现象更加诠释了气的重要性。

冠状慢血流是在血管造影中发现的一种特殊现象,表现为造影剂注入并通过冠状动脉的过程中发生灌注延迟现象,常见于女性、体弱、敏感体质者,尤其是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当中多见,其发病机理仍然不太清楚,80%的患者会频繁出现胸闷、胸痛,使生活质量下降。

冠心病相当于中医所说的“胸痹”、“心痛”,病位在心,而又不仅仅是心的问题,根据五脏相关理论,与肝、脾胃、肾密切联系,所以才有从肝、从脾胃、从肾论治胸痹的实践经验。

《灵枢·经脉篇》云:“手少阴心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不流,与气虚有关,也与血虚相关,故有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得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经典语录。

胸痹的实证多为痰湿、血瘀,而虚证涉及到肝、脾、肾,表现为气阴两虚、心阳不振、心血亏损等。

肝主疏泄,疏通气血脉络;脾主运化,脾运不健,则聚湿生痰,痰浊阻滞;肾主元阴元阳,肾阳不足,心阳亦虚弱;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则心肝火旺,耗伤阴血。

《金匮要略》曰:“阳微阴弦”,强调胸阳不振,心气不足,导致血脉痹阻,血流缓慢。

据报道,在冠脉造影中发现慢血流现象,立即含服益气温阳、芳香温通的中成药,明显改善血流速度,缓解胸闷症状。

临床经验发现,针刺郄门穴可以促进冠脉血流速度,选取这一穴位来治疗冠脉慢血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有些患者可能存在痰浊,瘀血等表证,阻滞气机的流通,导致气滞,从而使血流缓慢,这时需要标本兼治,先把痰、瘀化掉,才能使气血通畅,而不能一味的补气、温阳。

从70年代开始,应用活血化瘀法,结合辨证论治理论,进一步提高了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疗效。

对于冠脉慢血流现象,采用芳香温通,通阳宣痹,豁痰补肾宁心等新理念,明显提高了这类疾病的治疗效果。

重视气的作用,气是人体内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维系着脏腑运动,气弱、气衰则意味着脏腑功能的障碍。

所以提高心气,把气不足,不只是心脏之气,还包括肺气、肝气、脾胃之气、肾气等,也要调理好,这样才能满足气行则血行的条件,气带动血液运行,升降出入顺畅,即可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血流速度,有效缓解冠脉慢血流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发挥中医药优势,振兴中华传统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zl/1175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