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格影致知middot第17期基底动脉


栏目主编

陈红兵

医院神经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介入协作组委员,中国神内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委员,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介入学组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协会介入专委会常委,广东省脑血管病防治和健康促进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广东省卒中学会理事,广东省临床医学会介入神经病学分会副主委,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脑血管病防治和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心律学专委会常务委员。长期从事脑血管病临床-影像学研究,发表中英文临床研究论文三十多篇。擅长: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治,神经影像

病例图像

临床资料

男,46岁。

主诉:头晕伴视物重影1月,右侧肢体无力10余天。现病史:1个月前,患者无明确诱因下出现头晕,伴视物重影;外院头颅CT未见异常。10余天前出现右侧肢体无力和口角歪斜,并头痛和站立不稳;外院MRI:左侧脑桥急性梗死,MRA: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未见显影。经治疗后症状逐渐改善,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院神经科病房。既往高血压病,长期吸烟(20年,20支/日)。入院体查:右侧鼻唇沟稍变浅,右上肢肌力5级-。

影像学评估

□-4-14

△T2WI:左侧脑桥梗死。

△颅脑3D-TOF-MRA:右侧椎动脉颅内段未见显影,基底动脉闭塞,双侧大脑后动脉近端显影。

△管壁MRI(基底动脉近端未闭塞部位断面扫描):局部管壁偏心增厚(橙箭),T2信号不均一,呈典型斑块表现(邻近管腔的条状高信号纤维帽,及其下方低信号坏死核),T1呈等信号,纤维帽和外膜显著强化(提示不稳定斑块)。

△管壁MRI(基底动脉矢状位扫描):基底动脉全程斑块形成,T2信号混杂,呈等T1信号,并显著强化(橙箭)。

临床诊断

1、左侧脑桥梗死

2、基底动脉粥样硬化闭塞

3、高血压病

住院和出院后治疗

1、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0.1QD+氯吡格雷75mgQD)

2、阿托伐他汀40mgQD

3、降压药物

4、戒烟

□-7-16△发病3月余,T2WI:左侧脑桥梗死软化灶。

△发病3月余,颅脑3D-TOF-MRA:基底动脉部分再通,管腔呈严重弥漫狭窄。

△发病3月余,管壁MRI(基底动脉严重狭窄部位断面扫描):狭窄位置管壁偏心增厚(橙箭),T2信号不均匀(呈典型斑块表现,详见前文),T1呈均匀等信号,不均匀强化,以纤维帽强化最为显著。

发病三个月mRS-0长期二级预防:1、阿司匹林0.1QD2、阿托伐他汀20mgQD3、降压药物4、戒烟

□-11-13

△发病7月余,颅脑3D-TOF-MRA:基底动脉管腔狭窄较第一次复查时进一步改善。

△发病7月余,管壁MRI(基底动脉狭窄部位断面扫描,与第一次复查基本同一位置):狭窄管腔较第一次复查有改善,纤维帽强化弱于第一次复查(橙箭)。

简要评析

1、本例青年脑梗死患者,有高血压和吸烟危险因素,其症状性基底动脉闭塞原因最终由管壁MRI确定是粥样硬化斑块。

2、栓塞或血栓形成导致的基底动脉急性闭塞,是一严重脑血管疾病,预后极差。然而,还存在另一种情况,即粥样硬化慢性闭塞时,因管腔是缓慢逐渐闭塞,故有时间建立各种形式的侧支循环途径;当侧支循环不足时才发生缺血事件,其症状一开始常不严重,呈现波动或逐渐进展性病程;其中一部分可能症状较轻,本病例即是如此。

3、传统认知中,脑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呈局限性分布,但这并不绝对,正如本患者管壁MRI所见,基底动脉弥漫斑块形成闭塞管腔。这样的基底动脉弥漫斑块形成闭塞管腔,可能并不合适行血管内介入再通治疗,球囊扩张或(和)支架植入必定会对如此重负荷的斑块造成严重挤压,从而导致多条细小穿支动脉开口闭塞,引发严重脑干梗死。

4、笔者已经在其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yz/673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