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重疾险理赔条款深度解读系列的第四篇:冠状动脉介入手术
冠心病的治疗策略,有药物治疗和血运重建两种,血运重建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术(或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
本文对冠状动脉介入手术重疾险条款(无重疾条款,只有轻症条款)进行深度解读,供读者朋友们参考。
01
冠状动脉介入手术
轻症疾病(轻症)条款:
1)百年人寿康盛保
微创冠状动脉介入手术(非开胸手术):
为了治疗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性疾病,首次实际实施了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切除术或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
如被保险人同时或先后达到“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塞”、“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和“微创冠状动脉介入手术(非开胸手术)”的赔付标准,我们仅赔付其中一项轻症疾病保险金;赔付后另外两个病种轻症责任终止。
2)复星联合康乐一生版
冠状动脉介入手术(非开胸手术):为了治疗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性疾病,首次实际实施了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切除术或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
如果被保险人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发生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塞,本合同只给予在本疾病项下的理赔,不再给予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塞理赔。理赔后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和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塞保障同时终止。
3)工银安盛御享人生
冠状动脉介入手术(非开胸手术):为了治疗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性疾病,首次实际实施了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切除术或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
4)恒大人寿万年康
微创冠状动脉介入手术(非开胸手术):
为了治疗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性疾病,首次实际实施了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切除术或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
5)瑞泰人寿乐享安康
冠状动脉介入手术(非开胸手术):为了治疗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性疾病,首次实际实施了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切除术或者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
若被保险人因同一原因导致其同时满足“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塞”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非开胸手术)”的,仅按其中一项给付。
6)太平福禄嘉倍版
冠状动脉介入手术(非开胸手术):
为了治疗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性疾病,首次实际实施了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切除术或者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
被保险人已达到本合同所指重大疾病“急性心肌梗塞”或“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标准的,我们不承担本项手术保险责任。我们仅对“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塞”、“冠状动脉介入手术(非开胸手术)”、和“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三项中的其中一项承担保险责任,给付其中一项保险金后,对其他两项特定疾病保险责任同时终止。
7)信泰百万守护
微创冠状动脉介入手术:
指被保险人为了治疗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性疾病,首次实际实施了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切除术或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
本公司对该种轻症疾病理赔后,不再对“不典型心肌梗塞”、“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承担给付轻症疾病保险金的责任。
8)中国人寿国寿福臻享版
冠状动脉介入手术:
指为治疗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性疾病,首次实际实施了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或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
9)中国平安平安福Ⅱ
冠状动脉介入手术:
指为治疗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性疾病,已经实施了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切除术或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
我们仅对“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塞”、“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和“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三项中的其中一项承担保险责任,给付其中一项保险金后,对其他两项特定疾病保险责任同时终止。
(以上条款摘自9款重疾险产品:百年人寿康盛保、复星联合康乐一生版、工银安盛御享人生、恒大人寿万年康、瑞泰人寿乐享安康、太平福禄嘉倍版、信泰百万守护、中国人寿国寿福臻享版、中国平安平安福Ⅱ。)
1
温馨提示:
以下是条款解读的内容,由于涉及的医学知识比较多,全部理解需要一定的医学基础,如果阅读有困难,建议您跳过条款解读1的内容,直接阅读条款解读2的内容即可。
2
01
条款解读1: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适应证
CABG和PCI的目的,是缓解或根除冠心病症状,提高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降低死亡与心肌梗死风险,改善预后,两者已成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血运重建方式。
PCI已成为开展最为广泛的介入治疗手术,全世界每年开展的PCI例数已超过万例,我国年完成PCI例数23.5万例,逐年上升。
与药物治疗相比,PCI并不能降低患者远期的死亡及心肌梗塞的发生率,仅在较大范围心肌缺血的患者中有明显的优势,因此,规范的药物治疗仍然是稳定型冠心病治疗的基础。PCI主要适用于规范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症状控制不佳以及心肌缺血范围较大的患者。
危险评分系统:
风险-获益评估是对患者进行血运重建治疗决策(CABG还是PCI?)的基础。运用危险评分可以预测心肌血运重建手术病死率或术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指导医师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从而为选择适宜的血运重建方式提供参考。常用的危险评分系统特点如下:
欧洲心脏危险评估系统Ⅱ(EuroSCOREⅡ):通过18项临床特点评估院内病死率。
SYNTAX评分:根据11项冠状动脉造影病变解剖特点,定量评价病变的复杂程度,进行危险评分。对于病变既适于CABG、又适于PCI、且预期外科手术病死率低的患者,可用SYNTAX评分帮助制定治疗决策,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SYNTAXⅡ评分:是在SYNTAX评分的基础上,新增是否存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并联合6项临床因素(年龄、性别、肌酐清除率、左心室功能、是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周围血管病)的风险评估法,在预测左主干和复杂三支病变血运重建的远期死亡率方面,优于单纯的SYNTAX评分。
临床以冠状动脉病变血管腔直径狭窄程度作为是否干预的决策依据。狭窄程度≥90%时,可直接行血运重建;当狭窄程度<90%时,建议仅对存在缺血证据、或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flowreserve,FFR)≤0.8的病人行血运重建。
推荐类别:
Ⅰ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推荐使用;
Ⅱ类:指有用和/或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Ⅱb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被充分证明有用和/或有效,可考虑应用;
Ⅲ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证据水平: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水平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
根据上述指南的推荐,PCI的适应证为:
存在左前降支近段病变的单支病变
SYNTAX评分≤22分的左主干病变;
SYNTAX评分≤22分的三支病变;
无前降支近段病变的单支或双支病变;
存在前降支近段病变的双支病变;
SYNTAX评分22~32分的左主干病变。
02
条款解读2: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类型
1.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
年,Gruentzig在局麻下经股动脉穿刺,导入自制的球囊扩张导管,成功地消除了1例患者位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段的狭窄性病变,开创了介入心脏病学的新纪元。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coronaryangioplasty,PTCA)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管腔狭窄最基本的介入性技术。经皮穿刺周围动脉将带球囊的导管送入冠状动脉到达狭窄节段,扩张球囊使狭窄管腔扩大,血流畅通。
具体操作是穿刺股动脉或桡动脉,将一根管端有小球囊的特制导管(指引导管),顺着动脉血流在X线透视下,慢慢送到心脏的冠状动脉。到冠状动脉的狭窄部位时,可将球囊加压到数个大气压之后扩张局部狭窄的病变,使血管内径增大,从而改善心肌供供血,缓解胸痛症状,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
指引导管的外径(OD)通常用F(French)表示,F前的数字指的是指引导管外径的周长(mm)数。例如,6F导管表示导管外径的周长是6mm。绝大多数公司提供5F~8F指引导管,目前较多采用的为5F~7F指引导管。
2.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是将金属支架永久性地置放于冠状动脉病变处,经球囊扩张释放或自膨胀方式支撑住血管壁,以保持冠状动脉管腔的开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
支架是具有相当支撑力的网状管样金属结构。支架植入是从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并在X线的透视下利用特殊的器械将支架送至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然后利用球囊扩张或自膨胀将支架撑开,从而使狭窄消失,血流通畅。
为什么有了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还需要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这是因为:
由于支架能够治疗由球囊扩张引起的急性血管闭塞(发生率5%~8%),使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得以提高,并且用于治疗复杂病变比球囊扩张有更满意的结果,同时可降低球囊扩张的再狭窄率(6个月内再狭窄率30%~50%),提高治疗的长期效果。
支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金属裸支架(baremetalstent,BMS):
2)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stent,DES):
年9月,在欧洲心脏病学会议上报告了著名的RAVEL试验的结果,标志着PCI从此进入了DES时代。
药物洗脱支架的出现,基本解决了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restenosis,ISR)的问题,结束了二十年来介入器械与再狭窄作斗争的历史,从金属裸支架的再狭窄率20%~30%下降至3%,但仍然存在远期血栓的安全性风险。
3)生物可吸收支架(bioabsorbablevascularscaffold,BVS或BRS):
有学者将生物可吸收支架归类为第三代药物洗脱支架(DES),也有学者将生物可吸收支架单独作为一类,认为其代表了冠脉支架发展的最新技术革命。
无论是早期的BMS还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DES,冠脉支架植入术后,血管的自然愈合都会受到干扰,支架会永久地固定在血管壁上,阻止冠状动脉血管运动,支架的长期存留导致炎症反应、贴壁不良等,影响介入治疗的长期预后。
生物可吸收支架的问世将血管从金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没有长期金属刚性支架,允许冠状动脉血管运动,可避免永久性金属装置引起的并发症,从而使血管恢复到自然状态,为拟行心脏介入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尤其是对于排斥永久性金属支架的患者而言。
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基体一般为多聚乳酸、聚-L-丙交酯酸类等聚合物,设计初衷是在植入前期,发挥支架的支撑作用,抗增生阶段抗增殖的药物持续存在,最后支架逐渐降解消失。但目前,生物可吸收支架在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例如支架内血栓多发、支撑力先天不足、容易回缩等等,尚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临床应用非常有限。
在冠脉介入治疗的历史上,有几个标志性的事件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yz/4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