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人格特质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大背景之下,人格特质与心血管健康及疾病的关系一直是身心医学研究的热点。其中一个研究方向是以负性情绪为核心特征的人格特质与心血管疾病病发率和死亡率的关系。

具体而言,在测量个体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时,研究者一般会采用与之密切相关的应激的心血管反应模式。该模式包括应激刺激出现时心血管反应的大小、应激刺激解除后心血管反应恢复的程度,以及重复应激刺激呈现时的心血管反应大小。过大的应激心血管反应会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风险,过小的应激心血管反应(钝化反应)也会导致不良的心血管健康结果,应激后延迟的心血管反应恢复,会增加如冠状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风险。以负性情绪为核心的人格特质如高特质焦虑、高特质抑郁、D型人格、高神经质等负性特质人群在心理社会应激中通常倾向于表现钝化的心血管反应,并伴随应激后较差的心血管反应恢复,而高特质敌意、高特质愤怒、A型人格等负性特质人群在心理社会应激中则通常倾向于表现较大的应激心血管反应,且应激后恢复较差。

本篇研究在不同强度的心理社会应激刺激重复暴露下,将以负性情绪为核心的人格特质分为回避性和趋近性两类负性特质人格,探究其心血管反应、应激后心血管反应恢复、重复应激心血管反应的影响,以及是否通过认知评价这个中介变量影响应激心血管反应。

这篇文献中从两个新的方面出发,研究人格特质与心血管健康及疾病的关系:第一点是不同强度的心理社会应激刺激重复暴露,有机体在重复面对相同或相似的应激刺激时表现出的应激心血管反应的降低(即习惯化,cardiovascularresponsehabituation),有利于保持心血管健康,而重复应激表现出与首次应激同等大小的心血管反应,或重复应激心血管反应更大(即敏感化,cardiovascularresponsesensitization)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过大或过小(钝化)的应激心血管反应,差的应激后心血管反应恢复,重复应激仍然过大或过小的心血管反应,都反映出机体不能随应激刺激持续的时间做出动态性应对,即体现为固化或僵化的应激心血管反应模式,增加了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第二点是将以负性情绪为核心的人格特质分为回避性和趋近性两类负性特质人格去探究心血管反应。动机回避性负性特质有特质焦虑、特质抑郁、D型人格、神经质;动机趋近性负性特质有特质敌意、特质愤怒、A型人格。

有关认知评价是否在其中起中介变量作用,在生物心理社会模型下,个体会将情境知觉为挑战或威胁,评定结果取决于个体对自身资源和情境需求的感知。当感知到的个人资源超过情境需求时,个体会将情境知觉为挑战性的,而当感知到的情境需求超过个人资源时则会将情境知觉为威胁性的。此外,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也认为应激生理反应依赖于每个个体对自己与应激环境关系的认知评价。

实验流程:

正式实验在固定时段进行(下午2:30~5:30)。实验前一天电话告知被试实验前一晚要休息好,实验当天不要进行剧烈运动,不得服用任何药物或兴奋性饮品(如咖啡、红牛饮料等)。被试到达实验室后,首先安静地休息20分钟,然后适应实验室环境并填写人格量表。之后主试给被试佩戴生理数据采集装置(SOMNOtouchTMRESP)(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将被试带入应激实验室,开始正式试验(实验流程和数据收集时间见图1)。实验最后收集了人的数据,其中女生人,男生58人。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首先对人格特质的两维结构和重复刺激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对人格量表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本实验的人格特质两维结构的理论构想是成立的。且无论应激强度如何,首次和重复应激任务都显著地诱发了被试的心理生理反应,且高强度应激比中强度应激显著诱发了更大的心理生理反应,说明本研究中两次应激暴露和应激强度操作均有效。

对实验的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发现,无论在中强度与高强度还是首次暴露与重复暴露的心理社会应激情境中,特质抑郁、特质焦虑等回避性负性特质均与钝化的应激心血管反应、应激后延迟的心血管反应恢复相联系。推测的原因可能是,动机系统调节异常,如应对应激事件的动机不足或意识心理参与减弱,可能导致了应激条件下的生理脱离,引发钝化应激心血管反应的产生。而特质敌意、特质愤怒等趋近性负性特质均与较大的应激心血管反应、应激后延迟的心血管反应恢复相联系。趋近动机负性情绪(如愤怒)具有潜在的行动准备状态,伴有一定的自主神经激活反应。由此推断,趋近性负性特质与持续较大的应激心血管反应联系,可能与这种潜在行动倾向伴随的持续心血管激活反应有关。

结果还发现,重复应激个人资源感知在回避性负性特质与重复应激心率反应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即个体的回避性负性特质水平越高,可能感知到的应对应激的个人资源较少,从而降低了应对应激的生理动员,表现出钝化的应激心血管反应,间接效应解释了总效应的18.66%。

本篇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人格的两维结构还是需要在病历型人格中进一步讨论,生理指标也可以多采择一些;近期的生活经历也会影响到慢性应激的基线水平和应激反应。

参考文献:

吕薇.回避与趋近性负性人格特质对应激心血管反应模式的不同影响[J].心理学报,,52(06):-.

翻译:赵可欣校审:高笑编辑:程婉妮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sl/794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