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中美病例教学OCT指导的延迟支架策略


今天起,“心在线”与美国华裔心脏协会(CNAHA)独家合作的“中美病例教学"专栏正式上线。CNAHA与医院合作,借助虚拟会议室,对临床病例进行远程交流与教学,旨在促进中美华人心脏病学医生间的学术沟通,并对年轻医生提供贴近临床的继续医学教育和专业英语教育。基于此,"心在线"开辟专栏,每月3日与读者见面,对该项目的精选场次做深度报道。本期病例来自大连医院。

7月28日上午10:00,在大连医院远程会诊中心内,首次"中美病例教学"如期而至。大连医院夏云龙教授、周旭晨教授、尹达教授等多位中方专家出席;美方则由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李剑明医生、加州大学戴维斯医学中心范大立医生、和平医疗中心俄勒冈心血管研究所郭鸿生医生、北卡罗来纳大学医疗保健系统戴旭明医生、北卡罗来纳大学Caldwell医院周瑞海医生等参与。

本次讨论的3个病例均由中方专家尹达教授提供。简短的开场后,病例汇报正式开始。

病例1

男性,45岁,因"胸痛3小时"入院。吸烟20年,40~60支/日。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KilllipⅠ级。

对患者进行血栓抽吸,并给予抗栓治疗,具体用药如下图。

血栓抽吸后,右冠状动脉(RCA)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显示,A处管腔内膜较完整,但10-3点方向存在血栓;B处管腔内膜完整,血栓较多,如下图。

1个月后,管腔增大,血管愈合较好。血栓抽吸后即刻造影与1个月后造影及OCT对比,如下图。

针对上述病例中美专家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要点如下。

周瑞海:病例非常好,值得探讨。患者的RCA中段完全闭塞导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血栓抽吸后局部仍可见斑块破裂影像。若仅从造影的结果来看,依据指南必须置入支架。从科研的角度讲,探讨延迟支架是合理的,但不置入支架或可再次发生血管急性闭塞,且缺乏证据支持。

戴旭明:从OCT来看,是斑块破裂导致血栓,但病例中未提供长轴影像,不能反映斑块整体情况,信息不够完整。在OCT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过程中,应结合长轴及横截面影像,长轴影像可显示整段血管信息,包括参考血管直径、最小管腔横截面积(MLA)、斑块性质,以指导支架置入的部位。此外,血管内超声(IVUS)也是指导PCI治疗的重要手段,可提供斑块性质、斑块负荷、血管正性/负性重构等信息。但OC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应用较IVUS更有优势。

此例患者是否可进行血栓抽吸?对此,近年已有大量相关临床试验结果发布。TAPAS研究提示,血栓抽吸可降低死亡率;而纳入更多实施血栓抽吸策略患者的TASTE研究则显示,血栓抽吸并不能使患者的死亡率下降。尽管指南下调了血栓抽吸的证据级别,但临床中若患者血栓负荷较重,美国医生同样会考虑先进行血栓抽吸,这样能大大降低远端栓塞、无复流的发生率,且有利于选择更合适的支架。

从OCT的横截面影像看,此患者为典型的斑块破裂。若我是术者,从患者的安全性出发,我考虑置入支架。一方面遵循指南,另一方面确切阻断了此次发病的病理学机制。

郭鸿生:从美国医生的执业情况来讲,医生被要求遵循指南进行患者救治,这一点非常重要,无疑此患者应置入支架。但作为科研的探讨,延迟支架置入是一个大胆且有探索性的课题。据了解,目前国内其他一些中心也在进行此方面的尝试,但尚缺乏证据和数据的积累。

病例2

50岁,男性,因"胸痛1.5小时"入院。吸烟,40~60支/日。V2~V5导联ST段升高。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为0.08μg/L。造影显示,患者RCA血运良好,前降支(LAD)中段完全闭塞,如下图。初步诊断为前壁心肌梗死,KillipⅠ级。

此患者仍进行血栓抽吸,且给予抗栓治疗,具体用药如下图。

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患者残余狭窄率约为50%(左图)。OCT示,A处管腔内膜完整,12点钟方向有白色血栓,3点钟方向内膜片翘起,对血流无影响,或为血栓抽吸导管通过时造成的血管内膜损伤(右上图)。B处管腔内膜完整,12点钟方向有较小血栓(右下图)。OCT显示管腔无较大的斑块负荷。

1个月后再行冠脉造影和OCT。造影显示,LAD弥漫性病变,无严重狭窄。OCT示,血管内膜完整,仍存在血栓(为机化血栓)。

给予血栓抽吸,未置入支架,讨论再起。

戴旭明:OCT显示,此患者3点钟方向有内膜撕裂,12点方向存在血栓,是斑块破裂的典型征象;且患者LAD病变非常弥漫,应置入支架。

周瑞海:OCT除可见血栓外,4-7点钟及11点钟方向的纤维帽较薄,提示为不稳定斑块,未来发生急性事件的风险极大,建议置入支架。

周旭晨:患者LAD病变极其弥漫,血栓抽吸后无法阻断斑块进展,若无OCT结果作为支撑,多数医生将选择支架置入。但OCT显示,可能存在斑块侵蚀,残余管腔较大。且患者不愿置入支架,术者只能尊重患者,选择延迟支架置入。

病例3

男性,42岁,因"胸痛12小时"入院。吸烟10年,20~30支/日。年前壁心肌梗死,病变位于LAD中段。当时给予血栓抽吸,1周后冠脉造影显示,无残余血栓,残余狭窄较轻,接近正常管腔,因此未置入支架。随访至年10月时,冠脉造影显示,患者状况较好,如下图。此后患者自行停药,开始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

患者于年3月26日再次入院。入院心电图显示,前壁T波高尖,如左图。患者自行服用氯吡格雷等抗栓药物,胸痛症状已缓解,未进行急诊冠脉造影。给予抗栓等治疗1天后,再次心电图显示,前壁的T波倒置,如右图。考虑患者或存在血栓病变,对其进行冠脉造影,LAD中段仍无明显狭窄。

OCT检查,C处有既往破裂后愈合的斑块,纤维帽较厚。B处可见血栓,右侧较亮处为时间较长的血栓,暗处为较新鲜的血栓。血栓延续至A处,变薄。

冠脉造影未发现严重狭窄,但结合OCT结果,存在破裂的陈旧性斑块,且反复出现继发性血栓形成,建议患者置入支架。患者拒绝,故给予血栓抽吸,并进行抗栓治疗,具体用药如下图。已随访4个月,患者活动状况良好。

讨论接近尾声,3个病例激发了中美专家的哪些灵感呢?

戴旭明:病例中,强调了多种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强化治疗策略可能给患者带来获益,从早期的支架与药物治疗的临床试验中看,这一点似乎不成立,应置入支架治疗。但是也许应用OCT可以识别出哪些患者无需进行支架,从而指导临床实践,这是件非常好的事情。

尹达:前2例患者OCT上可能存在斑块侵蚀(erosion),如下图。对此,Akiko教授赞同我们的观点。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血栓病变的患者,①若有大量血栓负荷,首先应进行血栓抽吸;②OCT检查辨别斑块性质(如蚀损斑块、斑块破裂,还是钙化性斑块);③对于蚀损斑块,采取延迟支架策略,给予强力的抗栓治疗方案,同时结合冠心病二级预防;④择期对患者进行影像学复查。

理论依据有:①从YELLOW、HORIZON、ADAPT-DES试验的亚组分析看,非罪犯病变并非保持静止,即动脉粥样硬化在不断进展,有些斑块进行性加重,而有些斑块则有自愈倾向,斑块寂静的破裂而无临床症状的现象极其普遍。②蚀损斑块的发生与吸烟密切相关,戒烟等综合治疗措施有获得斑块痊愈的可能。③从IVUS显示结果来看,管腔狭窄与远端心肌缺血并不成正比,有研究显示,使用MLA预测远端缺血切点在2.4~4.1mm2,Kang等的研究提示亚洲人群或更低。因此,我们对部分特殊患者采取了特殊的治疗策略。

同时,目前我们在周旭晨主任、朱皓教授的带领下尝试进行此方面数据的积累,注册临床试验,为临床选择治疗策略提供证据。

最后,夏云龙教授指出,3个病例不仅体现临床治疗策略,更为探索ACS发生机制及治疗策略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期待我们自己的临床试验能为STEMI新的治疗策略提供证据支持。

现场图片

中方专家

部分参加病例讨论的中美方专家

延伸阅读

OCT指导PCI循证证据

在PCI过程中,OCT可以指导支架置入,尤其对于左主干和分支病变;判断支架的扩张、贴壁状况,及病变的覆盖情况等。对于OCT指导PCI,目前ESC指南给予Ⅱb级推荐。年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同样认为,截止目前,尚无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来探讨OCT指导的PCI治疗。对于明确的血栓、造影未识别的斑块破裂及支架膨胀不良,OCT较IVUS更有助于查明支架失败原因(Ⅱa,C)。对于选择性患者,OCT可优化支架置入(Ⅱb,C)。

年,Prati教授公布了CLI-OPC研究的结果:与仅冠脉造影下进行PCI相比,同时接受OCT指导时,患者的临床获益更佳,1年内心源性死亡或心梗的联合终点事件风险均显著降低(6.6%对13%,P=0.),且不增加并发症风险。此研究首次提出利用OCT指导PCI,但其为注册性研究,可靠性尚需进一步验证。

ILUMIENⅠ研究显示,OCT结果或影响术前57%及术后27%的治疗策略制定。另有报道显示,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血栓抽吸后,若OCT未见明显斑块破裂或狭窄,则可不置入支架。

年,PDA批准了IlumienOptisPCI优化系统获。其将OCT与血流储备分数(FFR)的系统结合起来,能够集中获得血管的实时3D图像重建,使医生更易观察治疗部位。

OPINION研究显示,OCT指导的PCI与IVUS指导的PCI在主要终点事件,12个月时的靶血管失败(心源性死亡、靶血管相关心梗或临床驱使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率类似。此外,OCT指导PCI还可改变38%的治疗策略。

近日,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发表的研究也建议利用OCT/IVUS指导PCI确保导丝入真腔,以优化支架置入。

血栓抽吸的循证证据

年,TAPAS研究显示,血栓抽吸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自其问世以来,血栓抽吸治疗身价暴涨。

然而,年的TASTE研究显示,PCI治疗联合血栓抽吸效果欠佳,未能降低术后30天及1年的死亡率。

年,TOTAL研究对单独PCI与PCI联合血栓抽吸的患者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半年后,血栓抽吸组与对照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心血管病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力衰竭组成的复合终点)发生率相当(6.9%对7%)。并且血栓抽吸组较对照组的脑卒中发生率显著升高。

年ACC/AHA/SCAI更新的STEMI患者直接PCI指南中,将STEMI患者直接PCI前,血栓抽吸的级别由Ⅱa降至Ⅱb。

目前,血栓抽吸获益证据仍不明确,尚需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证实。

CNAHA简介

CNAHA,即美国华裔心脏协会,主要由美国华裔心血管临床医师和科学家组成。其成立于2年,以在美国华人及中国医学专业人员个传播心血管和医学知识为己任。

在美国,CNAHA的会员数目不断增加,现已有余人。目前,CNAHA已与国内外许多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美国心脏学会、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美国心律学会等多个美国学术组织年会上举办了专场会议,并同国内同道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活动,如长城会-CNAHA论坛、中美转化研究项目学术会议等。

医院简介

大连医院始建于年,历经80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医院,由一部、二部、三部及泉涌部四个疗区组成。现编制床位张,年门急诊量余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9余万人次,年住院手术量4万余例。

医院连续三次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并获得"医院"、"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在医院日平均门诊量TOP榜单中,排第56位;医院综合评价中居榜首;在"医院竞争力o医院强"排行榜中,首次进入全国医院强。在"医院竞争力o医院强"排行榜中,位居第五。

专家简介尹达医学博士,大连医院冠心病一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卫生部介入培训基地导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血管病影像学组委员。曾于美国心血管病基金会/哥伦比亚大学医医院作博士后研究1年。研究方向为心肌微循环障碍、冠状动脉钙化、血管腔内影像学及生理学(OCT、IVUS、FFR)、OCT指导的青年心肌梗死延迟支架治疗、IVUS指导的慢性冠状动脉闭塞介入治疗及心血管病临床试验设计与实施。论文发表在美国心血管病学会JACC杂志。多年来从事心血管急重症的抢救、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IABP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疾病的介入治疗、血管腔内影像学及生理学(OCT、IVUS、FFR)指导的介入治疗、心肌微循环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作者尹达┆编辑郭雪梅岑聪┆美编柴明霞┆制版郭文强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sl/751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