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白癜风专家会诊 https://m-mip.39.net/pf/mip_5777843.html一、概述
脱疽是因先天不足,正气虚弱,寒湿之邪侵袭,瘀阻脉络,气血不畅,甚或闭阻不通而发病。其特点是好发于四肢末节,下肢多于上肢。初起时患肢末端发凉、怕冷、酸痛、麻木,间歇性跛行,继而出现夜间痛,疼痛可剧烈难忍。后期患肢出现坏死,趾(指)节脱落,疮口经久不愈。相当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等。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2-94)。
(1)多发于下肢一侧或两侧。患者可有手冷冻、潮湿、长期多量吸烟、外伤等病史。
(2)初起趾、指冷痛,小腿酸麻胀痛,行走多时加重,休息时减轻,呈间歇性跛行,趺阳脉减弱。继之疼痛呈持续性,肢端皮肤发凉,下垂时则皮肤暗红、青紫,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趾甲变形增厚,肌肉萎缩,趺阳脉消失。
(3)多发于老年人。
(4)超声多普勒、血流图、动脉造影、血脂等检查,除帮助诊断外,尚可了解血管闭塞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年制订的诊断标准》。
(1)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2)多有高血脂、高血压病史。
(3)下肢动脉慢性缺血性改变(发凉、疼痛、溃疡、坏疽等)。
(4)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5)踝/肱动脉压力比值≤0.9。
(二)证候诊断
1、寒凝血瘀证:肢体明显发凉、冰冷、呈苍白色,遇寒冷则症状加重,步履不利,间歇性跛行、多走疼痛加重,小腿酸胀,休息痛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2、血脉瘀阻证:肢体发凉怕冷,疼痛,步履沉重乏力,活动艰难,严重者持续疼痛,夜间尤甚、彻夜不寐。肢端、小腿有瘀斑,或足紫红色、青紫色。舌有瘀斑或舌质绛,脉弦涩。
3、气血亏虚证:患肢皮肤干燥、脱屑、光薄、皲裂,趾(指)甲增厚、变形、生长缓慢,汗毛脱落,肌肉萎缩。出现身体消瘦而虚弱,面色苍白,头晕心悸,气短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三、治疗方案
(一)中医辨证论治
1、寒凝血瘀证
治法:温经通脉
方药:阳和汤加减,麻黄、熟地、鹿角胶(烊化)、白芥子、炮姜炭、甘草、肉桂、鸡血藤、当归、元胡、川牛膝、红花。
注意:该方因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中成药:脉管复康片、金匮肾气丸、银杏叶片、银杏叶胶囊等。
中药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等。
2、血脉瘀阻证
治法:活血祛瘀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熟地、当归、川芎、赤芍、水蛭、地龙、蜈蚣、川牛膝、鸡血藤、元胡、生甘草。
注意:该方因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中成药:活血通脉胶囊、脉络疏通颗粒等。
中药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等。
3.气血亏虚证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熟地、当归尾、茯苓、党参、白术、甘草、川芎、地龙、黄芪、桃仁、红花、赤芍、牛膝。
注意:该方因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中成药:八珍丸、十全大补丸、复方丹参片等。
中药注射液:丹参粉针剂、黄芪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等。
(二)中医外治法
1、中药熏洗疗法(辨证选用)
未溃期
(1)寒凝证:温经通脉方
方药:肉桂,白芥子,路路通,桂枝,透骨草。
注意:该方因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2)血瘀证:活血通脉方
方药:红花,乳香,没药,苏木,元胡,路路通。
注意:该方因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2、敷贴疗法
将药物研为细末,调制成糊状制剂,敷贴于所需的穴位或患部。
(1)温阳止痛方
方药:附子(制)、制川乌、肉桂、吴茱萸、元胡、白芷、干姜。
(2)活血止痛方
方药:桃仁、红花、牛膝、丹参、水蛭、川芎、乳香、没药。
3、膏药外敷
冲和膏、红灵丹油膏外敷。
(三)针灸治疗
1、腹浮针:取疼痛患肢同侧少腹肚脐至髂前上棘连线中点为进针点,常规消毒,然后使用静脉留置针以针尖直向患肢,水平进针,整个针体浅置于皮下。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柄使针体在水平方向上作来回摆动的扇形运动,直至疼痛消失或不再减轻为止。进针完毕,抽出不锈钢针芯,将软套管仍留置皮下,胶布固定露出皮外的与软套管紧密连接的管柄。留置1天或数天,将软套管拔出。
2、腧穴热敏灸:适用于脱疽病未溃期,坏死期不宜使用,局部缺血禁用。定位热敏点:用点燃的艾条,手持调控,在患肢局部或相应穴位(血海、肾俞、委中、承筋、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等),距离皮肤表面3cm左右高度施行艾条悬灸。当患者感受到艾热发生透热、传热和扩热感觉,此穴即为热敏点。重复上述步骤,探查所有热敏点。操作方式:选择患者舒适的体位,分别在每个热敏点上实施艾条悬灸,按下述步骤依次进行回旋、雀啄、往返、温和灸四步法操作;先行回旋灸2分钟温热局部气血,继以雀啄灸1分钟加强敏化,循经往返灸2分钟激发经气,再施以温和灸发动感传、开通经络。以完成灸感四相过程为标准,直至透热、扩热甚至感传现象完全消失为止。
(四)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实际,可配合应用肢体循环驱动治疗仪和红光照射仪、腿浴治疗器、足疗仪、磁振热治疗仪、阿是超声波治疗仪等,以改善局部血运,促进侧枝循环形成。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亦可采用手术治疗,如动静脉转流术、动脉旁路术、动脉介入成形术、干细胞移植术等。
(五)功能康复锻练
适用于早期和恢复阶段的患者,但已有溃疡形成者禁用。患者仰卧位,先将患肢从水平位抬高45度以上,维持1~2分钟,然后下垂1--2分钟,再放置水平位2分钟,继而作患肢的旋内旋外,以及屈曲伸展活动,如此反复约20分钟。可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每日练习。
(六)内科基础治疗
1、降压
2、降脂
3、心脑血管疾病常规处理
(七)护理调摄
1、严格戒烟。
2、饮食:要保持病人良好的食欲和足够的营养,多食含纤维素丰富、含胆固醇量低以及低热量、低脂肪的饮食,多喝水或淡茶水,忌食膏粱厚味、辛辣刺激之品。
3、患肢护理:尽量避免交叉腿、盘腿、“翘二郎腿"、膝下垫枕、抬高患肢、长时间采用坐位等,患肢避免过冷过热刺激,避免足部碰撞,压伤。
4、功能锻炼:适量运动,当患肢出现疼痛时应原地休息至疼痛缓解。
四、难点分析及解题思路
难点之一:如何早诊早治
本病主要发生于老年人的大、中型动脉,大多数呈慢性发病经过,只有在分支小动脉急性栓塞,侧支循环未能代偿时才出现症状,此时治疗,必然延误时机。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如何早诊、早治,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认识动脉硬化闭塞症高发率的特点,及早采取防治措施:据国内调查报告:60岁以上发生率为79.9%,而70岁以上达%。平均年龄为58.8岁。男女发病率之比为6:1~8:1。所以对高龄患者(尤其是男性)只要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应按动脉硬化闭塞症防治。
脱疽初期,仅有下肢轻微酸胀不适,行走较远距离后易感下肢疲乏,作动脉彩超等检查未必能明确发现病变。而此时中医辨证施治有其优势:一方面,应注意调节饮食,宜清淡,忌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及辛辣之品,以防过伤脾胃,湿郁化热阻络而加重病情;另一方面,内服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滴丸及益气活血方剂如桃红四物汤、四妙勇安汤等加减,能降低胆固醇、纤维蛋白原含量,清除氧自由基,减轻血管壁损伤,降低血液高凝状态,有延缓动脉硬化闭塞进程的作用。
同时,可采用中药煎剂外洗,用王不留行、虎杖、乌梢蛇、牛膝、毛冬青、川马、络石藤、大黄等煎水,每晚泡脚1次,水温以40℃左右为宜,以免烫伤。
2、掌握本病急性动脉栓塞的临床特点
(1)过去肢体缺血表现未引起病人注意,突然发生机体缺血症状。
(2)过去肢体有较轻的缺血症状,突然加重。
(3)由于小栓子脱落突然引起指(趾)动脉栓塞,出现“白指(趾)或蓝指(趾)现象”。
3、加强对本病动脉栓塞好发部位的动态观察动脉硬化闭塞症栓塞部位,依次是:主一髂动脉段,股一胭动脉段,胭动脉段。动脉分叉部是最常见发生部位。对这些部位动态听诊观察,根据搏动正常、出现杂音、搏动减弱或消失,及时采取相应的降黏、祛聚、解凝、扩张血管的治疗措施。一切治疗争取在栓塞之前进行,不要等到栓塞之后才治疗其缺由并发症,这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难点之二:手术后如何发挥中医药作用
手术治疗只是对症而非对因治疗,手术虽可暂时改善缺血肢体的症状,但对动脉硬化的进程无改变。因此,术后如何防止病情发展,防止吻合口内膜增生、狭窄、闭塞是治疗上的又一难点。
动脉搭桥或静脉动脉化术后,若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易致出血。术后可采用中医辨证施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行气通络为法,遣方用药(如桃红四物汤、顾步汤等),降低血黏度,消除粥样斑块,增强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坚持服用不但能有效延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进程,还能防止吻合口狭窄,而且无出血倾向等副作用,疗效确切。
五、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临床治愈①临床症状基本消失;②步行速度80~步/分,并能持续步行≥0米无不适者;③肢体血流踝/肱比值(ABI)或经皮氧分压(TcP02)明显改善。
显著有效①临床症状明显改善;②步行速度80~步/分,持续步行≥米;③肢体血流踝/肱比值(ABI)或经皮氧分压(TcP02)有改善。
进步①临床症状减轻;②步行速度80~步/分,行走距离≥米。
无效(包括恶化)治疗1个疗程后,症状及体征无进步或病情继续发作。
(二)评价方法
1、症状评价指标:(应用量化评分表评价治疗前后患肢症状改善情况)
①疼痛;②麻木;③皮肤温度;④间歇性跛行
2、客观性评价指标
①治疗前后踝/肱比值(ABI);②经皮氧分压测定(TcP02)
3、转归预后指标
①患肢存活率;②截肢率。
声明:内容来源于“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编辑:竹叶
审核:虫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sl/6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