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20日是
“中国心梗救治日”
今年的主题为
“心梗拨打,胸痛中心快救命”
心梗预警信号有哪些?
如何预防心梗呢?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这些症状需警惕
心绞痛心梗最典型症状就是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并伴有心悸、呼吸困难、全身乏力、出冷汗等症状。
胃肠道反应许多人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而且可能有濒死感。
休克、晕倒少数人不会感到疼痛,而是直接休克、晕厥。
与劳累有关的全身性疼痛一劳累或一激动,就出现身体疼痛,一休息疼痛就消失了。疼痛不一定是心脏相关部位,可能是肩膀疼、后背疼、胃疼甚至可能是牙疼等。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心肌梗死发病年龄明显提前。二十几岁突发心梗,不治身亡的新闻屡见不鲜;另一方面,有心肌梗死危险因素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图片来自网络
与年老心梗患者相比,年轻人心肌梗死有以下特点——
吸烟是非常重要但被忽视的因素。烟雾中所含的细小颗粒会伤害血管和心脏。法国一项历时15年的队列研究发现,男性心肌梗死发病率下降,女性心肌梗死发病率上升的最大的原因是,女性吸烟率明显上升;
年轻人心梗多因冠状动脉痉挛引起,血管造影发现,年轻的心梗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相对较轻;
相对来说,心梗一旦发生,坏死程度往往更加彻底,对年轻人心脏的打击更大,复发率较高。年老心梗患者的心脏在冠状动脉病变长时间的“侵害”下,已形成一定的适应机制。
事实上,不规律的作息习惯和生活习惯正在无形中透支年轻人的健康。
熬夜、吸烟、喝酒和三高饮食都是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平时一旦出现如胸痛等症状,一定要记得及时就医。
遇有人心梗这样做——
1.让患者就地坐下或平躺不可随意搬动、扶起患者,避免其情绪激动。
2.立即拨打怀疑有人突发心梗,应第一时间拨打等待救援。打急救电话时要冷静,保证说对重要信息,如患者的年龄、性别、其所处的地点(具体到门牌号)、现场附近显著的地标,并描述意外事件类型、患者发病情况。等得到电话调度人员提示后,再挂断电话,保持电话畅通。如有条件,家属可在小区门口或马路交叉口接应救护车。
3.谨慎服药如果病人有冠心病病史,怀疑心梗时,可在测量无低血压情况下,舌下含化硝酸甘油1片,并同时嚼服阿司匹林,如果自己不能明确判断,可电话咨询专业医务人员后再应用。但如果没病史或不清楚病人情况,最好不要随便给病人服药。
4.让患者吸氧如果家中备有氧气袋,让患者及时吸氧,如果没有,就把窗户打开。
5.合理心肺复苏患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时,可进行心肺复苏。如果患者还有心跳和呼吸,心肺复苏反而会增加室颤风险。
预防心梗这样做——
规律作息早睡早起,每晚睡足8小时,避免熬夜工作,避免精神紧张、大喜大悲,保持心态平和。
适度运动根据个人喜好坚持适度的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以上,每周至少3-5次,有利于保持正常体重、增强心肺功能、增加心肌供血及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
合理膳食应以富有营养的清淡饮食为主,做到按时进餐、饮食有节,避免暴饮暴食,适时补充水分,可以避免血液黏度增加及血栓形成。
戒烟限酒吸烟与冠状动脉硬化明显相关,烟中的焦油等有害成分可使血管痉挛,而一氧化碳也会降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造成心肌缺氧。大量饮酒则可能使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
定期健康体检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则有助于早期干预心肌梗死的相关发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从而防范中青年心肌梗死的发生。
最后,秋冬时节是心梗发生的高峰期,近日冷空气来袭,气温骤降10度,此时尤其要注意预防心血管疾病。
个人做好防寒保暖,保持心态平和,保证规律的作息生活,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防止便秘;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按时服药,外出时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药物。
资料:青浦健康
原标题:《面对心梗只能叹息?不!牢记“”,跑在心梗前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sl/10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