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权威 http://www.bdfyy999.com/精准用药--氯吡格雷
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用于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周围动脉缺血等动脉血栓性疾病的治疗。
氯吡格雷的常规用法用量为:每次75mg,每日一次,与或不与食物同服。理论上,每天坚持服用氯吡格雷,可有效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或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的血栓事件。实际上,即便严格按照推荐的剂量服用氯吡格雷,仍有小部分患者达不到预期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甚至发生心、脑血管事件。
产生个体差异的原因除了患者的依从性、冠心病危险因素(肥胖、糖尿病、吸烟)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外,基因差异也发挥重要作用。
氯吡格雷的药代动力学
氯吡格雷实际上是一种前药,只有15%能通过肝药酶代谢为活性产物发挥药效。在这个过程中,「酶」CYP2C19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同样服药,疗效有差
基因的多态性
早在年,美国FDA就宣布氯吡格雷抵抗的「黑框警告」,提醒应用氯吡格雷后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与CYP2C19功能缺失的等位基因有关。氯吡格雷代谢不良者,在体内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发挥药物作用的活性形式,药物疗效因而显著降低。这就意味着氯吡格雷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这是为什么呢?不同人CYP2C19的能力随着基因型的不同而有差异,可分为4种代谢表型:超快、快、中、慢代谢型。其中,CYP2C19功能较差的慢代谢型,氯吡格雷将很难被激发出活性,也就是说服用氯吡格雷也不一定会有效抑制血栓的形成。
常规剂量的氯吡格雷在超快代谢型患者中产生活性代谢产物增加,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增强,出血风险也会增加;
CYP2C19功能较差的慢代谢型,氯吡格雷将很难被激发出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下降,增加了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或脑中风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
为了保证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聚集疗效,可以对患者进行基因型检测,根据基因型选择合适的剂量,保障疗效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氯吡格雷个性化用药建议
快代谢型:常规剂量疗效较佳,血小板抑制作用正常,氯吡格雷标准剂量给药。中代谢型:常规剂量疗效欠佳,血小板抑制作用降低,根据其他检测指标,必要时增加用药剂量或换药(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等)。慢代谢型:常规剂量疗效不佳,血小板抑制作用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大。必要时增加用药剂量或换药(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等)。
参考文献:
1.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多样性临床检测和处理的中国专家建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2.基于药物基因组学的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化药学服务指引(年版),广东省药学会。
来源
普中心e药学服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hz/6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