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动脉血管病变,是一种由脂质、胆固醇、钙和其他物质组成的斑块在血管内形成而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前,机体无明显症状。随着血管斑块的形成,不同的病变部位也会出现不同的缺血症状。
主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主动脉的后壁及其分支开口处。由于主动脉管腔大,虽有严重粥样硬化,并不引起明显症状。病变严重者,受血压作用易形成动脉瘤,动脉瘤破裂可发生致命性大出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缺血可表现为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患者可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
颈动脉和脑动脉粥样硬化:可表现为头晕、眩晕、晕厥等症状。
肾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顽固性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
四肢动脉粥样硬化:以下肢动脉狭窄常见,可出现下肢发凉、麻木和间歇性跛行。即行走时小腿麻木、疼痛以至痉挛,休息后消失,再走时又出现,严重时可持续性疼痛,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表现为进食后腹痛,腹痛多发生在进食后10分钟左右,逐渐加重,约1小时后缓解,可伴有恶心、嗳气、腹胀、腹泻。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疾病还有外周动脉疾病、动脉夹层等。
大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之一,脑梗死俗称中风,可以导致偏瘫、嘴眼歪斜、语言障碍、意识不清等,严重者也可导致死亡。冠状动脉是给心肌供血的血管,当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就可能诱发心肌缺血,从而发生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而导致死亡。
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因素:
1、年龄
科学研究发现在40-50岁的健康人群中,有近40%的人存在动脉斑块,年龄越大,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越高。
2、高危因素
高血脂、吸烟史、过量饮酒、高血压、糖尿病、蔬菜、水果摄入偏少、缺乏运动、压力过大、精神紧张、过于肥胖等。
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
定期体检:一方面能及早发现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疾病,以利于早期治疗。另一方面,对于有上述危险因素者。定期体检可以监测治疗效果。
体检项目一般包括测量血压、测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尿酸、心电图、颈部血管超声等。其中,颈部血管超声是常用的血管检查方法,可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等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应从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来着手,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病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是老年人,中青年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也较为常见。因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合理使用药物能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
科学饮食:饮食宜清淡、低盐,粗细粮搭配,多吃水果及富含纤维食物;经常吃蔬菜,尤其是十字花科蔬莱如西兰花、卷心菜、紫甘蓝等,有助于延缓老年性颈动脉粥样硬化;限制糖、含糖饮料和红肉的摄入;忌辛辣的、非常咸的或非常甜的食物,忌暴饮暴食。
适当锻炼:体育活动要循序渐进,不宜勉强做剧烈运动。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劳逸结合,睡眠充足,戒烟限酒。
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hz/6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