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代表了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的两个有趣的领域。在不同药物当中,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广泛研究和证明。
材料与方法:基于材料搜索,以及通过搜索至年3月MEDLINE和PubMed获得本叙述性综述。所使用的搜索词是:“颈动脉斑块、内膜中层厚度、斑块负荷、卒中”与“他汀类药物、多效性、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降脂药”。
结果:颈动脉狭窄既是评价动脉粥样硬化负担的一个有用参数,也是治疗决策(药物或手术)的靶疾病。他汀类药物不仅改善血脂,还会诱发一些有助于颈动脉斑块稳定的“多效”抗炎活性。他汀类药物介导的保护活性与先进成像技术的潜在获益目前正在亚临床水平积极研究中。然而,考虑到一些新技术(除B超)仍然相当昂贵,因此它们此刻在研究而非临床领域中具有重要作用。
结论:越来越多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治疗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诱导斑块炎症和大小部分消退。创新的成像技术也可以改善脑血管和冠状动脉事件高危患者的识别,因此,他汀类药物预防性治疗可能至关重要。
点评
袁学谦
医院
神经内科
主任医师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病因,评估颈动脉斑块可为预测脑梗死发病提供重要参考。
颈动脉分叉部内皮易受损伤并分泌生长因子吸引单核细胞聚集、迁入内皮下分化为巨噬细胞,内膜内氧化后的脂质被巨噬细胞和中膜平滑肌细胞摄取后,形成单核细胞源性和平滑肌源性泡沫细胞。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可使泡沫细胞坏死、崩解形成粥样坏死物;内皮损伤后也引起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和生长因子,血管强烈收缩,血小板进一步积聚,合成和分泌大量胶原纤维,最终促使颈动脉斑块形成。
指南推荐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控制危险因素。对于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后长期应用他汀类药物有助于降低卒中复发。
他汀类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环节的。除降脂外,还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抑制单核细胞粘附、聚集,降低血清炎性标记物及细胞因子;免疫调理作用;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等作用。
他汀类药物的肝毒性、横纹肌溶解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
这篇综述主要阐述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机制、评估方法、治疗及预后,强调了他汀类药物在治疗中的关键作用。
白宏英
医院
神经内科
主任医师
这篇综述主要阐述了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颈动脉狭窄的评估方法、他汀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及安全性等。
炎症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在血管分叉处的剪切力,使血液层流、湍流,加速了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CB2受体在斑块易损性中起关键性保护作用。而抗-Apo-A1IgG则相反,它能直接激活人体巨噬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前体和MMPs,还能募集中性粒细胞。这些介质有望成为评估严重颈动脉斑块狭窄程度评估的生物学标志。
颈动脉狭窄是一种易得的评估动脉粥样硬化和疗效的重要参数。检查颈动脉狭窄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评估手术方式、药物选择等方面。
B超是评价颈动脉狭窄最安全、简单、经济的一种方法。2维B超和3维B超都能很好地评价颈动脉斑块负荷和回声强度。而MRI、CT、FDG-PET能更好的定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和斑块稳定水平,但由于价格昂贵,现在主要用于研究领域。
他汀药物不仅仅能有效降低LDL-C的水平,而且在抗粥样硬化中有多向性作用。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使单核细胞减少释放趋化因子、上调粘附因子和趋药性、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活动来减轻亚临床系统性炎症反应,稳定斑块。
他汀类药物虽然有导致2型糖尿病和肿瘤风险的可能性,但副作用很少,肝酶升高和肌溶解发生率都很低,而且不引起颅内出血、认知功能下降等。其应用,能明显降低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发生率,降低CEA围手术期卒中、心肌梗死、死亡的发生率,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缩小斑块体积。但是增加剂量不能增加获益。故指南推荐他汀类药物用于心血管事件的预防。
更多最新文献,全文获取,皮肤病白癜风皮肤病医院哪家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hz/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