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当不明来源的新冠肺炎遇上不明原因的川崎病


最好的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www.znlvye.com/

当地时间5月18日,美国纽约市长表示,该市名儿童出现类似川崎病症状。此外,欧洲多国均已发现此类病例:英国至少75~名儿童,法国已有超名儿童。川崎病又称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眼睛发红等,高发年龄为5岁以下婴幼儿。美国疾控中心已正式将这种疾病与新冠病毒进行关联。

什么是川崎病

川崎病即小儿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类发病原因不完全明确的、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临床表现可有发热、皮疹等,川崎病患者可发生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未经治疗的患儿死亡率达到20%-25%。

历史起源

川崎病(KD)于年,由一位日本“欧吉桑”(老爷爷)川崎富作首先报告。

自年以来,世界各国中发病最高的便是亚裔人群。本病可怕之处在于,约有15%~20%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害。

▲川崎富作

川崎富作的故事开始于年,一位年仅4岁零3个月的小孩在母亲的陪伴下走进他的诊室,面对这位以高热、结膜炎、皮疹和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的孩子,从医多年的川崎有些“捉襟见肘”,他翻遍了资料、做尽了检查也未能明确孩子的诊断;最终,迫于无奈的川崎只得令孩子带着一份印有“诊断不明(Diagnosisunknown)”的病历出院了。

可是川崎老先生与这种神秘疾病的“缘分”并未就此了结,在此后的几年里,反复有表现类似的孩子来到他的诊室就诊,可他即没法明确病因也不能给出诊断,针对性的治疗便更是无从谈起。

最终束手无策川崎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一种人类历史上“素未谋面”疾病,他决心将这一系列病例整合发表,期待能引起医学界同行们的注意,于是在年,历史上首篇关于“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的旧称)”的文章发表在了日本医学杂志《Arerugi》上。

此后,越来越多的相关报道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这类“病因不明、诊断不详、治疗无方”的疾病被命名为“川崎病(Kawasakidisease)”。

流行病学

从流行病学的角度看,川崎病是一种相对少见的疾病,其好发于5岁以下的亚裔儿童,其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而成人的川崎病则极为罕见。来自日本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0-4岁的男孩中川崎病的发病率为/000(即千分之2.4),其中以6-11月的婴儿最为好发;而我国的资料显示,5岁以下的儿童川崎病的发病率约为69/000(约为千分之0.7)。

病因、机制

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川崎病的神秘面纱正被逐渐揭开。

目前认为,川崎病的核心病理表现为中等大小肌性动脉的广泛炎症;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通常为高热且对退热药物反应不佳)、结膜炎、黏膜炎(表现为草莓舌及嘴唇皲裂发红)、皮疹(常表现为红斑或猩红热样皮疹)、肢体变化(手掌和足底弥漫性发红及手背足背的硬性水肿)、颈部淋巴结肿大、心血管受累(心肌炎、心律失常和冠状动脉损害)和关节炎等,其诊断标准沿用了川崎富作在年所提出的相关标准(典型临床表现中5条满足4条)。

可是,而今的川崎病却依然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态示人,因为医学界仍然对川崎病的病因捉摸不透;感染、免疫损伤和遗传因素被认为是可能的病原学因素,甚至某些较为激进的观点认为,川崎病是由是一种迄今未被识别的病原体所致。

病理变化

全身性血管炎,尤其好发于冠状动脉。分四期。

1期历时10余天。炎症主要侵犯小动脉、冠状动脉主干附属的小营养动脉和静脉。心包、心肌间质及心内膜出现炎症,有许多炎性细胞浸润。

2期约半个月或以上,炎症侵犯冠状动脉主干全层。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壁全层,血管壁结构被破坏,可能导致血栓和动脉瘤。

3期约一个月左右,炎症逐渐消散,血栓和肉芽开始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内膜增厚明显,导致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阻塞。

4期约数月至数年,病变逐渐愈合,心肌瘢痕形成,阻塞的动脉可能再通。

临床表现

心脏:1~6周可出现心脏炎(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而出现冠状动脉狭窄或动脉瘤的患者临床上可能没有典型表现,少数出现心肌梗死的症状。冠脉损害多于第2~4周出现(或恢复期)。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瘤破裂可致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3岁以下男孩,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是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

▲川崎病的心脏病变

发热:39~40度,持续1~2周(或以上),稽留热或弛张热,抗生素无效。

球结合膜充血:3~4天起出现,无脓性分泌物,热退后消散。

唇及口腔表现:唇充血皲裂,口腔粘膜弥漫充血,草莓舌。

手足症状: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和掌跖红斑,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蜕皮,指(趾)甲有横沟,重者脱落。

皮肤:多形性红斑和猩红热样皮疹,常在第1周出现。肛周发红、蜕皮。

颈淋巴结肿大:单或双侧,坚硬触痛,表面不红,无脓。病初现,热退散。

▲一张图记住川崎病症状

诊断标准

发热5天以上,伴下列5项临床表现中4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为川崎病。(如5项临床表现中不足4项,但超声心动图有冠状动脉损害,亦可确诊为川崎病)

四肢变化: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

多形性皮疹

眼结合膜充血,非化脓性

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凸起、充血,呈草莓舌

颈淋巴结肿大

治疗

川崎病绝非无药可治的疾病,但由于病因不甚明确,川崎病的治疗主要以“对症+防治并发症”为主;

1.千古神医:“阿司匹林”。每日30~50mg/kg,分2~3次服用。热退后3天逐渐减量,2周左右减至原1/10,维持6~8周。

2.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推荐:发病前10天内,2g/kg,于8~12h静脉缓慢输入。

预后

“川崎病”为“自限性疾病”(不用管、自己也会好,“严于律己”的疾病),一般预后良好。

没有冠状动脉病变的宝宝,在出院后的第1、3、6个月及1~2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体格检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

有冠脉病变的宝宝,更应长期密切随访,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全套体检。冠状动脉瘤多在生病后的2年内自行消失,但多会遗留管壁增厚和弹性减弱等功能异常。大的动脉瘤常不易完全消失,时常导致血栓形成或管腔狭窄。

川崎病和新冠肺炎有关系吗

柳叶刀杂志《COVID-19andKawasakiDisease:NovelVirusandNovelCase》描述了一个6个月大的婴儿被确诊为典型川崎病的病例,该婴儿因发烧和轻微呼吸道症状而进行了COVID-19的筛查,结果为阳性。欧美不少国家出现川崎病患儿确诊新冠肺炎的相关病例,表示新冠肺炎和川崎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比如二者都具有发热的症状。区别在于川崎病一般表现为血管炎症,而新冠肺炎是呼吸系统疾病。有人推测是COVID-19发送了变种,导致婴儿川崎病的出现。也有说法是新冠肺炎儿童确诊表现为血管炎症等类似川崎病的症状,而成年人更多的是呼吸系统功能改变。目前尚无定论。

写留言

参考:《COVID-19andKawasakiDisease:NovelVirusandNovelCase》

图源网络,侵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gr/493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