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德达心脏团队自制带膜支架,成功救治冠状


冠状动脉瘤在心血管病变中属于较棘手的病症,通常在冠状动脉造影术时偶然发现,发病率仅为0.3%~4.9%,冠状动脉瘤能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夹层、血栓、闭塞等,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死亡率极高。

年逾六旬的王老伯就是一名冠状动脉瘤患者,上个月因突发急性下壁心医院救治。通过冠状造影发现右冠状远端有一个巨大的冠状动脉瘤并伴有血栓形成,但由于他的血管非常粗大,直径超过了5mm,目前市面上无法找到合适的带膜支架,医院只能对他进行血栓抽吸手术,暂时帮助王老伯恢复了冠脉血流灌注。

但这样的方式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存在的血管瘤随时可能再次引发心肌梗死,而要彻底杜绝隐患,唯有进行心外手术治疗。王老伯想到手术的创伤、风险,还有高昂的费用,很是为难。最后在朋友的推荐下,他特别从杭州赶到上海,希望医院“心脏团队”的帮助。

心内外科专家联合会诊选择最佳手术治疗方案

德达心脏团队的内外科医师对王老伯病情进行了反复讨论,两种可行性方案应运而生。一种是进行心外科手术,采用瘤体旷置的方法,在瘤颈处补片缝合以封闭瘤体,但缺点是开胸创伤较大,且在术后有一定几率再次会发生血管狭窄至闭塞。另一种是采用介入治疗的方式,植入带膜支架,和外科手术相比,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愈合快、痛苦小等特点。全程参医院首席医疗官葛均波院士提出建议,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可以选择安全可靠的介入治疗方式。

血管太粗没有适合覆膜支架葛院士带领心脏团队自行制作

定了手术治疗方案,摆在德达心脏团队面前的还有一道重大难题。由于王老伯血管较一般患者明显粗大,临床应用的带膜支架无法适用,而特殊定制的支架价格超过10万,普通患者难以承担。考虑到这些问题,葛均波院士决定不靠别人,自制一枚带膜支架。

自制带膜支架在国内临床手术案例中并不多见,因为对术者要求非常严苛,需要精确测算,术前还需反复演练,对手术团队的技术和耐心都是一次不小的考验,在葛均波院士的带领下,心脏团队成员将冠脉药物涂层支架表面包裹3M薄膜,自制成一枚4.0x23mm的带膜支架,在手术中选择患者右侧桡动脉并置入7F鞘管,葛均波院士采用了双球囊同时扩张技术,保证了自制带膜支架与管壁良好贴合,以达到满意的封闭右冠远段瘤体的效果。

右冠造影显示右冠粗大,远段动脉瘤

自制带膜支架定位支架定位

双球囊扩张

封闭冠状动脉瘤

术后当天王老伯就下床行走,第二天顺利出院。离开前,老人亲自道谢,“感谢葛院士,感谢上海德达心脏团队,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

“创新是医学事业的灵魂。我们有时需要打破思维定式,但前提一定是保证患者的安全。”葛院士在术后如是说。

医院心内科主诊医师李延林对本文的大力协助。

专家介绍

葛均波教授

医院首席医疗官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葛均波教授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临床技术革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创造了多个心脏病诊治上的“全国首例”和“上海第一”。他对“心肌桥”的突破性发现,更是震惊了医学界。年他在国内首先开展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年国内首先开展经导管二尖瓣夹合术MitraClip。他在血管内超声研究、新型冠脉支架研发、支架内再狭窄防治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葛均波教授于年开始担任医院首席医疗官,医院的筹建工作,在临床诊疗规范、疾病治疗流程制定、医护人员的招募等方面给予了全面的指导。

李延林医学博士

心内科主诊医师

李延林医师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师从我国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葛均波院士,获得心血管内科学博士学位。擅长冠心病介入诊断与治疗、心脏起搏器植入及随访调试、高血压病的预防和药物治疗,心内科急、重症的抢救、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和康复。

和亚萍医学博士

心内科主诊医师

和亚萍医师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攻读并获心血管病专业博士学位。有着丰富的心内科临床经验,同时专注于心血管内科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

巩雪医学博士

心内科医师

巩雪医师,中国医师协会会员,心血管内科临床型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擅于结合心脏超声对常见心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擅长冠心病、PCI术后、CABG术后、慢性心衰等的康复治疗和心血管疾病慢病管理。

黄士轩医学博士

心内科医师

黄士轩医师,毕业于复旦大学,师从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葛均波院士,擅长各种心内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包括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医院

中国上海市青浦区徐泾镇徐乐路号,

咨询及预约专线:

更多信息敬请







































治白癜风的偏方
复方木尼孜其颗粒副作用都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gr/220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