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临床研究联合显像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不


文章来源: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37(06):-.

作者:陆国秀郝珊瑚王治国张彤王辉山张国旭

单位: 医院核医学科

引用本文:陆国秀,郝珊瑚,王治国,等.联合显像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不同时间点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评价[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37(6):-.DOI:10./cma.j.issn.-..06.

Multi-modalityimaginginthepatientswithmyocardialinfarctionafter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andautologousbonemarrowstemcelltransplantation

LuGuoxiu,HaoShanhu,WangZhiguo,ZhangTong,WangHuishan,ZhangGuoxu

DepartmentofNuclearMedicine,theGeneralHospitalofShenyangMilitaryCommand,Shenyang,China

CiteasChinJNuclMedMolImaging,,37(06):-.

摘要

目的

探讨PET/CT、CAG、CMRI联合显像对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搭桥术后不同时间点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疗效评估价值。

方法

前瞻性研究年1月至年12月间43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男27例、女16例,年龄47~72岁),分别在冠脉搭桥术后0~3d(组1,18例),4~14d(组2,13例)及15~30d(组3,12例)进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依次接受CMRI、门控13N-NH3·H2O/18F-FDGPET/CT及CAG检查。按照AHA推荐的17节段模型法,比较受累冠脉狭窄程度、LVEF、梗死百分比(PSI)、心肌灌注/代谢异常节段数及放射性分布评分K值在不同时间点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最小显著差异t检验处理数据。

结果

PET/CT诊断病理性心肌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4%(/)、87.3%(/)、96.3%(/)及84.7%(/)。3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血管狭窄程度改善明显[(69.1±9.5)%;F=12.,P0.05],较治疗前冠脉血管扩张[(74.8±7.9)%;t=3.,P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LVEF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0.、0.和0.,均P0.05)。组2患者治疗后12个月PSI明显下降[(35.70±12.59)%;F=3.,t值:-2.~4.,均P0.05),治疗后1及12个月放射性评分K值较治疗前明显减低(11.79±1.87、12.39±2.35及14.05±2.15;F=4.,t值:-4.和-0.,均P0.05),治疗后1个月心肌灌注/代谢不匹配节段数低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个月[(10.17±0.66)、(12.92±0.99)和(14.17±1.21)个;F=3.,t值:-2.和-2.,均P0.05]。组1和组3患者治疗前后PSI、K值及不匹配节段数放射性分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F值:0.~1.,均P0.05)。

结论

PET/CT、CAG联合CMRI显像可以提高病理性心肌的检出率;冠脉搭桥术后4~14d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可以短期内提高存活心肌的血流灌注及心肌细胞代谢,但长期预后未见明显改善。

目前,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尚不明确。临床上常采用的超声、MRI、PET等检查方法均不能对移植后干细胞在患者体内的分化、增殖情况作出明确的评价。笔者探讨了门控13N-NH3·H2O/18F-FDGPET/CT、CMRI及CAG联合显像在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搭桥术后不同时间点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中的疗效评估价值。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连续入选年1月至年12月间本院住院的冠心病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43例,其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47~72(52.3±2.6)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3组,分别在冠脉搭桥术后的0~3d、4~14d和15~30d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此项临床研究得到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编号:R11),所有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基本临床信息见表1。

2.显像及随访。

43例患者均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前及治疗后1、12、24个月,依次接受CMRI(MagnetomAvanto,德国Siemens公司)、门控PET/CT(DiscoveryVCT,美国GE公司)及CAG(CloseInnova-IQ,美国GE公司)检查,临床随访24个月。

3.图像分析。

按照AHA17节段模型,由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2名核医学科及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阅片。采用双盲法阅片,意见不一时协商解决。PET/CT图像中的放射性摄取评分共分4个等级:0=摄取正常,1=摄取轻度降低,2=摄取中度降低,3=摄取严重降低。各节段的摄取分数相加取平均值,记为K值。根据灌注/代谢图像的不同特点将心肌节段分为4组:(1)正常灌注/代谢组,灌注/代谢评分均0分;(2)灌注/代谢不匹配组,灌注降低(评分1~3分);代谢显像示FDG摄取正常或减低,但代谢评分灌注评分;(3)灌注/代谢轻中度匹配组,灌注/代谢评分均为1或2分;(4)灌注/代谢完全匹配组,灌注/代谢均严重减低,评分为3分。记录治疗前后心肌灌注/代谢不匹配节段数。在MRI图像中手工描记室壁轮廓后,计算机辅助得出LVEF;手工描记高度强化区域,计算机辅助计算出梗死百分比(percentagesizeofinfarction,PSI)。

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以±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最小显著差异t检验分析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CAG结果。

CAG显示,43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12个月和治疗后24个月的血管狭窄程度分别为(74.8±7.9)%、(72.1±4.9)%、(69.1±9.5)%和(74.2±6.2)%,其中治疗后12个月血管狭窄程度改善明显(F=12.,P0.05),较治疗前冠脉血管扩张(t=3.,P0.05);但治疗后不同时间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1.、-1.和-0.,均P0.05)。

2.CMRI图像分析结果(表2,表3)。

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LVEF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F值:0.、0.和0.,均P0.05)。组2患者治疗后12个月PSI明显减低(F=3.,P0.05),且与其他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4.、3.和-2.,均P0.05);余时间点间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t值:-0.~1.,均P0.05)。组1及组3治疗前后PSI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F值:0.和1.,均P0.05)。

3.门控PET/CT显像结果。

门控13N-NH3·H2O/18F-FDGPET/CT心肌灌注/代谢显像对病理性心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4%(/)、87.3%(/)、96.3%(/)及84.7%(/)。

组2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12和24个月的心肌放射性分布评分K值分别为14.05±2.15、11.79±1.87、12.39±2.35和13.61±0.72(F=4.,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t=-4.,P0.05)及治疗后12个月(t=-0.,P0.05)K值均不同程度减低;治疗后24个月K值较治疗后1个月升高(t=2.,P0.05)。组1与组3患者治疗前后K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1.和0.,均P0.05)。

组2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12和24个月的心肌灌注/代谢不匹配节段数分别为(12.92±0.99)、(10.17±0.66)、(11.33±2.97)和(14.17±1.21)个(F=3.,P0.05);其中治疗后1个月心肌灌注/代谢不匹配节段数明显低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个月(t值:-2.和-2.,均P0.05),其他时间点数据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2.~1.,均P0.05)。组1与组3患者治疗前后心肌灌注/代谢不匹配节段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1.和1.,均P0.05)。

讨论

冠脉搭桥术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引起的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其他并发症最为有效的方法,其前提是有残留存活心肌。理想的评估心肌活性的方法应该是能够提供尽量精确的心肌灌注、代谢、细胞膜完整性及收缩功能等信息。但目前临床上尚无任何一种方法能够完全满足上述要求[1]。

本研究通过在冠脉搭桥术后不同时间点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比较不同影像学检查对上述治疗的疗效评估价值。结果显示,治疗后12个月CAG显示冠脉血管狭窄程度明显改善,CMRI显像表明3组患者治疗后LVEF增高,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2患者治疗后12个月PSI减低,这与国外相关文献[2,3,4,5]报道基本一致。CAG是诊断与评价冠脉病变(特别是冠心病及其冠脉搭桥术后)的主要手段,且被认为是评价血管通畅与否的"金标准"。CMRI技术作为评价左室容积和功能的"金标准",其主要优点是能够提供有关心脏功能、心肌灌注的信息以及优越的空间分辨率,但受到时间、分辨率低、采集过程需要屏气等限制[6,7]。目前,临床用于评估心肌活性的方法很多,功能学影像以心肌细胞血流灌注或代谢异常为显像基础,主要包括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心肌代谢显像等[8,9,10,11]。苏航等[12]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心肌细胞血流灌注状态的准确性。

门控13N-NH3·H2O/18F-FDGPET/CT心肌灌注/代谢显像是公认的目前评价心肌活力的"金标准"。本研究中其对病理性心肌的诊断效能与文献[13]报道基本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组2患者治疗后1个月及12个月K值较治疗前不同程度减低,但治疗后24个月K值较1个月时升高;同时,该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灌注/代谢不匹配心肌异常节段数明显低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个月。原因可能为冠脉搭桥能改善梗死区周围的血流灌注,随着血流灌注的增加,存活心肌及移植的骨髓干细胞恢复功能,后者能分泌血管内皮因子,促进毛细血管再生,改善微循环[14,15]。

本研究发现冠脉搭桥术后4~14d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的心功能改善明显,而冠脉搭桥术后即刻(0~3d)或更长时间(15~30d)行自体干细胞移植组治疗前、后心肌灌注/代谢放射性分布评分K值及不匹配节段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与杨水祥等[16]及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17]结果一致。这表明冠脉搭桥术后行骨髓干细胞移植的时间窗的选择可能影响治疗效果。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患者数量相对较少,时间窗的选择不够长。如何提高移植后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加大样本量及延长观察时间窗后加以研究。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唯一官方







































鐧界櫆椋庢庝箞娌?
鍖椾含鍎跨鍖婚櫌鐧界櫆椋庡鐢ㄨ嵂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gr/11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