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临床医生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疗规范,及时了解前沿进展,指导临床实践,“心进展,新理念”抗栓治疗综合能力提升项目CCS(慢性冠脉综合征)系列讲座圆满结束。该系列讲座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冠心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学组与陕西省保健学会联合举办,由拜耳公司资助,冠心病与动粥学组组长袁祖贻教授、副组长陈纪言教授领衔全国冠心病专家,结合最新国内外指南、发病机制、关键临床研究、临床实践应用等多个方面对慢性冠脉综合征进行了系列解读。
袁祖贻教授
西安医院
指南解读:
冠心病合并房颤抗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内容简介:冠心病与房颤合并存在时,联合应用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可有效减少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但会增加出血风险。制定抗栓策略时,需个体化评估患者缺血风险和出血风险,制定抗栓方案。
高传玉教授
医院
指南解读:
CCS相关指南解读
内容简介:ESCCCS指南首次提出慢性冠脉综合征概念,强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慢性、进展性的动态过程,需要进行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并采取适宜的二级预防治疗措施,来减低CCS的残余心血管事件风险。指南中更新了关于抗栓治疗的推荐:对于中高危缺血且无高出血风险的CCS患者,应该考虑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增加第二种抗栓药物进行长期的二级预防,其中利伐沙班作为可选的抗栓药物首次被写进指南;ESCNSTE-ACS指南中,利伐沙班联合阿司匹林的双通道抗栓(DPI)方案再次被推荐用于PCI术后(1年)的长期二级预防。
彭道泉教授
医院
机制探讨:
双通道抗栓(DPI)在冠心病中的治疗价值
内容简介:凝血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血栓形成,抗凝药物可通过抑制纤维蛋白形成及凝血酶介导的血小板活化,与抗血小板药物协同抑制动脉血栓形成——即双通道抗栓(DPI)机制。利伐沙班联合阿司匹林的DPI方案,已在动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成功探索。此外,有研究表明利伐沙班还能通过抑制FXa-PAR-1介导的血小板活化减少动脉血栓形成、减慢PAR-2介导心肌纤维化和炎症反应,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进展及降低炎症反应。
贾绍斌教授
医院
诊疗进展:
CCS患者治疗新进展
内容简介:CCS是动态变化的疾病过程,其不同类型远期心血管病风险存在差异,可以通过生活方式改善、药物治疗和血运重建加以控制。研究表明,在现有标准治疗下,CCS患者的残余心血管事件风险仍非常高,需要进一步优化血管保护策略。近年来公布的研究显示,新的调脂治疗(PCSK9抑制剂)、降糖治疗(SGLT-2抑制剂、DPP-4抑制剂)及抗栓治疗(DPI方案)均可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改善患者预后,得到了指南的一致推荐。
李浪教授
广西医院
循证解读:
抗凝药物的动脉血栓领域探索
内容简介:抗凝药物在冠心病领域进行了长期大量的探索,华法林虽可减少冠心病心血管事件,但出血风险显著增加。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在ACS及CCS患者中进行的ATLAS-TIMI-51研究及COMPASS研究取得了成功,为ACS及CCS患者的抗栓策略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贺勇教授
医院
研究解读:
CCS抗栓治疗的加法与减法
内容简介:COMPASS试验提供的DPI方案,为进一步改善高缺血风险CCS患者的预后带来了希望,是对“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尚未满足的治疗需求进行的探索、是对“强化抗栓“概念的重要补充,结果无疑是成功的。
杨毅宁教授
新疆医院
临床实践:
高危CCS患者的抗栓策略
内容简介:年ESCCCS指南定义了中高危缺血风险的CCS患者特征,并提出需要进一步优化血管保护策略。抗栓治疗方面,COMPASS研究证实利伐沙班2.5mgbid+阿司匹林的DPI方案,在高缺血风险慢性冠心病患者中,带来MACE(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显著降低的获益;尽管大出血增加但不增加致死性出血、颅内出血和重要器官出血,且临床净获益提高,为高缺血风险慢性冠心病患者提供了优化的抗栓策略。
陈纪言教授
医院
难点剖析:
CCS患者血运重建时机的选择
内容简介: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尽早进行介入治疗、开通罪犯血管,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而对于慢性冠脉综合征(CCS)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血运重建能否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CCS患者若没有出现明显缺血症状,延期行PCI是非常安全的;若出现明显缺血症状,尽早介入可降低不良事件(主要是MI)的发生。临床实践中对于左主干病变、多支血管病变、LAD(左前降支)近端或缺血面积大于10%时,血运重建可以改善患者预后。对于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血运重建手术应基于缺血的客观依据,而不仅限于解剖学结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fz/7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