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A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


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心血管病病情迁延且治疗复杂,使其成为诊疗费用最昂贵的疾病之一。

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以及肥胖、吸烟、缺乏体力活动、不健康饮食习惯等是心血管病主要且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

1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吸烟

吸烟和二手烟暴露是心血管病主要的可预防因素之一。

1.1.1吸烟现状

1.1.2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饮酒

我国居民饮酒率高,多数研究认为饮酒不利于健康。

1.2.1饮酒流行情况

1.3不健康膳食

全球约1/5的死亡与不健康膳食相关,心血管病是其中主要的疾病。

1.3.1膳食现状

1.3.2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4身体活动不足

身体活动不足是21世纪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身体活动行为的改变与死亡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1.4.1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5超重、肥胖

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呈快速增长趋势。超重和肥胖人群通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是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控制体重可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

1.5.1超重、肥胖现况

1.5.2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6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抑郁、焦虑可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发展,并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率增加。敌意或愤怒等A型行为也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

1.6.1抑郁、焦虑现况

1.6.2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3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的“致病性”危险因素,我国人群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呈上升态势,而治疗率和达标率均较低。

1.7.1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血脂异常现况

1.7.3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ASCVD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而ASCVD是2型糖尿病患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

1.8.1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糖尿病现况

1.8.3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高血压

我国高血压患者群庞大,历年的调查均提示高血压患病率处于上升态势。高血压是我国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的相关影响因素是防治高血压乃至心血管病的重要所在。

1.9.1高血压现况

1.9.2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需要采集的生理指标包括:血压、静息心率、BMI和腰围。

2.2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病史信息

病史信息包括家族史、既往心血管病相关病史和行为习惯。

2.2.2实验室检查指标

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尿酸、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尿蛋白定量。

2.3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临床合并症

2.4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ASCVD风险评估建议

建议就诊人群进行ASCVD风险评估,用于指导心血管病一级预防。

3危险因素干预

3.1行为干预

3.1.1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行为干预的措施

3.1.5随访管理

3.1.6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吸烟干预

3.2.1戒烟的益处

3.2.2戒烟的原则

3.2.3戒烟流程

3.2.4戒烟的措施

3.2.5随访和复吸处理

3.3饮酒干预

3.3.1戒酒的益处

3.3.2戒酒的原则

3.3.3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戒酒干预的措施

3.3.5持续监测

3.4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5随访管理

3.5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5身体活动的维持

3.6体重管理

3.6.1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体重管理的措施

3.6.5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

3.7.4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8血脂控制

3.8.1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血脂控制的原则

3.8.4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血脂控制的措施

3.8.6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糖尿病管理

3.9.1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10高血压管理

3.10.1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5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4疾病干预

4.1冠心病

4.1.1概述

冠心病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冠状动脉内壁沉积,导致管腔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的病理进程。

4.1.2诊断与分类

4.1.2.1诊断

4.1.2.2分类

4.1.3治疗

治疗原则是识别ACS并尽快进行转诊,综合管理CCS;治疗目标是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维持长期稳定状态、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4.1.3.1ACS的诊疗流程

4.1.3.2CCS的治疗

4.1.3.3共病的治疗

4.1.4心脏康复

4.1.5随访管理

4.1.6预防

冠心病的预防可分为一级预防(无冠心病者预防冠心病发生)和二级预防(冠心病患者预防再发心血管不良事件)。主要预防措施为针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防控,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超重与肥胖、缺乏体力活动等,详见本指南“危险因素干预”相关部分。

4.2脑卒中

4.2.1概述

脑卒中是由于脑的供血动脉突然堵塞或破裂所导致的急性脑部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征。

4.2.2诊断与分类

4.2.2.1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诊断

4.2.2.3分类

4.2.3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高血压

4.2.4.2糖尿病

4.2.4.3血脂异常

4.2.4.4房颤

4.2.4.5心脏疾病

4.2.5预防

脑卒中一旦发生,多数患者不能完全治愈,约3/4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因此,最佳策略是应高度重视发病前的一级预防。积极防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采用健康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少吃盐、增加运动、饮食多样化、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心理平衡等。

4.3慢性心衰

4.3.1概述

心衰是由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肺淤血、外周水肿)等。

4.3.2诊断与分类

4.3.2.1筛查与识别

4.3.2.2诊断

4.3.3治疗

4.3.3.1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转诊治疗

4.3.4随访管理

4.3.5预防

(1)对心衰危险因素的干预。

(2)对无症状的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干预。

(3)健康教育:

(4)接种流感疫苗可能减少心衰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

4.4房颤

4.4.1概述

房颤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和/或系统性栓塞风险增加5~7倍,心衰风险增加3倍,死亡风险增加2倍。

4.4.2诊断与分类

4.4.2.1诊断

4.4.2.2分类

4.4.3治疗

4.4.3.1节律控制

4.4.3.2心室率控制

4.4.4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关键。

4.4.6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外周动脉疾病(PAD),广义上是指除颅内动脉、冠状动脉和主动脉外的所有部位动脉的疾病,包括颅外颈动脉、颅外椎动脉、上肢动脉、腹腔动脉和下肢动脉疾病,狭义上是指下肢动脉疾病。

4.5.2诊断与分类

4.5.2.1危险因素

4.5.2.2病因

4.5.2.3筛查对象

4.5.2.4诊断

4.5.2.5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治疗

4.5.3.1控制危险因素和药物治疗

4.5.3.2经皮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4.5.4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预防

PAD是ASCVD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PAD的病理基础和危险因素大致相同,可以说是多种共同因素交互或叠加作用的结果。综合分析易患人群的危险因素和身体一般状况,对未来ASCVD的风险进行预测,能够有效指导选择干预策略,也是预防和治疗的基础。

4.6动脉粥样硬化

4.6.1概述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性血管病中常见且重要的一种。各种动脉硬化的共同特点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变窄。

4.6.2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危险因素

4.6.2.2临床表现

4.6.2.3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治疗

4.6.4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筛查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如吸烟、不平衡膳食、缺乏身体活动、超重和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并进行早期干预,是动脉粥样硬化一级预防的重要措施。

4.7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概述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是指在连续7h睡眠中发生30次以上的呼吸暂停,每次气流中止≥10s,或平均每小时低通气次数[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超过5次,引起慢性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睡眠中断,从而使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

4.7.2诊断与分类

4.7.2.1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危险因素

4.7.2.3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辅助检查

4.7.2.6简易诊断

4.7.2.7分类、分度

4.7.3治疗

4.7.4预防

4.7.4.1一级预防

4.7.4.2二级预防

4.7.4.3三级预防

4.7.4.4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其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fz/679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