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五有很多关于做支架的疑问罗彤副主任医


1、支架能根治冠心病吗?

目前的支架,只是把堵着的血管撑开,支架上面的药用来预防再狭窄,所以不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更不能根治冠心病。术后还需要改善生活方式、按时用药复查、控制危险因素,来预防冠心病进展。未来可能出现新型支架(比如“基因”支架),可以称为治疗粥样硬化,但还在研制中,目前还遥遥无期。

2、“我太年轻,放支架就废了。”

我们不认同这种说法。放支架是为了及时恢复血流、挽救因为缺血而濒死的心肌、改善生活质量。有些病情是靠用药和改善生活方式不能完全解决的。所以放不放支架,是病情、病变决定的,而不是年龄决定的(当然超过80岁的高龄病人,需要权衡置入支架的利弊)。不是还有句俗话叫“有病要早发现早治疗”么?

3、支架有寿命吗?

目前的主流支架,是永久金属支架,没有寿命,植入后永久留在血管壁中,不能再取出。支架上的药物,大约会在术后3个月内逐渐释放到血管壁里,预防再狭窄。虽然支架没有寿命,但是少数病人,术后可能出现再狭窄、晚期支架血栓、再新生出粥样硬化,时间从术后几个月到几年,因人而异,支架也就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另外,还有可吸收支架,大约术后3年从血管壁中完全吸收消失,但只是在合适的情况下才能使用,目前还不能成为主流。

4、最多能放多少个支架?

理论上,支架数目没有限制。支架的数目,是由大夫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病变的形态和范围决定的。狭窄的血管多、范围广、病变形态特殊,需要的支架就多。“支架超过3个,就应该搭桥”的说法,其实是说超过3个支架,医疗费用就可能超过搭桥手术。当然,支架数太多,是我国现有医疗制度不允许的;支架总长度越长,发生再狭窄和支架血栓的风险也会越大。因此大夫应该选择合适的支架策略,不是所有的狭窄都需要放支架,药物治疗也是有效的;病变太弥漫,外科搭桥手术改善供血的效果更好;如果同一病变部位反复再狭窄,也说明可能不适合再放支架。

5、“我是过敏体质,还能做支架吗?

过敏有不同情况,严重的过敏可以造成死亡,所以如果已知发生过造影剂严重过敏,就不能再做增强CT、造影和支架了。但是如果只是“青霉素过敏”、磺胺过敏、海鲜过敏等,并不意味着一定会造影剂过敏,所以绝大多数病人还是可以做的,大夫会在术前术中应用预防过敏的药物。必须知晓的是,过敏是术前不能完全预料的,即使之前没有任何过敏历史,大夫也做了充分准备,依然有可能在术中发生过敏。如果术中发生了过敏反应,大夫会使用抢救药物和措施,大多数病人可以脱离危险,但有个别病人抢救无效死亡,这是不能完全避免的手术并发症。另外,经常会听到“碘过敏”的说法。其实,碘是正常人体必需的物质,是不会过敏的。真正引起过敏的,是造影剂里的各种物质,可以统称为造影剂过敏。

6、“我对金属过敏,还能做支架吗?”

确实有些人会对某些金属过敏,通常表现为皮肤接触某种金属后出现皮疹。目前的支架通常为合金材质,常见的有不锈钢、钴铬合金、铂铬合金等,均含有多种金属元素,未来还可能会有铁支架。如果人体对其中的某些金属元素过敏,支架置入人体后,理论上会在血管局部发生过敏反应。实际中,置入支架的血管壁确实会产生炎症反应,过敏是其中的一种机制。可能引起过敏的,除了金属支架体外,还可能是支架上的涂层和药物。而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可能是增加支架再狭窄和血栓发生率的机制之一。所以,如果你有对金属过敏的表现,医院变态反应科做测试,看看对哪种金属过敏,来指导选择合适的支架种类及治疗方式。总的来说,金属过敏是少见的,引起炎症和不良事件也多是理论上,不必因噎废食,可以与大夫沟通,由大夫根据病情做判断。

7、“我有糖尿病,能做支架吗?”

能!支架可以安全、有效的用于糖尿病病人。糖尿病病人更容易得冠心病,而且病变通常比非糖尿病病人严重。对于多支病变、病变弥漫的糖尿病病人,有研究显示外科搭桥手术效果优于做支架。由于目前搭桥手术仍广泛使用静脉桥血管,而静脉桥有寿命,长的可能用10年,短的可能1年就发生堵塞。多年之后静脉桥血管堵塞时,再次开胸做二次搭桥、或者再尝试做支架,都面临一定困难。所以对于年轻的糖尿病病人,可以和大夫沟通选择外科搭桥还是做支架。如果选择做支架,且有经济条件,优选Resolute品牌的进口支架,有研究显示与外科搭桥效果相当。

8、“我就只想放可吸收支架!”

现在确实有可吸收支架,是“聚乳酸”材质的,可以理解为塑料材质。由于塑料的支撑力量不如金属,所有不是所有病变都可以用,需要在手术过程中球囊扩张后才能决定。而这时很可能就必需放支架了,如果不适合可吸收支架,就只能放不可吸收的金属支架。所以即使你想放可吸收支架,也要有放金属支架的心理准备才能上手术台。此外,虽然塑料支架有可完全吸收的优势,但也有劣势,术后通常需要吃2个抗血小板药2.5~3年,比普通金属支架长。目前已经研发出了铁支架,即可以完全吸收,又有金属的力量,预计未来可以上市使用。

9、“我放进口支架好,还是国产支架好?”

首先是由经济能力决定,如果可以承受进口支架,你可以交由大夫在术中根据病变情况决定。进口支架通常比国产支架要贵,但也有发生再狭窄和支架血栓等不良事件的情况。大多数情况下,国产支架都是可以安全、有效的使用的。我国现有医疗制度要求首选国产支架。有些情况下,建议优选进口支架,比如糖尿病病人、需要特殊支架型号或性能的病人、原支架再狭窄的病人、容易出血的病人、需要联合使用抗凝药的病人、支架术后需要尽早做外科手术的病人,等等。支架术后通常需要同时服用2个抗血小板药(俗称“双抗”),目的是预防支架血栓,3-12个月(因病情和病变而异)后改为1个抗血小板药。有时双抗需要超过12个月。聚乳酸支架建议双抗至支架完全吸收,预计在术后2.5~3年。双抗期间出血风险增加。有些研究显示,Resolute和Xience品牌的进口支架,在术后1个月时被迫停用双抗,似乎也没有增加支架血栓的发生率。

10、放支架后,能做核磁吗?

能!迄今为止,所有的冠状动脉支架,都可以做磁场强度≤3T的核磁共振检查。现有的核磁共振检查,也都在这个范围内。

11、听说可以把血管里的病变抽出来,不放支架?

这是为博人眼球的伪科学,至少目前是。确实有一种抽吸导管,在病人得急性心肌梗死时,血管通常被急性血栓堵死,可以用抽吸导管把血栓抽出来。但在通常情况下,血管狭窄是由粥样硬化造成的,抽吸导管不能把粥样硬化抽出来,所以还是需要用支架撑开的。即使是急性心肌梗死有急性血栓时,抽吸导管也不是常规使用,只是对有选择的病人才有益。

12、能不能只扩张,不放支架?

通常不能!在血管有严重狭窄时,通常需要用球囊先在狭窄的地方扩张,称为PTCA。扩张后狭窄会减轻,但是因为血管是有弹性的,扩张后的狭窄又会缩回来,称为“弹性回缩”,此外扩张还可能造成血管损伤、急性闭塞。因此,扩张后通常还需要用支架撑上,第一个作用是防止弹性回缩,保持血管通畅;第二个作用是支架上有药,可以预防再狭窄。只在少数特定情况下,比如相对次要的部位,可以只做扩张不放支架。目前有一种特殊球囊,叫药物球囊,缩写是DEB,可以在扩张时把药涂在血管壁上,与普通球囊相比有预防再狭窄的作用,但是依然不能避免弹性回缩,通常用于原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小血管的扩张治疗。

13、听说可以用激光通开血管?

是,但是只用在某些特定病变,比如原支架内再狭窄病变,而且通常还需要再放支架或者使用药物球囊,不是单独使用。可以交由大夫来决定。

14、我只做了造影,大夫说只是血流慢,血管没有严重狭窄,或者血管“瘤样扩张”变粗,但不需要支架,是怎么回事?

确实有些病人的冠状动脉没有严重狭窄(甚至更多见是血管粗大扩张),但是血液流动缓慢。具体机制不清楚,可能与远端“毛细血管”收缩、阻力大有关。有时候注射硝酸甘油(有扩张血管作用),血流可以改善。血流慢,可能引起病人胸闷等不典型症状。体育锻炼、中药对改善血流有帮助。血管“瘤样扩张”是指血管局部变粗膨出,并不是肿瘤。扩张也是粥样硬化的一种表现,不需要支架,通常吃药就行了。极个别严重扩张的血管,理论上有破裂风险的,可能需要外科手术解决,但实际工作中也很难预测。

15、大夫在术前谈话时,额外提到一些特别贵还不能报销的东西,是怎么回事?

估计你说的是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俗称“压力导丝检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IVUS和OCT,是从血管腔内观察病变情况,可以比造影更准确的判断狭窄程度、帮助制定放支架的策略、评价放支架后的效果。FFR用于判断哪些狭窄造成心脏缺血需要放支架,哪些狭窄吃药就行了。IABP是一种帮助心脏供血的装置,主要用于高危的病人和病变。目前这些项目在北京地区大约需要1.5万人民币,自费不能报销,但都有自己特有的重要作用,有些情况下是必需使用的。

16、再狭窄和支架血栓是怎么回事?

两者发生率都很低,但是是现有的支架技术不能完全避免的。再狭窄是指血管狭窄放了支架,支架里又再次狭窄,可见于支架术后1个月至数年。支架上虽然带有药,可以预防和减少再狭窄的发生,但是不能百分之百避免。支架血栓是指支架里长了血栓,术后即刻至术后若干年都可发生。术后24小时内的称为急性支架血栓,24小时至30天为亚急性支架血栓,30天至1年为晚期支架血栓,超过1年的为极晚期支架血栓。严重再狭窄通常引起再发心绞痛,可以再次置入支架(支架里还可以套支架),也可以使用药物球囊,也可以视情况选择药物治疗。而支架血栓通常造成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需要急诊手术,大夫术中根据情况选择治疗方案。再狭窄和支架血栓有很多产生机制,很难和大家说明白。病人朋友们更应该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fz/449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