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跟随木乃伊,探寻动脉粥样硬化的古疾病史


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陈可冀、付长庚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一种现代疾病,其发生与现代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然而应用CT和病理学等方法检测木乃伊心脏血管结构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在工业化以前的古代人群中就已较广泛流行,这提示衰老和遗传易感性或许是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危险因素。

现在,就让我们通过CT穿越“时空隧道”,跟随木乃伊一起探寻这古老的现代疾病吧。

01

动脉粥样硬化在古埃及上层社会已经存在

奥地利生理学家约翰?内波穆克?切尔马克(JohannNepomukCzermak)在解剖一具埃及老年女性木乃伊时发现其主动脉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是人们首次发现古埃及人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证据。

马克?阿尔蒙德?鲁费尔(MarcAlmondRuffer)通过对年前的木乃伊进行解剖,发现其主动脉及其他大动脉存在粥样硬化的组织学改变。

阿伦?朗(AllenLong)对纽约大都会博物院收藏的木乃伊特耶(Teye)夫人(BC-年)进行心脏检查,发现其冠状动脉内膜增厚和钙化、心肌纤维化及心肌梗死,这为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提供了组织学证据。

02

动脉粥样硬化在中国古代人群中亦有发现

我国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冠心病女尸”,该患者生活在年以前。病理检查证实,该患者左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超过3/4,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该患者左心室心尖部存在心肌梗死后的瘢痕组织,可证实该患者存在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图1、图2)。

图1:左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超过3/4

图2:电镜下观察左心室心尖部有心肌梗死后的瘢痕组织形成

03

动脉粥样硬化在古埃及人群中已较广泛流行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阿德尔?奥勒姆(AdelH.Allam)等用CT检查了22位保存于埃及国家博物馆中的木乃伊,对他们生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开始之前,先由古生物人类学家鉴定木乃伊的性别和年龄,由埃及考古学家和木乃伊保存专家对木乃伊的人口学数据进行分析评估。经鉴定发现这些木乃伊的生存年代是公元前年至公元年,其中16具的生前身份得到了确认,均为法老王宫里的侍者,属于上层社会人士。

研究结果显示

?16/22具木乃伊的心血管系统通过CT检测仍然可以成像;

?9/16具木乃伊存在动脉粥样硬化;

?死亡时年龄超过45岁的8具木乃伊中,有7具(7/8)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显著高于死亡时低于45岁的年龄组(2/8);

?7具女性木乃伊中有4具存在动脉粥样硬化(4/7),与男性组的发病率(5/9)相当。

该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并不是工业化以后才出现的现代疾病,古代人类就已经存在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

阿德尔?奥勒姆(AdelH.Allam)等在西门子Paleocardiology基金会、埃及国民银行、医院基金会的资助下开展了“何纳斯研究”(TheHorusstudy),对52具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古埃及木乃伊进行全身CT扫描,由7位影像科医生共同阅片,获得共识,以识别心脏结构和动脉钙化。在本项研究中,木乃伊生活的时间跨度超过两千年,几乎每个动脉床均有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提示动脉粥样硬化在古埃及人群中已较广泛流行。

研究结果显示

?44/52具木乃伊可通过CT识别其心血管结构;

?20/44具存在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12/20具存在明确的动脉粥样硬化证据;

?8/20具存在可疑的动脉粥样硬化证据;

?平均死亡年龄:

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木乃伊:45.1±9.2岁;

未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木乃伊:34.5±11.8岁。

图3:第35号木乃伊——雅赫摩斯?梅尔耶特?艾蒙公主的冠状动脉CT显示其左右冠状动脉均存在明显钙化。艾蒙公主出生于-年之间,死亡年龄40~45岁,经检查证实她的动脉系统存在显著的粥样硬化,且颈动脉、冠状动脉、主动脉、髂动脉、动脉多个血管床广泛受累,成为迄今已知最古老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

04

动脉粥样硬化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古代人群中均有发生

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校区医学院的兰德尔?汤普森(RandallC.Thompson)首次对来自四个不同地区、时间跨度年的具木乃伊进行全身CT扫描,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项评估四个不同地域的前工业化时代人群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的研究。该研究中的木乃伊来自古埃及、古秘鲁、美国西南的普埃布洛族人的先祖以及阿留申群岛(图4)。

图4:A是阿留申群岛的一具女性木乃伊,生活年代是公元19世纪末,年龄41~57岁,CT显示其右冠状动脉有钙化斑块。B是普埃布洛族的一具木乃伊,生活在公元-年,年龄40~45岁,CT显示其左右冠状动脉均有斑块

这四组人群中,古埃及人和古秘鲁人均为农夫,西南美洲古普埃布洛人为海盗农夫,阿留申群岛上的乌干达人为采集狩猎人;上述人群均为非素食者,均为体力劳动者,他们的饮食结构、居住地气候各不相同,地理上相距遥远,本土食用植物也各不相同,这为研究动脉粥样硬化与不同生存环境和不同生活方式的关系提供了可能。该研究将动脉粥样硬化定义为在动脉壁上发现钙化斑块,或是沿动脉走行出现钙化。

该研究结果第一次明确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生活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和基因背景的古代人种,动脉粥样硬化均很普遍。这或许提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生活方式并无直接的关系,而是存在易感因素等问题。

人们对衰老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已经进行了很多研究。

早在年即有人提出生物的衰老过程可能与血管衰老平行,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有关,危险因素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必然原因,仅与其发病和早期表现间接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功能降低,血小板对内皮下组织的黏附力增强,平滑肌细胞内分解微粒的能力丧失,细胞内脂质聚合,从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现在研究也提示老年人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分泌更多的白细胞介素-6、血管内皮趋化因子和黏附因子等相关炎症因子,导致血管平滑肌损伤,进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同时也有研究证实正常机体内存在DNA的修复机制,可使损伤的DNA得到修复,但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修复能力下降,导致DNA的错误累积。在衰老进程中,累积性DNA损伤将导致血管功能失调,进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因此有人提出年龄的增加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加,细胞衰老、血管老化、DNA损伤、端粒缩短和端粒酶功能障碍等病理变化都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以上研究结果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或许是人类老龄化即病理性衰老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并非绝对由于特殊饮食或生活方式所致,这给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进一步提出了挑战。

陈可冀付长庚

赞赏

长按







































中科医院曝光资质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公益抗白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fz/276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