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及不同人群风险因素


运动耐量是指身体所能承受的最大运动量,主要反映心、肺、骨骼肌的整体功能,是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预后的强预测因子,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文中将对常用抗心绞痛药物影响运动耐量的机制加以阐述。女性心血管病的猝死发生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冠心病预后差于男性,目前人们对不同性别的冠心病的认识发生何种转变?冠心病还有哪些风险因素?一、抗心绞痛药物如何改变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

提高运动耐量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影响

研究提示,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运动耐量每提高1METs,心绞痛发作频率可下降30%~40%,总死亡率下降12%。且随着运动耐量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得到明显改善,抑郁和焦虑症状显著减轻。

各类抗心绞痛药物影响运动耐量的机制

β受体阻滞剂

有研究显示,β受体阻滞剂在应用早期(3个月内)可导致运动耐量降低,3个月后可逐渐恢复,长期应用运动耐量可得到提高。

2.钙拮抗剂

钙拮抗剂对运动耐量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年发表于《循环》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与安慰剂作为对照,比较普萘洛尔、硝苯地平、地尔硫?对心率及血压等的影响。结果发现,仅有地尔硫?能延长总的运动时间,其他两种药物并无明显效果。

3.硝酸酯类药物

共纳入51项(例患者)硝酸酯类药物与稳定型心绞痛系统回顾和随机对照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连续或间断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给药后1~6小时运动耐量均得到明显改善,但生活质量并未得到改善;连续给药24小时后不能改善运动耐量,间断给药运动耐量反而降低,提示硝酸酯类药物存在空窗期。

与代谢治疗的联合运用

曲美他嗪可优化心肌和骨骼肌能量代谢,改善心肌缺血,提高骨骼肌的运动能力。抗心绞痛药物对骨骼肌运动能力可产生负向作用,而曲美他嗪可弥补这一不足,故二者常联合使用,以改善心绞痛患者的运动耐量。

一项研究共纳入94例血运重建术后再发心绞痛的患者,在β受体阻滞剂基础上联合使用曲美他嗪(每次20mg,Tid),连续12周。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运动耐量可提高1.1METs,每周心绞痛发作频率下降45%。

总之,提高运动耐量是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脏康复的重要目标,抗心绞痛药物治疗有助于运动处方的执行,临床推荐及早联合代谢治疗,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原文链接:







































白癜风专项基金
在线咨询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ongt.com/gbfz/1758.html


当前时间: